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王朝时期,导致东北局势,陷入到动乱中的原因是什么?

 liuhuirong 2023-08-13 发布于湖北

东汉王朝的日渐强势

东汉王朝时期,导致东北局势,陷入到动乱中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到两汉交接之际,天下大乱,匈奴又与彭越、卢芳联合,成为一方割据。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建立初,匈奴族不仅仅满足于在边境的劫掠,更是扶植联合了割据势力,使东汉王朝同时面对着分裂危机和边疆危机。

初建的东汉王朝实力相对较弱,对匈奴战争不能取得优势,因此只能专注于处理分裂割据政权,对匈奴采取了“赂遗金币,以通旧好”这样相对缓和的政策。面对匈奴的劫掠行为也经常采取“徙民入关”的退让策略。

如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匈奴转盛,钞暴日增”汉王朝无法有效阻止“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但这种消极退让的态度反而助长了匈奴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匈奴族“杀略钞掠甚众”东汉王朝“北边无复宁岁”的局面。

随着国内统一战争的胜利,又通过和亲岁币等政策争取了足够的休养生息的时间,东汉王朝的初期凋敝的国力得到恢复,日渐强势。而匈奴族由于内部矛盾的爆发,匈奴的统治集团逐渐走向分裂,呼韩邪单于就率领一部分匈奴贵族向了汉王朝,成为汉王朝的臣属,并愿意为汉王朝镇守北边。随后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匈奴“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为南北单于”。

分裂后两匈奴内部矛盾激烈,彼此攻伐,势力大为衰落。汉和帝永元元年,耿秉、窦宪和南匈奴等组成联军,共同打击北匈奴,取得“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巨大胜利,北匈奴势力基本覆灭。但是东汉王朝对北匈奴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北边的和平,在汉王朝击溃北匈奴后,鲜卑族入主匈奴故地,兼并北匈奴迅速强势并成为了汉王朝日后新的边患。

“永元中,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归附的南匈奴也时而因为其北匈奴降族处理不当而与汉王朝发生间隙,常常因为叛乱而爆发战争。“于是新降胡遂相惊动,十五部二十余万人皆反畔,胁立前单于屯屠何子薁鞬日逐王逢侯为单于,遂杀略吏人,燔烧邮亭庐帐,将车重向朔方,欲度漠北”。

这使在东汉中后期国力衰弱时期南匈奴常与乌桓鲜卑相联合,共同入侵边界“南单于诸部并叛,遂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汉王朝在北边的威胁变化为匈奴、乌桓和鲜卑联合武装的钞掠。由此可见,汉匈矛盾贯穿于整个东汉历史中,并随着双方实力对比变化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初期匈奴势大并与割据政权联合,呈现出边疆矛盾与分裂矛盾相重合的复杂局面。之后随着东汉帝国自身国力得以恢复,匈奴族内部矛盾激化自我分裂,此消彼长下汉王朝在冲突中逐渐建立优势。最终使南匈奴归附,北匈奴远遁,汉匈矛盾基本解决。

从中后期开始,东汉帝国势力逐渐衰弱,对匈奴族的控制也大不如前,并且鲜卑族在继承北匈奴的势力崛起,成为了汉王朝新的边界主要威胁,与匈奴乌桓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入寇。这使汉王朝在北边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变化为与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的联合武装之间的矛盾。

东汉王朝“东北边”的矛盾形势变化

西汉建立之初,卫满出走辽东建立卫氏朝鲜,并在之后得到了汉王朝的承认“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毋使盗边”成为汉帝国的臣属,守卫帝国东北边界。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氏朝鲜与汉王朝逐渐产生矛盾,“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汉王朝一开始寄希望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没有取得成效“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

最终汉王朝与卫氏朝鲜矛盾激化,汉武帝发兵攻朝,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汉王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将东北辽阔的土地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使帝国的东北边界得到扩张。

西汉末年王莽改革失败,导致农民战争爆发,中原王朝崩溃。等刘秀重新建立东汉王朝时,汉王朝之前的东北地区已陷入到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武初年,彭宠就于渔阳起兵割据,并与匈奴相联合并在之后攻下了右北平等地,自封燕王,成为东汉初年于东北的割据边疆威胁“宠遂拔右北平、上谷数县。遣使以美女缯彩赂遗匈奴,要结和亲。单于使左南将军七八千骑,往来为游兵以助宠。遂攻拔蓟城,自立为燕王”。

除了支持分裂势力外,匈奴还经常联合乌桓鲜卑等共同入侵东汉王朝的东北地区,使汉帝国的北边“无有宁岁”。并且在匈奴为祸边境的同时,朝鲜半岛崛起的高句骊也在影响着汉王朝的东北边界局势。在新莽时期,王莽强征高句骊攻打匈奴,使大量高句骊人逃亡成为寇盗,之后又在平叛过程中背信弃义,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高句骊与汉王朝矛盾激化,最终成为一方边害。到更始政权失败后,士人王调割据乐浪。

建武六年,王遵收复乐浪,东汉王朝基本恢复对乐浪郡的统治“更始败,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自称大将军、乐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击之”。

建武八年,朝鲜归附,汉光武帝恢复了其王号“建武八年,高句骊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而且辽东的诸多民族势力也纷纷派遣使节朝贡“建武中,东夷诸国皆来献见”。但此时随着东北诸民族的发展,汉王朝国力的衰弱,东汉王朝对这些地方已经不能直接统治“建武六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

东汉王朝的东北边界较西汉时期大为收缩,此前朝贡的高句骊也强大难服,常侵略边境“二十五年春,句骊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有时也会与鲜卑联合共击汉朝“夏,复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杀略吏人”。

汉王朝只能通过收缩边界,以消极的退让手段勉强解决了问题。在朝鲜方向全线退缩的历史下,如何处理乌桓和鲜卑问题就成为东北边界的防御重点。随着汉王朝在与匈奴的斗争逐渐占据上风,北边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匈奴的衰弱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国力衰弱,无力控制乌桓,汉王朝通过怀柔的手段得到了乌桓的臣属,并在之后对抗匈奴鲜卑的战争中得到了乌桓族的帮助,使乌桓成为汉帝国打击匈奴、鲜卑,保障北边的助力之一“乌桓或愿留宿卫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这使汉王朝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与乌桓族保持了和平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的结果。

随着南匈奴归附汉朝,鲜卑族也开始与汉王朝进行交流“及南单于附汉,北虏孤弱,二十五年,鲜卑始通驿使”。并在之后汉王朝的军事打击和赐予厚赏的手段下选择向汉王朝臣属“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良好关系,出现了“明、章二世,保塞无事”的局面。

依附于匈奴的乌桓鲜卑随着匈奴的衰落和汉王朝的经略而臣服,汉王朝的东北边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到东汉中后期,随着政治的昏暗,国力衰弱,东北边疆局势又开始发生变化。

汉和帝时期,北匈奴被击败远遁,鲜卑借此吸收北匈奴的遗产得以壮大“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成为汉王朝新的威胁。

到汉灵帝时期,鲜卑已然代替匈奴成为帝国整个北边的巨大威胁“灵帝立,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而乌桓和南匈奴也随着鲜卑的壮大而加入了侵略帝国边界的行列中。

“安帝永初三年夏,渔龙乌桓与右北平胡千余寇代郡、上谷。秋,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与鲜卑大人丘伦等,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骑寇五原,与太守战于九原高渠谷”。故此史家有云“二虏首施,鲠我北垂。道暢则驯,时薄先离”,反映了乌桓鲜卑在东汉中后期的钞掠。

通过回归东北边形势的变发展化,可以看出东汉王朝在东北边前期面对的矛盾主要面对的是与朝鲜半岛的高句骊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依附于匈奴的鲜卑乌桓间的冲突。之后通过对高句骊的妥协羁縻,放弃了对一些地区的统治,但与朝鲜的矛盾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尽管相较于西汉时期此时的控制边界有较大收缩。

总的来说,随后通过汉王朝对乌桓鲜卑的经略和匈奴的衰弱,东北边的矛盾基本消融,取得了一段时间的安定。但从中后期开始,随着汉王朝的衰落和鲜卑的崛起,东汉王朝的东北局势又陷入到动乱中,而臣属的南匈奴和乌桓也因各种原因而再次侵扰汉王朝的北边。此时东汉王朝再次面对匈奴、鲜卑、乌桓三者间相互斗争又联合寇钞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