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故事:逆境求生,我们兄妹破茧成蝶

 梦回乡关 2023-08-13 发布于浙江

(故乡粑粑沟的拦河坝)
本文首发公众号 | 梦回乡关

故乡有一条泥石垒筑的毛坯水渠,叫粑粑沟,全长约五公里,蜿蜒曲折,流经七八个寨子,灌溉稻田上千亩。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我家除了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属居民户口不能分田外,其余7个农村户口分到了粑粑沟最下游的4亩9分稻田,故乡人称之为“水尾田”。春末夏初,从稻种育苗到栽秧灌溉,水成了稻子的命根子。

在水稻生长季节,凡是需要粑粑沟灌溉的农户,从源头到水尾,分别在沿途沟堤挖了上百个缺口,水尾田常常陷入无水灌溉的境地。水尾田的人家为了得到灌溉,全家老少往往是倾巢出动,昼出夜伏,在十里长渠上来回奔跑,和上源、中段用水人家讲情面,套近乎,渠水才能流到水尾田,让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每逢春天到来时,父母最担忧的是清理沟渠,以保证自家稻田灌溉。上游的人家则是无动于衷,坐享其成。父亲在母亲的催促下,邀约水尾田所有人家投工投劳,从源头一直清理到水尾,该挖的挖,该砌的砌,花个十天半月工夫才算完事。

记得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盛夏,家乡月余滴雨未下,引水灌溉十分紧张。水尾田的人家自发协商,根据田亩面积,以抓阄的方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班引水,故乡人叫“排水班”。

一日黄昏,全家人吃晚饭时,母亲唠叨着:“孩子他爸,今天夜间1点到3点是我们家的水班时间,一个月了还没有下过像样的大雨,稻苗开始缺水了,沟渠上游人家抢水特别霸道。你吃完饭后从源头一路仔细看下来,有缺口开得大的,帮它挡一下,让它流小点,反正上源人家不排水班,不修理沟渠,随时用水。遇到蛮横不讲理的,千万不要跟他们争吵碰硬,水尾田的好多人家吃过大亏了,好好跟他们讲点软话才会有用哩。”父亲点点头回应了母亲。

黑夜中,父亲拖着疲惫身躯,换上水桶鞋,拿着手电筒,推门而出,临了还特意嘱咐我们兄弟姊妹,在家要好好做作业,听母亲的话。

油灯下,我和大弟大妹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母亲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先洗好碗筷,再去砍碎一大堆猪菜。夜深人静时,最小的3个弟妹早已靠着凳子呼呼大睡,母亲交代我和大妹:“把3个弟妹抱上床去,你们先睡吧,我还要去沟上守水哩。”母亲说完,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拿着竹棍出门了。

半夜,我正在香甜的梦中被母亲喊醒了:“老大,快起床,和老二、老三去守缺口,有两家人太气人了,本来讲得好好的,留一半水淌下来,可是你前脚走,他后脚就把水堵死,不知搞几个来回了,快去,错过了水班我们家的秧苗就枯死了。”我问:“我爸哩,他不是早就去了嘛?”母亲说:“他在上源来回巡守哩,要不是他,哪里还会有水淌到下面来啊。”

我和大妹、二弟三人很快穿衣下床。母亲分别发了一根棍子,说:“拿好,路上防备老蛇和狗咬。”我们跟在母亲身后,朝着水渠中段快步赶去。夜色很美,一轮悬月高挂,夜空飘着几片云朵,阵阵蛙声夹杂着村落的狗吠声。

(粑粑沟流经的村落)

我们赶了一段路,夜风吹拂,睡意全消。母亲交代说:“你们三姊妹要盯住别人家的缺口,他们隔得不远,可以来回看守,不准那几家把水堵死,你们到那里后,回来守缺口,路过屋后时,要回家看那三个小家伙滚下床来没有。”

我们三兄妹来到第一个缺口,一个壮汉正坐在地上抽叶子烟。一闪一闪的烟火中,看得出壮汉满面横肉,他瞥了我们一眼并不吭气,彼此沉默僵持了很久。

我想起母亲的嘱咐,上前去查看,发现沟渠里有一大半的水都流往壮汉家的田里了,主渠里剩下的水很小。我怯生生对壮汉说:“大叔,麻烦把你家的缺口堵小点嘛,水小了流不到我家田,我家的秧苗快要枯死了,要不到水我们回家要遭大人打,求求你帮帮忙哈?”

壮汉充耳不闻,继续咂着烟。大弟和大妹害怕了,一人拽着我的一只手不敢吭气。过了好长时间,壮汉抽完烟站起来扭动一下腰,边走边说道:“唉!看你们娃娃可怜,把缺口堵上吧,我明天再来。”

壮汉走远了,我们三姊妹好激动,急忙将壮汉家的缺口堵上,马上就去查看第二个缺口,庆幸空无一人。我们搬来石头和杂草把缺口堵死,渠里的水越来越大,哗哗哗地往下流。父亲打着手电筒从上游走了过来,说道:“回家,交班时间马上到了。”

回家的路上,父亲问:“你们说当农民苦不苦?深更半夜跑出来守水,秋天还不一定有好收成,不一定有饱饭吃,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是读书苦还是当农民苦?”我们选择沉默,其实父亲的话早已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有了第一次参加守田水的经历,父母索性将修沟、筑坝、守田水当成了我们兄妹们后来暑期的“必修课”。细细回想,当年父母也是出于无奈之举,他们也想独自承担这份辛苦活计,可是曾经有过好多次,父母两人在十里长沟上来回奔跑,为了应付上百户人家用水灌溉,结果空跑几个小时,累死累活,熬到交班时间,根本没有一滴水流进自家稻田。

几年之后,我们掌握了守田水的门道,学会了与沟渠上游那几家蛮横农户周旋。再后来,最小的三个弟妹也加入到守田水的行列,父母的艰辛才稍有缓减。

(故乡的春天)

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尾巴水的庄稼人因为吃尽了苦头,纷纷搭伙或单独购买了抽水机解决稻田灌溉。父亲买了一台20米扬程的水泵,直接放到小河里抽水灌溉,修沟、筑坝、守田水等繁重的农事终于宣告结束。

在持续十多年守田水的岁月里,我切身体会到农民的艰辛,我们兄妹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几年后,除了幺妹在家务农以外,我和大妹、二弟、四妹、三弟经过寒窗苦读,走出了故乡,在山外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有了各自的家庭,幸福满满。

但是那段逆境中的岁月,以明代朱柏庐先生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座右铭,以身作则,亲民爱民,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尽职尽责地努力工作。我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对故乡人的回报,亦是对养育我的父母的回报。

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流走了别样的风景,流走了贫穷与艰辛,父母曾经在月夜中留下的背影和谆谆教诲,始终成为我人生路上难以泯灭的回忆。

2023年8月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