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约言录》太阳篇之六

 xiangzhihong 2023-08-13 发布于广东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本《伤寒约言录》,据说是胡希恕老先生写的,不知真假。其书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伤寒论结构,并附有大量日本医家治验,以广见闻。

太阳病

十三、表证与痞证的关系

此亦如结胸,或由于太阳病的误治,或自发的心下痞塞的一类病见于本篇的有以下各方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主心下痞、按之濡而烦者。

方:大黄三钱,黄连一钱半。

以沸水渍之,少时去滓,温服。此方加黄芩一钱半,名泻心汤或三黄汤,治略同。

2.附子泻心汤证:主泻心汤证而有附子证者。

方:大黄三钱,黄连一钱半,黄芩一钱半,附子一钱半。

以沸水渍三黄,少时去滓,另煮附子取汁,合温服。

3.半夏泻心汤证:主呕、心下痞硬、肠鸣、或下利者。

方:半夏六钱,黄芩三钱,黄连一钱,人参三钱,大枣四枚,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

4.甘草泻心汤证:主为半夏泻心汤证,而有急迫的剧烈证者。

方:即半夏泻心汤增重甘草用量至四钱。

5.生姜泻心汤证:主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方:即半夏泻心汤干姜减量成一钱,而加生姜四钱。

6.旋覆花代赭石汤证:主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方: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二钱,人参二钱,半夏六钱,生姜五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三钱。

7.黄连汤证:主为心烦、心下痞硬、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黄连三钱,半夏六钱,人参二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大枣四枚,甘草三钱。

8.瓜蒂散证:主为毒在胸中、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

为细末,混合之,另煮香豉,作稀粥去渣,取药末五六分,合粥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治验实例及有关论说:

《漫游杂记》日:“有一少女,日卒厥如死状,日约数十次,不能食五谷,易医十二人不能治,因时医不得其解也。请于予往诊之,其脉沉迟,其腹如张幕,心下不痞,脐左无瘤结,余日:是气疾也,格在胸中,病减时则病现于腹,乃以鹧鸪菜汤,下虫十余头毕,作大黄黄连泻心汤与之,数日,灸十五节脊际十五壮,无他异。明日,第十六节倍其壮数,又一日,第十七节三倍其壮数,经数日卒厥日仅一二发,益进泻心汤,并灸其脊际,自第十五节至第十八节,数日,痊愈。

汤本按日:“卒厥而死者,卒然四肢厥逆而陷于人事不省也。气病者,神经性疾患也。以是可知本方可治发作性的神经证矣。”

又:“一赘婚,新婚数月,病眩晕,隔日衄血,咳嗽,潮热,其脉弦数,家人悉云是肾劳,余诊日:其腹气坚实,决非肾劳也。审问其病因,云:平生嗜酒过多,近年来被舅制止。绝饮酒,故致气火郁蒸。乃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十日痊愈。”

汤本按日:“眩晕、衄血、脑充血之所致,咳嗽、潮热、因呼吸器官发炎也。然由本方可治此等证观之,则本方不但可疗充血,亦可云有消炎止血之作用矣。”

又:“气疾为痿蹙者,其阴多先消缩,及其将愈,则其阴先畅动。”

汤本按日:“所谓神经性疾患,发于下肢运动麻痹,或阴痿证,为上半身充血之结果,致下半身贫血也。故当选用本方及泻心汤、黄连解毒汤,以平衡其血流,则原因性之神经证及继发病之下肢麻痹、阴痿等,当治愈矣。”

《麻疹一哈》日:“年二十许,疹收后,衄血不止,五日心下痞闷,身热不退,因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下数行,而衄止,后两目微痛,至黄昏时不能见物,如雀目然,仍守前剂,至十四五日,诸证痊退。”

《类聚方广义》日:“老人停食,瞀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如绝,其状类中风者,称为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

《古方便览》日:“一男子,呕吐下利,四肢厥逆,心中烦躁,气息将绝,一医云霍乱,用附子理中汤,吐而不受,烦躁益甚,余即用此方(半夏泻心汤)三服愈”。

《类聚方广义》日:“痢疾,腹疼而呕,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每因饮食汤药下腹,即漉漉有声,而转泻者,可选用以下三方。”

汤本按日:“此说是也,可信。以下三方者,指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三方也。”

山田业广日:“欲用连理汤之病人,心下痞硬甚,则用半夏泻心汤,痞硬随愈,而口中糜烂亦痊愈矣。”

又:“某妻,腹满,经闭数月,心下痞硬,气宇郁甚,诊之,经闭急恐不通,欲先泻其心下痞硬,用半夏泻心汤,七八日经水大利,气力快然而痊愈。”按:本方非通经剂,此盖由于气结于上,而经不得行于下,痞结即开,经得下畅之意。随证用方而收此效,中医疗法所以大可精究。

《成绩录》日:“一妇人,证如前章所言(一男子,平居郁,不乐,喜端坐于秘室,不欲见人,逆气甚动则直视,胸腹有动,六年许不愈。先生诊之,与柴胡桂姜汤而愈。)而气不逆不动为异,无故而悲伤,先生与甘草泻心汤而痊愈。”

《生生堂治验》日:“某,来见先生,屏人窃语日:小女年方十六,己许配矣,然有奇疾,其证无所闻也,每夜及己首,待家人熟睡后,窃起跳舞,其舞也俏妙闲雅,宛似艺技,至寅尾,罢而就寝,余问窥之,每夜异曲,从曲之变,而奇也不可名状,日中动止,无异于常,亦不自知其故,告之则愕然,竟怪而不信,不知是鬼所凭也,抑或狐所惑也。若他人闻之,恐害其婚。是以阴祝祈祷,是无结果。闻先生善治奇病,幸来诊之。先生应日:此证盖有之,所谓狐惑病也,诊之果然,与甘草泻心汤,不数日,夜舞自止,遂嫁某子。”

又:“一妇人,有奇疾,初,妇人不知猫在柜中,误盖之,二三日后,开之,猫饥甚,嗔目吓吓而逃,妇人大惊,遂以成疾,号呼卧起,其状如猫。清水某者,师友也,及效先生方,与甘草泻心汤以治之”。

汤本按日:“前者所谓梦游证,后者即凭依证也,然皆以本方而取效,古方之微妙有出于天授之观,西医家以为如何?”

《青山治谭》日:“病男,初感风寒,发为痰喘,或以痰喘为急,用十枣汤下之,瞑眩甚而吐下,故四肢微冷,食饵不进,看者甚以为危重,前医频用茯苓四逆汤,微冷不得复。乞余往诊之,心下有痞满之气味,但因吐而逆上故也,乃调和甘草泻心汤五帖,谓之日:自五更迄黎明饮尽之,微冷渐复,逆上渐降,遂愈。”

《麻诊一哈》日:“某妻,年二十,伤寒愈后十四五日,发热三四日,疹子欲出不出,心下痞硬,烦躁不得眠,下利日二三行,因作甘草泻心汤使服之,明日大发汗,疹子皆出,诸证自安,疹收健食如常。”按:非发汗剂,服之大汗疹出得治者,痞开里畅,表气通调之功,中医之疗法、病理,均有研究,价值甚明。

《类聚方广义》日:“此方(甘草泻心汤)于半夏泻心汤内,加甘草一两,其主治即大不相同,日下利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日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此皆有所急迫使然,所以用甘草为君也。”

《橘窗书影》日:“一妻,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两眼赤肿,脉虚数,赢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数十日,下利止,诸证痊愈。”此即所谓口糜泻,多属本方证,宜注意。

山田业广日:“余好用甘草泻心汤,曾治某,四五日许,夜问卒昏冒,其状如癫痫而吐沫,或以为蛔,诸治无效,一年余。乞余治,投以甘草泻心汤,一次不发。今有一酒店主,嗜酒无度,屡不食,数登厕,先类下利,气郁懒惰,心气失常,时健忘而骂詈,又有发大声者,用归脾汤等无效,乞余治,严禁其酒,投以甘草泻心加茯苓,日渐爽快,得大效。”

又:“二十余年前,某,脾虚无食气,赢瘦,昼夜吐涎沫,侍医虽用种种治疗,反日渐疲劳,招余治之,处以甘草泻心汤,二十日许,愈其大半,归京后,发微肿,处以香砂六君子汤。”不如处以小柴胡汤加橘皮茯苓白术焉。

《温知堂杂话著》日:“一男,八岁,自春问,面色青白,神气不振,但别无苦恼,因家贫未医治。至仲夏,触时气,微热下利,且以时下血而骛,乞余治,与胃苓汤,下利及下血止。及大暑,忽身水肿,腹满甚,二便不通,大渴烦热,继发下利,与四苓散加车前子,虽不难治,但下利不止,腹满雷鸣,右胁下见痞块,渐渐膨大,且前之面色青白、神气不振等证依然,余因身体衰弱不堪,与甘草泻心汤加陈皮、茯苓,下利虽略止,诸证仍旧。适为八月之医会期,试抬患儿出,使众医诊按,与会西医,或云心病,或云肝脏肥大,因肝脏肥大过甚,故先治肝脏为宜,但颇难治耳。余日:治法是矣,虽然肝脏肥大与贫血及心病,但此证胃阳不和之患多,假令与他病药,恐于肝心两脏不利,故先宜研究治肠胃之法,后治他病,姑与甘草泻心汤。因此痞块,病由胃肠之运化不足而生,若能得胃肠之健运,则肝大或随而治矣。请先从余之治法,若无效,则请从诸君之法。因是连进前方,渐渐起色,痞块缩小,色泽亦复,此时适逢天长节,寻常小学行开学式,亦入校,以后照常通学矣。”

汤本按日:“胃苓汤者,平胃散(后世方)合五苓散也。但无必要,以柴胡加橘皮厚朴汤足矣。”

《医事惑问》日:“男,病泄泻,世医谓难治,招余诊之:心下痞硬,水泻呕逆而将绝。余日:此方疗治,世人将大恐也,因今医皆用柔药,若用此方中病时,将大发瞑眩,恐其瞑眩者,病不治也。病家领会而乞药,乃用生姜泻心汤三帖,其日七时许,病人大吐泻而气绝,因是家人骚动,集医诊之,皆云已死而归。急招余,又诊之:色脉呼吸皆绝,病家谓死,实似死矣,但其形状有可疑,且由死仅二时耳,可静观其死乎,抑不死乎?以前方入口而可通,因是而围,至夜九时许,病人如梦醒而开目,问何故眷属咸集?皆惊云:今日由七时许至今,呼吸色脉皆绝,虽集医者,皆云死人无药而去,故咸集聚也。病人亦以为不可思议,云:自昼问大泻后,无病苦而觉睡耳,现已无病,皆可归矣。眷属招日问所诊之医诊察之,亦云脉已如常,无病而去。后云甚饥,以茶渍食三碗,大悦而寝,翌日更健,如忘多年之病此人幼年以粥当食物而养育,四十余年,不食他物,若食之则积于中而不能食。然由此病治愈后,皆可照常饮食,至七十岁,以壮健而终。”服本汤发泻下的反应,我尝有所遭遇,但病必愈,即所谓瞑眩者是,不可惊扰,令病人安静为佳。

《成绩录》日:“一男子年三十余,心下痞塞,在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时不下利,如是已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方伎杂志》日:“僻囊,或称吐水病有吐腐败水者,或食物亦交吐者,概有胸中嘈杂、心胸痞塞、胁腹挛急、癞结等证。亦有肩背凝疼者,亦有日日、或隔日、或四五日必发疼吐苦酸水、或吐无味之水者,亦有吐前惟噫气恶心而不疼者。大祗大便秘结之人为多。

主方以生姜泻心汤合用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或大建中汤等,兼用消块丸,或大陷胸丸一钱,每夜或隔一二夜用之,则三四月痊愈矣。又自七八椎至十四五椎,及章门等穴,以灸痞根,但须严禁饮食,不然则无效,如酒、硬饭、荞麦面饼(中略)等,俱宜禁止后,可服药针灸。且呕吐一证,并宜关照病人,节饮食为要。吐水后,能耐渴者,宜使多服茯苓泽泻汤,及慎饮食十日许,则疼吐俱止矣。其有腹中黏着之宿毒,致拘挛、瘾块者,多因好酒与美味及嗜咸昧之切面等而成,故禁物颇难,不然不守禁,治疗无益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日:“此方(即旋覆代赭石汤)治生姜泻心汤证之更剧者。《医学纲目》日:病解后,痞硬、噎气、不下利者,用此方;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今用于呕吐诸证,大便秘结者有效。又下利不止而呕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一宜秘结,一宜下利。

汤本按日:“由余之经验,此证有单用本方者,有宜处以本方加茯苓者,有宜于本方加茯苓石膏者,又有宜于此等方剂合用芍药甘草汤、大建中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方中之一者,又有用本方之加味或合用方,兼用黄解丸者,常无一定之方,宜临证处之。”其妙不可拘有无表里也。又治哕逆,属于水饮者。周扬俊日:“予用此方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有神效,亦可试用。”我于本方加黄连、黄芩、栝楼仁,治逆气惊人之噫气不除证,屡得效,更加乳香、没药、或合桂枝茯苓丸、或当归芍药散,施于胃溃疡证亦有效。

《橘窗书影》日:“某妻,年四十余,感暑邪,呕吐腹疼,心下烦闷,与黄连汤加茯苓,病大安。”

《方舆鞔》日:“此方治腹疼、有呕气者。盖此腹疼,自心下至脐上部分痛也,临证时,宜明察疼处而处剂。”

《伤寒论述义》日:“此方(黄连汤)治霍乱之吐泻、腹疼,应效如神。”

《生生堂治验》日:“某妻,发狂痫,发则欲把刀自杀,或投井,终夜狂躁不眠,问有脱然谨厚,女子无一忤者。先生与瓜蒂散一钱五分,其痰上涌二、三升许,使再服白虎加人参汤,不再发。”

又:“某仆,二十岁,晡饭后,半时许,卒然腹疼,入于阴囊,阴囊挺胀,其疼如剜,身为之不能屈伸,阵阵闷乱,叫喊振伏,迎先生诊之,其脉弦,三动一止、或五动一止,四肢微冷,腹热如燔,囊大如瓜,按之石硬也(中略),病人昏愦中旷然告日:心下有物,如欲上冲咽喉者。先生闻之,乃释然抚掌而谓之日:汝言极当。以瓜蒂散一钱,涌出塞痰一升余,次与紫丸三分,泻五六行,及其半夜,熟睡达明,前日之疾顿如忘,居三日,自来谢云:呜呼,师之治是病,有如是之奇术,实已通神,众人想不得知之。”

汤本按日:“治此嵌顿小肠气,以内服药而奏此伟效,犹可谓汉方陈腐乎!”

《生生堂治验》日:“……回忆六七年前,予在天津时,近乡遍处缠喉风流行,自五六岁至三十岁者,卒然憎寒壮热,咽喉肿痛,不能饮食,四五日之内,咽喉腐乱而死,医术不能救,其内若用半夏苦酒方者,亦仅延四五日而死。予初施治,亦出他医同法,而杀多人。此时始觉作三圣散(即张子和之制方,由防风、瓜蒂、藜芦三味组成者)与之,得快吐,而顿愈,亦不用调理之药。自得此法后,于予手死者稀矣,后得此证者,皆请治于余,及将居京师,亦治此证最多。兹举一二例于下:

某妻,因患缠喉风,绝食欲死,众治无效,予以三圣散吹入咽中,忽吐黏痰升余,病顿愈,即能饮食言语矣。”

汤本按日:“此证吹入桔梗白散为佳。”

十四、表证与风湿的关系

其人体虚气弱,每致水气郁滞于体表(静脉毛细血管郁血影响体液通透之结果),如患感冒,则易发生风湿相搏证,而使桂枝证的为证不备。且由于体虚,乃为阴阳错综的见证,前之桂枝附子汤证即属此类,本篇尚有类此方证二则如下: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主桂枝附子汤证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上冲者。

方:白术四钱,炮附子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走皮中,逐水气未清除,故使之耳。

甘草附子汤证: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附子白术而组成,主:虽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但必另有上冲、心悸证可知。

方:炙甘草二钱,附子二钱,白术二钱,桂枝四钱。

水煎服,得微汗则解。

按:上述二方之治验实例甚少见,故无从证引。不过日人桂枝加苓术附子汤,纯由桂枝附子汤及此二方所悟出,故该方的治验实例中,不无为此类似之治疗作用,可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