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三百首:思王逢原

 乐水无涯 2023-08-12 发布于辽宁

思王逢原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释】

①王逢原:王令,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与王安石为文字交,以高尚的节操与出众的才华闻名于世,王安石对他十分赏识,揄扬不已,并将妻妹嫁给他。王令卒于嘉祐四年(1059)秋,年仅二十八岁。 ②蓬蒿:蓬草和蒿草。纷披:杂乱貌。 ③妙质:能够互相切磋的知心伙伴。《庄子》载匠石与郢人配合神契,挥斧可砍去郢人鼻端上如蝇翼大小的白垩,对方一动也不动。后来宋元君再让他表演,匠石说自己技艺还在,但“臣之质死久矣”。质,砧板,转指作用的对象。平世:此指当世。 ④微言:精微的言论。 ⑤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当:对着。 ⑥湓水:源出瑞昌县西清湓山,东流经过九江。 ⑦陈迹:往事。可怜:犹可叹。

【语译】

我遥想你的坟头,一定是野草迷乱,在秋风中又度过了凄凉的一年。世上的人有谁能真正对你理解?只有我,深切地知道你的妙质微言。想当初一起读书,高耸的庐山正对着我们的书案,东来的湓水,像是流进了我们的酒杯。唉,都过去了,一切都随着你的逝去而烟消云散,昔日欢会怎能够再次展现?

【赏析】

嘉祐五年(1060)秋,王安石的好朋友王令去世一周年。王安石追思往事,悲从中来,写下了三首极其伤感的哀挽诗,这里选的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题是“思”,思的是去世的好友,所以诗直接从坟墓写起。诗说王令的坟墓,由于身世萧条,死后无子,没有人祭扫,一定是长满了野草,在肃杀的秋风中,乱纷纷的。王安石当时在汴京,王令墓在常州,因此诗用了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诗把王令墓写得十分荒凉不堪,正是对王令凄凉一生的深切同情,由此来寄托悲伤。诗接着以凝练的语言写王令的才能与不为世知的落魄,反证他死后的凄凉不是偶然。心中表示的是不平与愤疾,写出来却很平和,表白世上的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王令为人傲岸不羁,不愿交接俗士恶客,诗写他不为人知,正是为他占身份,如此引出下句“微言唯有故人知”就下得很自然,表白了自己与王令之间感情很深厚。这两句是以议论而出,意思与“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同调,把情感渗透在议论之中,不见累赘拖沓,是宋人诗中议论下得好的实例。后来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中曾化用此赞美黄庭坚云:“妙手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可见其为名士看重的程度。

由上联的“相知”,诗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王安石择取了往日在江西与王令相会的一段日子作为代表,说二人读书饮酒,面对庐山,那高耸的山峰仿佛压向书桌,滔滔不绝的湓水,似乎流进了酒杯。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诗写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炼。出句以一“堕”字、一“当”字写出山势,对句又用“入”字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后人常常摘出,叹羡不已。

胜事不再,故人已矣,诗人的思绪再次拉回,面对现实。他想到自己到目前还是一事无成,前两年特地草就洋洋万言的《上皇帝言事书》,未被采纳,心中很烦闷,再想找寻像王令一样的知心朋友,开怀痛饮,脱略形骸,以销牢愁,是绝对不可能了。从更深一层次,表达了对王令的怀念。

整首诗写得感情真挚,有感叹,有议论,有回忆,层次分明,张弛有道,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李梦生)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中外都有不少才高而命短的诗人,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就是其中之一。他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而人们所以知道他的名字,是与王安石的揄扬分不开的。王安石于至和二年(1054)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路过高邮,逢原赋《南山之田》诗往见安石,安石大异其才,遂成莫逆之交,并将妻妹嫁于逢原,为他四方延誉,使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得以广为流传。然而,嘉祐四年(1059)秋,逢原仅以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而逝世,这怎不令王安石痛心疾首,黯然神伤!第二年秋天,便写下了三首悼念故友之作,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自己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然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象,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哀痛之情也于景中逗出,于是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今人注本往往释为“美妙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云云,其实不然。只要一读原诗第一首的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便可知这里是用《庄子》上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质的、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微言”是用了《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自己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因而逗出下联的回忆。这两句用典熨帖精确而又不害词意畅达,并通过典实的运用,给原来枯燥板滞的议论注入了活力和丰富的意蕴,可见王安石铺排典故的娴熟技巧,陈师道怀黄鲁直诗“妙质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即从此联化出。这两句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关合彼我,虽是为王令叹息,也包含着对自身的感喟。

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便去鄱阳与安石聚会,诗句就是写这次会晤: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我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荆公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文凄凉悲慨的调子适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今日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尾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就在于其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此诗通首以第二人称的口气出之,如对故友倾诉衷肠,因而读来恻恻感人。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总之,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律诗技艺,所以有人以此诗为他七律的压卷之作,恐也是不无道理的。

(王镇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