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关中地窑

 西安大老刘 2023-08-13 发布于陕西

  

  

  

  

  

  

  

  

  

  

  

  

  

  

  

  

  

  

  

  

探秘关中地窑

一天,朋友与我谝闲传,他知道我喜爱旅游,便推荐道:三原有几处地窑民居,很有特色,有时间了可以去看看。

我答应的很快,但并没有很放在心上。自认为:地窑嘛,就是挖的窑洞,陕北一带多得很,再有特色能特到哪里去?

到了现场,我才明白,朋友说的不差,是自己孤陋寡闻,自以为是了。

我印象中的窑洞,是类似于陕北一带的靠崖式窑洞。地窑与崖窑风格迥然不同,它是窑洞,但更像一个“地坑院”、“天井院”、“地下的四合院”。它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绿色环保,舒适自然。

三原一带的地窑建筑,人们常去的主要是柏社村和张家窑村。两村的地窑民族大同小异,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在平地上向下掘挖出一个方形或矩形的地坑,再在地坑四周凿出一口口的窑洞,一孔窑洞斜通到地面,作为进出通道,是地窑的出入口。“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地窑村的形象写照。

据介绍,窑洞的建造始于周代,秦汉后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宋元时期,基本成熟,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至于三原地窑起源于何时,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南宋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曾介绍了荥阳以西挖掘地窑的方法。由此推断,三原地窑的建筑时间可能不会晚于宋朝。目前,三原一带幸存的地窑,建筑时间一般在清代以后。2021年,三原县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名录,其中有三原一带地窑的信息:大多数地窑建于民国时期,有个别地窑建于清朝末代。

我踟躇于地坑院落之间,边游边想,民居建筑的方式很多,这儿为什么采取这种地穴式建筑呢?

恰巧,在一座院落中,发现了几幅介绍地窑的板栏。我停下脚步,细细研读。原来,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根本没有足够的钱财去建筑房屋。便借鉴崖窑建筑办法,因地制宜挖掘地坑院。挖掘地坑院虽然费时费力,但却几乎不需要购置什么建筑材料,不需要花多少钱。三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年降雨量少,地下水位低。且黄土堆集深厚,土质结构紧密,也非常适合这种“地下挖坑,四壁凿洞”民居形式。可以说,当地民众是很有智慧的,能孕育出适合当地特点、自身特色的锦囊妙计。

地窑外表看着简单,建造起来并不容易。按老乡的说法,过去挖地坑院,要先沿院边挖一条三四米宽、六七米深的地槽,之后便晾晒三四个月时间,边晾晒边清理存土,晾干后就可以挖窑洞了:卧室、厨房、粮仓,甚至要挖牛舍羊圈。之后要修蹬道、挖渗井、造围栏。还要植树绿化,“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寓意前景顺利(梨),后人富足(榆钱),多子多福(石榴)。

据说,打一院地窑从开工到完工,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过去,机械设备缺乏,全靠手挖肩挑,流下的汗水,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

地窑居住特点突出,不足显而易见:采光不足,通风不畅,出入不便。因此,目前村民大多数已经搬离了地窑,住进了地面上的砖瓦房。居住方式的改变,彰显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说明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富了、家搬了,地窑不能废弃。因为它是中华民居文化的一部分,是当地民众祖祖辈辈不断探索形成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宝贵遗产。华建敏称它们是“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恰与其份。

三原一带地窑众多。看过几年前的一个资料:柏社村现存地坑窑134院,有780孔窑洞,其中225孔为下沉式窑洞四合院式地坑窑。这么多的地窑,是柏社村的财富,是陕西的资产,是国家民居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在保护中得以延续,在延续中得以传承。目前,当地已经开始在做,但需要做的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