分享

赵构用30年写出的“行书范本”,“力压”其父宋徽宗,外行看了都要夸

 墨品书法网 2023-08-12 发布于北京

自唐代之后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晋唐真迹流失大半,使书坛一直呈现低靡状态,加上金人的不断侵扰,所以宋朝值得称颂的书法家颇为稀少。

除了著名的“宋四家”之外,能让人为之喝彩就是宋徽宗跟宋高宗,因此后世的学书者经常把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从书法天分上看。

宋徽宗确实比他儿子更胜一筹,他有得天独厚的创造力,在绘画、书法上颇有见解,曾创出宣和画院、“瘦金体”等等,但是这些风格也遭到了非议。

因为学习师法要“取法乎上”,古人技艺正宗完备,艺术气息更为深厚,而宋徽宗书法的魏晋风采较为薄弱,因此这成为“瘦金体”不能入国展的原因之一。

好在其子宋高宗赵构看到宋徽宗的问题,他一生都以晋唐为宗,曾研究“二王”书法长达60多年,具有完备的笔法根基,气韵典雅高妙。

甚至他有一幅字的笔法,跟《圣教序》极为相似,可以“力压”其父宋徽宗,此作就是写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行书《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因此经常被书法家抄写,用来给后人当作入门范本,赵构也不例外,他一生抄写此作数次,但一直都太满意。

终于在研究魏晋笔法30多年后,悟得古人神韵,写下这卷“行书范本”,卷中字体灵动婉转,用笔坦率自然,多以尖峰入纸,行笔流畅自如。

之后再采用侧锋行笔,这种笔法在《圣教序》中经常看见,可以增强笔势的力量感,展现出些微的锋芒之气,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之感。

点画清劲秀美,布局错落有致,字里行间还有几分华贵之气,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神品”,而且赵构自从学习书法之后,只要没有大事。

基本上每日都会勤加练习,就这样坚持了50多年,甚至他曾记录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

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褉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源,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

这句话是说他将魏晋之后的六朝书法几乎全部都临摹了一遍,对于其中的潇洒遒劲等风格掌握深刻,尤其是《兰亭序》将点画体察入微。

充分领悟了古人姿态多变的意趣,因此在书写《千字文》时才能将笔法运用炉火纯青,就相当于写了一件墨迹本的《圣教序》,值得我们钻研学习。

时常临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二王”的笔法风格,让用笔更加灵活多变,打下深厚的晋唐基础,之后在学习前人法帖时,就能顺藤摸瓜,领先众人一步。

此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赵构的《行书千字文》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