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藏族史第一章:青海藏族地区地理环境

 与春天同行 2023-08-13 发布于青海

#暑期创作大赛#

第一节 藏族传统地理区划概述

藏族传统地理学中,藏族地区被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多康六岗。

一、上部阿里三围

上部阿里三围又分为:布让(普兰县)、芒域(今普兰至后藏昂仁、吉隆等县地区之古名,亦有指今拉达克地区者)、桑噶尔(今普兰县境内一地名,亦译作桑迦)等三部为一围;黎(吐蕃时期新疆南部于阗之古名)、祝夏(即唐代大、小勃律)、罢蒂等三部为一围;象雄(即唐代之羊同,其地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上赤代、下赤代等三部为一围。

二、中部卫藏四如

元明时期,卫地(今拉萨)译作“乌斯”,藏地(今日喀则)译作“藏”,两地合称为“乌斯藏”。卫地分为伍如、约如两个如;藏地分为冶如、如拉两个如。

在赤松德赞时代,曾有五如,即在四如之外增加了一个孙波如,为苏毗故地,其地大约在拉萨以北及以东的地区。到固始汗征服西藏十三万户后,将其献于达赖喇嘛,并将卫藏四如(翼)分为冶如、云如、贝日(即伍如之新名,也写作贝如,伍如亦译作“布如”)、贡日(即约如之新名,也译作“贡如”)四如(翼)。

三、下部多康六岗

元明时称作朵甘或朵甘思。这是藏语“朵”和“康”两个地区的合称。

“康”(也译作“喀木”)指西藏欧丹达山以东的昌都地区和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区。“康”在藏语中有“边地”、“外地”的意思。当代著名藏族学者更敦群培在《白史》一书中研究认为:“包括'康’及'安多’在内的东部地区统称'康’。所谓'康’是指边地而言。所谓'安多’的'多’字,其前加字一经明确念读,首先会自然发出一'阿’字音,昔日整个安多地区被称作'宗喀德康’。当今的西宁一带地区称作'宗喀’,其余地区则被叫作'大宗喀’,布达拉宫脚下的石碑上也有宗喀的名称。”格勒推测,“康”这个地名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王朝之初,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当时“康”区刚刚被并入吐蕃,其文化与卫藏地区当有较大差异,因而针对卫藏地区而产生了意为边地的“康”区。“在藏族传统地理学中,康区又分为上部康区和下部康区。康区河流多自北而南,故古代藏文典籍称康区南部由桑昂曲县东行至滇西一带为下部康区;康区北部接近青海之地为上部康区。”“朵”又称“安多”。对于安多的地望及其名称的由来,各种藏文史籍中的解释基本上是相同的安多系藏语音译,“多”意为下部。历史上甘肃、青海(玉树州除外)和四川西北部地区的藏族因其居住地域处于整个藏族聚居地的下部,故称为“安多”。又谓“安多”是取阿庆冈嘉雪山和多拉山两座山名之首字而得名。安多地区又分为“多堆”与“多麦”两大区域,“多堆”即安多上部;“多麦”即安多下部。

在藏族传统的地理学中,把安多与康并称为“多康”,即《元史》中所说的“朵甘思”,这是一个地域面积很广大的传统地理概念。藏族历史上所谓的“多康六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藏族地理概念。根据《安多政教史》记述,多康六岗,即:

1.色莫岗(也译为撒茂岗),即金沙江和雅砻江上游的中间地带,今白玉、德格、邓柯、石渠等县的古地名;元朝曾设置刺马儿刚等处招讨使司,归宣政院管辖。

2.察瓦岗(亦译作察哇岗),泛指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之间的察雅、察隅、八宿、左贡等地。历史上这一地区以盛产盐而闻名,史称该地区的藏族为“察瓦”。“察”即盐,“瓦”即人。

3.玛尔康岗(亦译作马康岗、芒康岗),即金沙江和澜沧江上游的中间地带,今昌都、察雅、芒康等县的古地名;元朝曾设置亦思马儿甘万户府,归宣政院管辖。

4.玛尔扎岗(亦译作玛察岗),“玛”即黄河,藏语叫做“玛曲”;“扎”即雅砻江上游。黄河和雅砻江上游两水之间的地区即“玛尔扎岗”,包括大渡河以西,黄河以南、雅砻江上游以东的广大地区。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青海果洛南部和四川阿坝州的大部。

5.包柏尔岗(亦译作绷波岗),即金沙江、雅砻江下游中间地带,今四川省甘孜州南部和云南省西部地区;元朝曾在此置奔不儿亦思刚百姓达鲁花赤二员,归宣政院管辖。

6.木雅岗(又作木雅热岗),即雅砻江中游东部地区,以康定地区为中心,包括雅安、青衣江、越西河以西、大渡河上游以东的古代藏族地区。

多康六岗又称“四水六岗”(Chu-bz-hi-sgang-drug),其中心地区在横断山区。所谓“四水”,是指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四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四水六岗”基本上包括了“多康”的大部分地区。

除上述种种地理区划之外,在藏族传统地理学中对“多康”地区还有另一种区域划分法,即将多康“又划分为三岗,即原多康区域,被称为玛尔康;多麦被称为野摩塘;宗喀被称为吉塘”。“吉塘”是藏语中宗喀的古地名。宋时,唃厮啰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建立青唐政权,并在西宁建青唐城,汉文史籍中的“青唐”即藏语“吉塘”的音译。

第二节 青海藏族地区地理与山川河流

青藏高原地处我国三阶地势的最高阶,素有地球“第三极”之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是“山宗水源”之地。

一、青海地理地貌概况

整个高原的宏观地貌格局,呈现出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则由辽阔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棋布的湖泊、宽广的盆地等大的地貌单元排列和组合而成;高原的主体部分是以高原面为基础,随着总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由5000米以上渐次递降到4000米左右,由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组合而成。高原面以上,纵横延展着许多高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在高原面中间,镶嵌着众多的盆地和湖泊;而高原面之下,交织着性质不同的内外流水系。就青海省境来看,其地貌大格局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带状分布,“自北向南依次为祁连山—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河湟谷地及黄南低地、东昆仑山脉、青南高原、唐古拉山脉。总的表现为北部山地,中部盆地、谷地和低地,南部高原,使高大山脉、山间盆地、高原相间排列,呈现马鞍型地貌格局”。

二、山系山脉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四周环绕着高大山系,在如此高峻的地势再加上以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无数雪山,广布于高原内部,高低起伏,连绵不绝,这一切使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举世无双的山原。《安多政教史》称:“藏族地区,特别是西藏雪域之所以得名,乃由于'雪山犹如水晶之宝塔,低湖犹如碧玉之曼遮’之说,这里是在说自冈底斯山至玛沁雪山之间,有称为'护佑藏地的八大雪峰’。若以圣教之水流源来自何处?蓄集于何地?形象地加以说明其缘起时,则所谓'雪山犹如水晶塔’者,乃指冈底斯雪山和玛沁雪山的雪峰,而所谓'低湖犹如碧玉之曼遮’者,乃指嘉地区之拉摩神湖和青海湖以及东方之大海等。”

文章图片1

青海藏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山脉绵延,雪峰林立,连绵起伏的群山千姿百态,构成一副壮美奇丽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北部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向东绵延到河西走廊,成为青海与新疆和甘肃的界山;南部的唐古拉自西向东横亘在青海与西藏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的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自西向东贯穿青海中部,成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这些山脉不仅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行政区划的界山,也是藏族历史上各部落的神山或界山。

在藏族传统地理中,根据山的地貌特征分为六大类:

“一是岗日,即终年不化的雪山;二是杂日,片状石山或乱石山岭;三是扎日,全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或岩山;四是亚日,由青色天然石板所构成的山;五是缠日,即生有树木的山;六是邦日,由青草覆蔽的山岭,即草坪山。”

青海境内的山脉主要有三大山系组成,即祁连山—阿尔金山系、东昆仑山系和唐古拉山系。

“祁连山—阿尔金山系位于青海省北部和东北部,当金山口为这两大山系分界处。它们共同组成了分隔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的界山。”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其间以盆地、谷地或河流分开。由北向南分为走廊南山、冷龙岭、托来山、托来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党河南山、青海南山、拉脊山和柴达木盆地北缘诸山。

昆仑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横亘于我国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全长2500公里,分为东西两段,进入青海境内称之为东昆仑山。东昆仑山系横亘于青海的中部和中南部,是青海境内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整个东昆仑山系呈西北—东南走向,从北向南由北、中、南三列近乎平行的山脉组成:北支为阿喀祁曼塔格山、祁曼塔格山、楚拉克塔格山、沙松乌拉山、布尔汗布兰量山、鄂拉山;中支为阿尔格山、博卡雷克塔格山、唐格乌拉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南列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向东延伸至在四川边境与岷山及邛崃山等相接。昆仑山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被视为“万山之宗”,认为“天下山脉,祖于昆仑”,在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昆仑山的传说。

唐古拉山系位于青海西南部。唐古拉山,藏语意为“台阶形的山”,又称“当拉山”、“当拉岭”,是青海与西藏的界山。西起赤布张湖,沿青海、西藏交界地带向东延伸,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至囊谦县境与横断山脉相接。祖尔肯乌拉山是其在青海境内的主要支脉。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山中雪峰起伏,冰塔林立,犹如水晶塔。

可以说,雪山是整个藏族地区最突出、最常见的地理景观,如同其他藏族地区一样,山在青海藏族文化中也占有极为神圣的地位,成为藏族文化中最普遍的崇拜对象。在藏族看来,任何一座山都有神灵居住于其上,而且每个山神还有众多的伴神或侍神及眷属,如安多地区最大的神山阿尼玛卿山神就有称作“三百六十玛日”的三百六十个伴神。

藏族认为,世间有九尊山神,即“世界形成之九神”。传说世间山神之祖沃代贡甲生有八子,即八座雪山,统称世间九尊神。这八座雪山分别为:雅拉香波、念青唐古拉、阿尼玛卿(又称“玛卿伯姆热”)、觉瓦觉钦冬热、干布拉吉、吉雪雪拉却波、觉吾域杰和协沃卡热八大神山。这八座神山犹如八座水晶宝塔分布在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翼、下部多康六岗,日夜护佑雪域高原。其中,位于黄河源头的阿尼玛卿山是青海藏族地区声名远播,影响最大、信仰最广的神山。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神山如尕朵觉沃、年保玉则、阿米夏琼、阿米杰日、阿米达力加、阿米巴燕等,遍布青海藏族地区。

三、河流和湖泊

在雪域高原连绵的雪山孕育了无数高原湖泊和江河。青海地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境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其中最主要的河流是黄河、通天河和澜沧江。除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环湖地区的内陆河之外,青海地区的其他河流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上游的支流。

(一)黄河水系: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青海第一大河流。历史上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河”或“河水”,“黄河”之名始于《汉书》,藏族称黄河为“玛曲”,藏语意为“孔雀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东北部巴颜喀拉山脉卡日扎穷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源头分水岭名为玛曲曲果日,藏语意为“孔雀河源头山”。顺山谷向北,汇集山坡及山前的众多泉流。藏族牧民称这一泉群为“玛曲曲果”,意为“孔雀河源泉”。泉水汇流成三条溪流,其主流北经泉群约两公里进入约古宗列盆地。穿过约古宗列盆地的这段黄河因而被称为约古宗列曲。约古宗列曲流至茫尕峡口进入玛涌塘,即称为玛曲。“黄河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黄河沿(地名)的玛多黄河桥以上的河段称河源段,其流域即为黄河源地区,简称河源区。”黄河在青海境内支流众多,北部有浩门河,中部有湟水,南部有隆务河、洮河、白河、黑河、泽曲、巴水、茫拉沟河、曲什安河、切木曲、东科曲、西科曲、热曲和多曲等诸水。

(二)长江水系: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古称“江”。汉、魏、六朝后始称“大江”或“长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麓姜根迪如冰川,正源为沱沱河。

沱沱河流至囊极巴陇与当曲汇合后进入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始称通天河。通天河大致呈西南—东北流向,至口前曲支流汇入处以下转向东南流,接纳楚玛尔河,至玉树县附近接纳巴塘河后称金沙江,出省境流入川、藏省(区)。沱沱河至楚玛尔河汇入处被称为江源段,支流众多,广布现代冰川和湖泊沼泽,河道宽阔,水流缓慢,多散流、漫流、叉流,主要的支流有扎木曲、勒玛曲、楚玛尔河、当曲、莫曲、口前曲等;楚玛尔河口至登艾龙曲汇入处为中源段,较大支流有色吾曲、宁恰曲、登艾龙曲等;登艾龙曲以下至出省处为下源段,干流穿流于高山峡谷之中,河谷迂回曲折,落差巨大,主要支流有德曲、曼宗曲、叶曲、巴塘河等。之外,还有雅砻江上游之扎曲、大渡河上游之玛柯河等。

文章图片2

(三)澜沧江水系: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为亚洲第六大河。其源头扎曲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杂多县西北部的查加日玛山西侧,从西北向东南流经杂多、囊谦县,在娘拉附近流入西藏,经云南省流出国境,流入中南半岛,称为湄公河,注入南海。在青海境内主要支流有扎曲、吉曲、子曲、巴日曲等。

(四)内陆水系:青海内陆水系发育于封闭盆地和祁连山地,主要有青海湖盆地水系、柴达木盆地水系、祁连山地水系和可可西里水系等。

分布在上述内陆水系的河流围绕湖泊形成众多水系,主要的湖泊有青海湖、哈拉湖、冬给措纳湖、岗纳格玛措和苦海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藏语称“措温波”。

关于青海湖的形成,松巴·益西班觉在其《青海历史》中,记述了一则盛传于青海藏族地区的古代神话,“说在现在的(青海湖)海心山下面平坦的湖底里,很早以前有一口井或说有一眼水汪汪的小泉,在这眼小泉的池壁周围箍着木头框架,不打水的时候就用盖子盖起来。有一天,一位背水的姑娘忘记了盖上盖子,结果泉水汹涌而出,顿时淹没了平滩,卷走了上万户人家,形成了著名的青海湖。这时莲花生大师来到这里,用一座小山压住了喷水的泉眼,这座山就是现在的海心山玛哈德哇”。

内陆水系主要河流有青海湖盆地水系的布哈河、倒淌河,祁连山水系的黑河、疏勒河、托莱河,可可西里水系的曾松曲、库赛河、跑牛河、切尔恰藏布等。

总之,长江、黄河、澜沧江与青海湖、祁连山水系诸河及其支流,浇灌哺育了青海地区的草原和农田。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古代羌人和青海多康藏族等民族就是流淌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青海湖的儿女。他们热爱、崇敬这些养育他们的江河湖泊,许多江河湖泊被视为圣湖圣水,受到虔诚的敬仰和崇拜。青海湖更是名扬世界的大湖,不仅深受藏族人民的敬奉、崇拜,也受到蒙古族、土族等其他民族的崇拜。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