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思明居士 2023-08-12 发布于河北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5篇,也是朱元璋系列的最后一篇了,上接这篇34家开国公侯仅存1家,朱元璋用十年“胡蓝党案”整倒功臣

前言:

朱元璋晚年经常在琢磨一件事,迁都。

“南京这地方风水太差!我让十几万人修皇宫,可修出来却是前高后低,风水上叫'前昂后洼’,晦气!”朱元璋整日念叨。

虽靠南京得天下,但朱元璋太嫌弃南京,洪武朝共计31年,他筹备了三次迁都,可每次都不得遂愿。

他不得不发出跟另一个老人一样的感慨:“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朱元璋:只得听天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学此心,福其子孙。”

------------《祭光禄寺灶神文》朱元璋

不得不说,老朱虽然在杀自己人方面坏得很,但算得也真准。

虽然晚年对身后事做出了缜密布局,但仅此一点漏洞,却让朱元璋一切谋划付诸流水。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算得真tm准

一、首都不在北京,天下必乱

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从唐代起,如果首都不设在北京,则百年左右必然内乱。

唐朝定都西安,百年后河北搞出安史之乱,终结了唐王朝的盛世。

之后在辽国,北京是五京之一(耶律家的皇帝是流动性办公),再后来的金国是定都北京。

轮到了元朝,该规律再次显现。其首都最初是和林,蒙哥可汗殒命钓鱼城后,蒙古贵族推阿里不哥为主。忽必烈在北京发动叛乱,夺位后迁都北京。

明朝的燕王叛乱也沿袭了这一规律。

此规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自宋朝之后存在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分离的现象。

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都在草原或东北,必须在河北囤积重兵。

比如唐中后期,为了应对契丹与奚人入侵,在幽州军队达到10万。当时全国兵力也就60万左右,而且幽州驻军都是精兵。

朱元璋也在河北和东北驻扎了20万以上的精兵,还配置了最优秀将领,比如第一名将徐达就长期驻在北京,期间修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八达岭、金山岭、司马台长城。

政治中心远离军事中心会带来很多问题。

远离前线的皇帝如果对边军管控太死,事事需要通报,那么在没有现代化通讯的军队将会失去战斗力,比如宋朝的那帮河北军。

但如果管控得松了,赋予将领更大的自主权,让其形成了威信,就会尾大不掉。边将们将因此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从中诞生出一个个安禄山、郭药师;

南京离北方防线太远,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解法只有迁都。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明孝陵城墙---旅行家MC蔡帅供图

早在洪武之初,朱元璋就想迁都到开封,还亲自去考察。结果发现还不如南京,不仅无险可守,被异族蹂躏百年后更是民生凋零。

但即使如此,朱元璋还是借鉴了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南京(当时叫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之后迁都一事屡屡被提起。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召集群臣讨论新都选址,大臣们提出了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几地,并就此展开讨论。

朱元璋说你们说的都是个屁,一个个都没有大局观和战略思维,新首都应该选到我的家乡--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他理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风水好,“为朕兴王之地”,诞生了他这个为国民驱除鞑虏的大圣人。

上一个定都到自己家乡的还是楚霸王项羽。推翻秦朝后别人劝霸王定都关中,他来了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于是,为了让故乡人民都知道他发达了,项羽定都徐州。因此他被有识之士挖苦为乡下来的没文化猴子,诞生了“沐猴而冠”这一成语....

之后6年,朱元璋调集了“将及九万”的工匠、几十万军士和民夫,仿效元大都,在凤阳打造一个周长50里的明中都。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凤阳中都遗址

凤阳成为伟大的首善之地,大街上不能都是穷汉,朱元璋还将江南的富豪10几万户都迁过来。

但定都凤阳遭到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浙东派反对:明初那些公侯一半以上都是凤阳周边人,再定都凤阳,其他派系还怎么混?

正常理由朱元璋是听不进去的,但刘伯温有个重要职位是太史令,说白了就是帮朱元璋看星辰抽签测风水算卦的。

朱元璋和尚出身,就信这套,而打败魔法的只能是魔法,估计刘伯温平常吹了不少风,果然在朱元璋在验收的时候就感觉不对。

洪武八年,在凤阳新城即将投入使用之际,朱元璋前去验收,回来后即下诏罢建。

非常突然。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中都凤阳的工程

官方理由是怕百姓受苦,“以劳费罢之”,问题是新都已经要建成了,本次是来验收竣工的。

《明史·薛祥传》中记载了此事的另一个原因:

朱元璋在验收时,发现匠人们在修筑宫殿时画小圈圈诅咒他,即“厌镇法”。

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明史·薛祥传》

(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不想淮西派做大。但在竣工前突然停止,未免太突然了。)

现在人觉得荒谬可笑,但朱元璋是搞佛教出身的,第一个职业对其后半生有深远影响

人家起兵之时,就在寺庙里求签问卦。之后几乎每战都有问吉凶的习惯,他自己还亲自撰写了《御制纪梦》、《周颠仙人传》等灵异书刊。因此我们不能拿普通人的思维窥测如此伟人。

回到南京后,他修宫殿也要看风水,好好的平地不建,非要跑到好大一片的燕雀湖,说此地是在钟山“龙头”前方,位于龙脉,有“帝王之气”。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明故宫遗址之午门-----旅行家MC蔡帅供图

朱元璋调了几十万民工把燕雀湖平,在其上建好宫殿。可几年后南京皇宫竟然地基下沉,搞出个前高后低。

一般房子都是前低后高,比如日后的北京故宫。而前高后低用风水来讲是“前昂后洼”,为大凶之兆。

这种房子连乡下人都觉得不吉利,老朱这么个迷信的人,却天天看着自己前高后低的宫殿,浑身都不自在。

二、寻找新都

之后十几年,朱元璋非常忙,先是试图消灭北元,然后又反手借“胡惟庸案”将李善长等一批老资格淮系勋贵打倒。

在此期间,朱元璋分封诸子,前后封了20多个儿子在各地为王,尤其在北方长城一线,他分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等诸王,各个掌握重兵。

大明王朝也形成了进攻靠有才华的将领,防守靠儿子的军事格局。(朱元璋也知道大多数儿子几斤几两)

这些儿子们也是朱元璋敢发动大清洗的底气。

“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明史》

但此招隐患极大,尤其在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分离的情况下。上一个这么玩的西晋司马家已经成为千年笑柄。

解决了帝国的短期威胁后,朱元璋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被朱元璋叫来,说“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随后命其巡抚陕西,赴西安考察。

朱标在陕西待了近2个月,回来后献陕西图,“言经略建都事”。

西安将成为大明朝的都城!

这里毗邻西北前线,能有效控制西北边军。关中还有函谷之固,华山之险,即使众藩王叛乱,不过再重演一次西汉七国之乱罢了。

可回来后没过几个月,朱标竟然病死了?!

朱元璋无语了。

为了不让隋文帝杨坚杀死外孙而夺皇位的事重演,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标与常遇春女儿所生的朱允熥成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外公是普通文官的朱允炆。

蓝玉、常升这批围绕朱标打造的团队也不能留了,老朱搞起了“蓝玉案”,诛杀1万多官员及家属。

朱元璋这一年已经65岁,大明朝也又一次伤筋动骨,迁都的事终于不再提起。

三、为朱允炆组建新班子

在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古代,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年。但作为经过大风浪的政治家,他知道孙子朱允炆将面对什么。

接下来的几年里,老朱每天都跟时间赛跑,为朱允炆打造新团队。

该团队在军事上依赖朱元璋最信任的勋贵家族(不信任的都被杀了),文治上则以受过老朱改造过的“新儒教”熏陶的年轻文官为辅。

老朱非常看重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和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让他们在陕西、甘肃等地练兵,熟悉军队并积累军功。

朱元璋还扶几大家族的子弟徐增寿(徐达儿子)、李增枝(李文忠儿子)、沐晟(沐英儿子)、耿璇(耿炳文儿子)等上马,进入掌管天下兵马的五军都督府。经过三年历练后更对他们委以重任。五军中,徐增寿、李增枝和沐晟分别为其中三军的一把手(左都督)。

为了弥补年轻人经验的不足,朱元璋把以善守闻名天下的耿炳文作为托孤重臣,让朱标的女儿嫁给耿的儿子耿璇,结成血亲。

文官方面,朱元璋为朱允炆选上来的人都经过“新儒学”熏陶,各个都是君王死忠,远不是明亡时的“读书尽是负心人”可比。

而且跟一般人印象中不同,这些文官们并不是少不经事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多有地方任职经历,对大明的现状非常了解。

比如日后饱受诟病的方孝孺,曾在四川做过蜀王世子的老师,非常了解藩王们的实力和所求。

又比如礼部尚书陈迪,在山东省政府和云南省政府都得到过历练,尤其曾在民族问题复杂的云南省担任常务副省长(右布政使),成绩突出。

四、以晋王制燕王

对于藩王的威胁,也屡屡有人向朱元璋提起,甚至朱允炆都问爷爷“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但在朱元璋意识里,废除藩王是不可能的,不信任自己家人,难道信你们外人?

虽然有人拿西晋八王之乱跟他说事,但朱元璋称自己的藩王制度沿袭的元朝“宗王出镇”,即“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只掌兵不掌民,说白了不过是个官衔大的军官。

但为防不测,朱元璋还是对在各地的儿子们做了防范,除了在藩王幕僚、兵力配置和军队调动上约束外,他尤其扶持晋王朱棡,让其跟燕王朱棣相互制衡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晋王府所在的“锦绣太原城”

朱棡在朱元璋儿子们中排第三,是个大帅哥,“修目美髯,顾盻有威”,而且聪慧有谋略。

他跟朱标、以及秦王朱樉是同母所生(有人他们的妈是马皇后,有人说是李淑妃),也因此跟朱标走的很近。而朱棣跟周王朱橚同母(多数明史专家认为是碽妃),跟他们有矛盾。

朱元璋让山西众军官都受朱棡节制,甚至冯胜、傅友德都需要服从其调令。凡是山西的军务,在奏知朝廷时也必须同时奏报晋王。

他还让朱棡嫡长子朱济熺娶了名将傅友德的女儿。

更重要的是,朱棡在蓝玉案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收获颇丰。

当时,朱元璋以操练和防御蒙古为由命军中主要将领率军前往山西,同时却将蓝玉及其部分党羽留在南京。

待军队在山西集结完毕后,太祖又以议事为由将一部分勋贵召回,军队留在山西由晋王节制。

之后,朱元璋和朱棡分别在南京和山西同时动手,成功清洗掉大量将领。

而随着大规模清洗的展开,晋王朱棡掌控的军队越来越多,从将官们身上搜刮的财物、资源也越来越多。

晋王的实力一跃成为诸塞王之首,名望甚至超过朱棣,两者之间矛盾也更深。

“燕、晋失睦,而晋王党比太子,其节制沿边军马,或迳对燕有监视意,然则使非早薨,成祖之能否起事殊未可定。”--------明史大家王崇武

例如,洪武二十七年的一道圣旨,就记载了朱棡手下的一个小小千户,竟然抢占朱棣位于大明川的果园之事。

如此小事,朱棣都窝囊到需要朱元璋居中协调。

慢慢的朱棡也飘了,存了问鼎之心。

朱棡的长子朱济熺是朱元璋最年长的孙子,朱济熺由于生母去世的早,很小就被接进宫里由奶奶马皇后亲自照看,“皇考妣长孙,钟爱尤笃”。

但朱标去世后,无论朱元璋怎么催促,朱棡却一直让自己儿子赖在京城不回山西。

朱元璋自然懂儿子那点心思,写信直言, “今秋凉,若不取世子归, 直贬你到云南”

可朱棡仍旧不理会,他清楚自己在朱元璋布局中的重要性。

朱元璋无语了,活了一辈子,竟然被自己儿子拿捏。

老朱虽然不能向自己儿子下手,但他处死了傅友德以及朱棡的岳父永平侯谢成。

可怜傅友德,平蜀征滇平甘肃,英姿飒气,指挥叱诧,是华夏有数的名将,竟为此等腌臜事而死。

五、请不要辜负我

朱元璋这手玩的漂亮,谁敢出头就收拾谁。

朱棡你仗着是我儿子我不敢弄你,但我能弄你岳父和你亲家!

此招确实起到效果,朱棡从此之后就气势不在,郁郁寡欢。

自此,按照朱元璋的布局和预想,朱允炆可以平稳地继承皇位。诸藩王之间互相平衡,即使朱允炆想削藩,也不必操之过急。

可两年后,就在朱元璋死前两个月,郁郁寡欢的朱棡竟然死了,年仅40.....

朱元璋彻底懵逼了....

他以晋王和燕王互相制衡的措施也崩了...

在生命最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朱元璋紧急安排措施制约朱棣。

他让朱棡的儿子朱济熺迅速继承晋王爵位和护卫,并在五月十二日下密旨让其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形势之急。

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马提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二日 朱元璋)

同日,朱元璋还给朱济熺下了第二道密旨,可见方寸已乱。大概是在第一份密旨下发后,感觉言有不尽,紧急追发的。

这份密旨只是讲了一个故事:

“五代初期,晋王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继位。他的叔叔李克宁图谋不轨,李存勖当机立断,斩杀李克宁,延续后唐基业。”

朱元璋所指李克宁为谁?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朱棣谋士姚广孝真迹

对朱棣那边,朱元璋派遣心腹左军都督杨文,以”参赞燕王军事”的身份到北平辅佐。所谓“辅佐”,从后续来看是监视和防备。

更重要的一步棋是调锦衣卫一把手宋忠(锦衣卫指挥使)去到北边,带着架空朱棣的任务。宋忠在老朱死后差一点搞定了朱棣。

除了硬的,软的朱元璋也来。

他给朱棣下了敕令,着重提到周公辅周成王稳定江山,令燕王效仿。还说其在众多儿子中,老二老三都死了,你是最年长的儿子,“攘外安内非汝而谁?”

你要带领其他诸王安我黎民,守护我大明江山。(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

请不要辜负我的托付!(以副吾付托之意。)

乙亥,敕今上(燕王)曰:朕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朱元璋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明孝陵----MC申美供图

五、跟我一起走吧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在西宫的卧榻上停止呼吸,离开了他亲手创建的皇朝。

他的遗诏对一生功劳做了总结,主要包括平乱和治国两方面,即“定祸乱而偃兵,妥生民于市野。”

这登上皇位的31年里,他“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专志有益于生民。”

但他也承认自己起点太低,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搞,只能摸索着来,即“奈何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

他还希望中外文武臣僚能同心辅佐朱允炆,带领大明走向辉煌。

对于身后事,他希望如汉文帝一样薄葬(葬祭之仪,一如汉文无异)。

可学习汉文帝不过说说而已,他身后事却更像汉武帝。

汉武帝为防止外戚专权,去世前立汉昭帝,杀其母钩弋夫人。朱元璋遗命让其所有的40个妃殡聚在一处,吃了一顿丰盛的饭,之后全部殉葬。

建文帝登上舞台,开始了新的博弈。

朱元璋晚年布局,被“北京定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朱元璋画像

部分未署名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朱元璋大传》陈梧桐
《明建文朝文官集团研究》经哲

《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李治安

《李景隆与“建文逊国”》晁中辰

《从两京一都制到两京制——明朝曲折的定都之路》林旭

《朱元璋与明初三都》 邸富生

《朱元璋罢建中都与<明太祖实录>的隐讳》杨永康

《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陈新权

《明太祖对藩王的钳制措施及其成效探析》吴德义

《建文政局与洪武勋贵家族》吴如功

知乎网友宁南左侯、杨和、浮起、赵德柱的相关回答

特别感谢旅行家MC蔡帅和MC申美的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