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6)

 昵称MJRlOV28 2023-08-12 发布于辽宁

​李秀成是李鸿章的劲敌,也是敌军队伍中后期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在洪秀全刚刚开始造反的时候,他们团伙里最杰出的将领是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当时并称为"五王"。过了不久,冯云山、萧朝贵在湖南战死;杨秀清和韦昌辉在南京争夺权力,互相残杀;石达开独有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状,便独树一帜,转战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各省,从前的"五王"已经不复存在。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五年(一八五五年)之间是政府军最萎靡不振的时候,但也是太平天国气焰最低落的时候。李秀成出身于普通士兵,地位很低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的时候他只不过是杨秀清手下的一个侍卫。但是他聪明机敏,富于谋略,胆量过人。因此在太平天国晚期仍能够以余力造成大声势,使得政府军疲于奔命,太平天国能支撑最后六七年,全靠李秀成和陈玉成两个人的力量。

陈玉成在长江中上游活动,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掀起飓风;李秀成出没于长江下游及入海口,在苏州、常州、杭州、扬州等地激起巨浪。

在陈玉成死后,洪秀全可以依靠的就只剩下李秀成一个人了。李秀成不但智勇过人,而且胸怀宽广,对待下属和蔼可亲,能得到士兵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收复了安庆,但下游的形势更加不乐观。在曾家兄弟合围雨花台之后,江苏各地的战争仍然持续着,让李鸿章、曾国荃费尽心力,花了巨大的代价仅仅得到了表面胜利和荣誉的人正是李秀成。谈论李鸿章这个人,就不能不了解李秀成。

李秀成自述手稿

在南汇战役后,李鸿章站住了脚,希望和南京的政府军相配合,牵制太平军兵力,找到恰当的进攻方向。当年七月,李鸿章命令程学启、郭松林等人突然攻击青浦县城,在打下青浦之后,又派遣另外一支部队乘坐汽船渡海攻打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也打了下来。八月份,李秀成命令谭绍光带领十多万部队进攻北新泾(江苏地界,离上海只有几里地)。刘铭传在太平军行进中途加以攻击,大败太平军,太平军便退守苏州。

同月,淮军和常胜军一同进入浙江,攻打慈溪县成功。在那场战斗中,常胜军指挥官华尔奋勇向前,胸部中弹牺牲,死前要求穿着中国衣服下葬。美国人白齐文代替他继续指挥常胜军。

白齐文

同年夏秋交替的时候,江南流行瘟疫,政府军中有许多士兵被传染致死。李秀成抓住这个机会,想要解南京之围,便在闰八月的时候在苏州、常州挑选了十多万精锐部队奔赴南京,包围了曾国荃的部队,调集了数十门西洋开花大炮,昼夜不停地猛烈轰击了十五天,政府军拼死作战,士气没有受到一点儿挫折。九月份,李秀成命令李世贤率领十多万部队,从浙江赶来一同合围南京,同时加大了进攻力度。曾国藩知道了这个消息,感到极度忧虑,连忙向外地求援。然而,当时浙江以及长江以北的各部分政府军都有各自的任务无法增援。这场战役几乎是两军开战以来最激烈的战役。当时太平军共有二十多万人,而陷于包围圈中的政府军只有三万多人,而且有大半将帅和士兵先后患病、战死、负伤。但是曾国荃能和将士同甘苦,共患难,像家人父子一样团结,因此士兵都愿意为他去死,因此能抵抗十倍的太平军,最终获得成功。李秀成看到无法破敌,又看到江苏省内的政府军的形势正在好转,害怕失去江苏这块地盘,到时候南京也不能保全,终于在十月份率军撤退,解了雨花台之围。

李秀成自述

按语:在这场战役之后,洪秀全大势已去。在敌人坚固的城池下驻军,是兵家的大忌。向荣、和春都两次因此遭到失败,因此曾国藩对此相当警觉,也相当小心。看到曾国荃开始在雨花台驻扎,曾国藩曾经多次提醒他。等到这场战役开始时,外面被十倍于已的太平军包围,里面有一群穷凶极恶的末路之人,再没有什么比政府军的处境更危险的了。但是太平军明知道政府军人少,部队状况差,但就是不敢发动猛攻决一死战,以图在短时间内达到成效,终于功亏一篑,匆忙撤退,导致进退两难,最终灭亡,这是为什么?这都是因为当时太平军的将帅富贵到了极点,骄奢淫逸,爱惜生命,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太平天国的迅速衰败其实也是政府军始料未及的事情。曾国藩曾经说过:"部队最怕士气低落。"在道光、咸丰两朝之交的时候,太平军士气高涨,而政府军士气低落,等到同治初年的时候,太平军士气低落,政府军士气高涨,胜利与失败的关键都在这里。这种规律连李秀成这样的人才尚且不能违背,而洪秀全那样的人就像坟墓中的枯骨一样,根本微不足道。灭六国的实际上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秦国的实际上是秦国统治者自身,而不是天下人。殷鉴不远,有志于夺取天下的人应该拿来警告自己。洪秀全是一个市井无赖,在短时间内崛起,几年之内就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不趁着大好形势席卷全国,通过战争来完成大业,反倒很快在南京苟且偏安,把那里当作安乐窝,盖那些深宅大院,简直连陈胜那种人都不如!死守在一座城里,等着别人来包围。这样看来,向荣、和春等人的失败根本不是因为洪秀全有什么克敌制胜的招数,只是因为洪秀全所遇到的对手也跟他差不多,没有什么分别,所以才能苟延残喘,勉强支持。唉!曾国藩和洪秀全之间的胜败到底是由天决定的还是由人决定的呢?君子都会说:"是人的原因。"

又按:这场战役是湘军、淮军诸位将领最终立下功劳的最大关键。如果不包围南京,就不能牵制江浙交界一带的太平军,这样李鸿章的生力军就不能迅速取得胜利;如果不进攻江浙交界,就不能解开南京的重重包围,这样曾国荃的疲惫部队也就要全军覆没,读者一定要对这点有清醒的认识。

李秀成在包围南京的时候,命令他的副手谭绍光、陈炳文留守苏州。九月份,谭绍光等人率领部队十多万人,分几路从金山、太仓向东进发,淮军诸位将领都进行防御,在三江口、四江口发生战斗,互有胜败。太平军又沿着运河驻扎下来,军营连绵数十里,在运河及支流上架设浮桥,以便于交通。太平军进攻黄渡,将政府军包围在四江口,加紧猛攻。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命令诸将进攻太平军大本营。太平军骁勇善战,淮军在进攻过程中几乎顶不住。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人身先士卒,挥剑亲自冲锋,士气为之大振,将太平军打得大败,歼灭、活捉一万多人,解了四江口之围。

常胜军指挥官华尔死后,白齐文凭借副手的资格继任。白齐文这个人的为人和华尔迥然不同,是一个擅长搞阴谋的狡诈之徒。当时他看到政府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便在私下里和李秀成勾结。十月份,白齐文计划在松江城内做内应,去上海威胁道台杨坊,向他索要数额巨大的军费。杨坊没有给他,白齐文就打了杨道台一顿,抢了四万两银子逃走了。事情传出之后,李鸿章勃然大怒,当即和英国领事交涉,罢免了白齐文的职务,让他偿还这笔攫取的钱财,并让英国军官戈登接替他的职务,常胜军这才开始再次听从李鸿章的指挥。当时是同治二年二月。这实际上是李鸿章第一次办理外交事宜,这种坚决强硬的外交风格令人敬佩。

英国军官戈登

白齐文被罢免后,李鸿章想要杀了他,但被美国领事阻止,便将他释放。白齐文反过来投降了李秀成,做了李秀成的参谋,为他出了很多主意,但都不是什么好主意。他曾经劝李秀成放弃江苏、浙江,把那里的桑茶毁弃,房屋烧毁,然后集结兵力北上,夺取中原地区作为根据地,以便控制东南方,因为政府军的水师控制不了那里,可以成就大业。李秀成没有听他的话。白齐文又为太平军购买武器,抢夺汽船,并得到了几门最新式的大炮,献给李秀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攻打苏州的时候,政府军在宝带桥阵亡了数百人。后来白齐文在李秀成那里不得志,又跑到漳州投靠别的太平军部队,最后终于被郭松林抓住并杀掉。

先前曾国藩曾抓住太平军的一个信使,从他那里得到了洪秀全给李秀成的手谕,称湖南、湖北两省以及江北地区现在兵力空虚,命令李秀成调二十万部队,先攻占常熟,然后一面进攻扬州,一面窥视安徽、湖北。曾国藩连忙命令李鸿章出兵先发制人,告诉他立即攻下太仓,以干扰常熟的战役,牵制李秀成的兵力,让他不能前往江北。李鸿章也同意这一看法。同治二年二月,李鸿章下命令给常熟守将,让他死守常熟等待援军,而后派遣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率领各自部队乘坐轮船赶赴福山,和太平军发生了几十场战斗,都获得了胜利;另外派遣程学启、李鹤章进攻太仓、昆山县来吸引太平军的兵力,命令戈登率领常胜军与淮军一起进攻福山,最终攻克了它,解了常熟之围。三月份,收复了太仓、昆山,活捉太平军七千多人,程学启的功劳最大,从此戈登更加佩服程学启。

刘铭传

五月份,李秀成从无锡出发,带领水陆部队数十万人企图增援江阴,占领常熟,李鸿章派遣他的弟弟李鹤章以及刘铭传、郭松林分别阻击敌军。刘铭传、郭松林和太平军的先锋部队遭遇,经过战斗取得了胜利。然而太平军的势头相当猛烈,双方伤亡人数几乎相等。当时太平军在运河河岸上搭建连营,北起北涸,南至张泾桥,东起陈市,西至长寿,纵横六七十里,其间还有上百座堡垒,都处于运河的险要位置。太平军把桥梁全部拆毁,在运河上布置了炮艇,水军和陆军相互配合,形相紧张。

李鹤章和刘铭传商量之后,偷偷收集木料建造了浮桥,在半夜突然渡河袭击太平军,将北国的太平军营地击毁三十二座,郭松林也发动猛烈进攻,将南国的太平军营地击毁三十五座,周盛波的部队将麦市桥的太平军营地击毁二十三座。太平军大溃败,死伤者高达数万人,死尸将河水堵塞,又抓获了太平军军官一百多人、马五百匹、船二十艘,兵器、弹药、粮食不可计算。从此顾山以西再也没有太平军活动,淮军士气大振。六月份,吴江的太平军守将望风投降。

程学启率领水军、陆军一万多人,和刘铭传计划收复苏州。攻占花泾港之后,收降太平军守将,驻扎在潍亭。七月份,李鸿章亲自统率部队收复了太湖厅,率军向苏州进发,先命令刘铭传进攻江阴。太平军的猛将陈坤书调集了湖南、湖北、山东四股庞大的部队共十多万人,一起前来救援。李鸿章、刘铭传亲自前往侦察敌情,见太平军大大小小的营垒排列得如同棋子一样,西起江滨,东至山口,便制订下计划,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太平军拼死抵抗,双方激战不可开交。随后江阴城内有人发动内变,开门向政府军投降,江阴就此收复。

当时程学启另外驻扎在苏州郊外,每天都爆发激烈的战斗,前前后后打了几十次胜仗,太平军在宝带桥、五龙桥、蠡口、黄埭、浒关、王瓜泾、十里亭、虎丘、观音庙等地的十多处堡垒都被攻破。与此同时,郭松林的部队也在新塘桥地区取得胜利,击毙太平天国的王两人,歼灭太平军一万多人,缴获船只数百艘,太平天国的水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李秀成为此痛哭流涕,悲伤得不能自已,从此淮军的威名响彻天下!太平军遭受严重失败后,李秀成准备进行大规模反攻,命令他的部下集中了无锡、溧阳宜兴等地的部队八万多人,战船一千多只,从运河口出发,又亲自带领精锐部队数千人据金匮支援苏州,相互策应,和政府军接连交战几次,互有胜败。

同治二年十月十九日,李鸿章亲自率军,命令程学启、戈登为先锋进攻苏州城,经过激烈的战斗,攻破苏州外围的防备。李秀成和谭绍光等人撤退进入内城,决定死守不投降。政府军随后水陆并进,在三面对苏州进行了包围;城中的粮食很快就吃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