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所居住的小区,可以“预见”孩子35岁后的收入?

 烈日雪 2023-08-13 发布于山东

v

果壳

2023年8月13日12:00北京果壳官方账号

随着2023年的高考报考结果揭晓、暑期的来临,“该给孩子报什么课外班”、“如何安排暑期能弯道超车”,再一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一方面是学校要严格奉行的“双减”,另一方面,则是“别家孩子越来越卷”的学习状态。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家长,边安排着娃们丰富的暑期生活,又对未来焦虑不已,生怕自己现在选择的“少刷一本题”“少报一个班”,影响了孩子未来人生。

不过,最近有本书极大降低了我的“养育焦虑”。

这本书就是塞思·斯蒂芬斯-戴维多维茨(Seth Stephens-Davidowitz,以下简称塞思)的新作Don’t Trust Your Gut,翻译过来就是《别相信你的直觉》。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用数据代替直觉做出更好的决策”。[1]

图片

作者供图

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分析告诉我们,父母热火朝天的鸡娃项目,绝大多数都是“无用功”。而真正会影响孩子成功的因素,绝大多数家长——甚至最经典的60本育儿书里——都没有意识到。

大数据表示:

你的直觉往往不可信?

《别相信你的直觉》作者塞思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谷歌成为一名数据专家。

他并不是一位教育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新的大数据来源,揭示人类隐藏的行为和态度。

图片

图片来源:http:///

塞思在国内“出圈”,是因为在2018年出版的那本《人人都在说谎》。这本书在美国和国内出版后都获得了不少好评,畅销一时。

图片

时隔五年后,新作《别相信你的直觉》又是用大数据研究、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财富、追求快乐、追求恋爱与婚姻的幸福等方面一些“反直觉”的结论。

图片

这本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打出了4.3的成绩

举个例子,通常我们认为婚姻幸福与否是伴侣之间两个人的事情。尤其取决于对方的性格、收入、原生家庭、责任心等一系列因素。

但塞斯在书中却说:

研究者用好几年跟踪并统计了几千对夫妇,用了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后发现,婚姻幸福不幸福,主要不是取决于你的另一半,而是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单身生活时就拥有幸福感,那么结婚后拥有幸福感的概率,会比配偶身上所有指标都达标的总和,还高四倍。

不过,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最关心的还是作者在第二章写的育儿、鸡娃相关数据。

什么!

鸡娃半天,都是浮云?

先直接抛出塞斯的那个让我意外的育儿结论吧:

“大多数父母在育儿路上所做的决定,比如采用何种教养方式、选择哪些兴趣活动、就读于哪所学校等,对孩子未来成功率的影响,都比我们以为的小很多。”

换言之,父母对孩子的学历和成年后的收入影响甚微;而基因的影响比例要远大于父母所进行的后天教育。

前者究竟比后者的影响力大多少呢?

书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因素对孩子未来收入的影响比养育方法的影响要高出2.5倍。

图片

他提供的证据之一就是美国家庭曾经收养过的三万个孤儿。

因为战争关系,导致当时很多韩国孩子成为孤儿,当时的美国社会风气认为美国负有责任,因此不少美国家庭会收养孤儿。

研究人员就追踪研究了许多这样被领养儿童,但他们发现: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对这个孩子的结局影响出奇的小。无论他们是被分在同一个家庭里成长,还是被分开抚养。[2]

当然,作者也提到有一种例外,那就是财富的极端情况,比如父母是个超级富豪。

那么给顶级大学捐款一亿美元,大学就会录取你的孩子,等孩子毕业你再安排他成为你未来公司的接班人。这类家长确实能通过外力改变了孩子的命运。

但对于我们多数普通家庭来说,你想让孩子出类拔萃,几乎不取决于家长。

作者用数据统计告诉我们:

一个孩子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家长就要做一千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决定。由此推断,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要做多少“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小抉择。

你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疑问:难道我们做的所有育儿决定,对孩子都是浮云吗?

非也。

塞思说:在我们育儿路上所做的万千决定里,有一个决定影响力很大,那就是:养娃的地理位置——具体来说是你所居住的社区。

小区可以“预见”孩子35岁后的收入?

不少地产大佬都说过,“物业三原则”是:位置、位置、位置。

作者认为,在育儿这件事上,想要孩子提升未来成功的概率,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图片

在国内育儿圈子里,我们也有这种说法——比如“海淀黄庄,教育高地”、“浦东闵行,内卷双王”,这些高频热词背后折射出的,都是地理位置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但作者身处美国,他通过很多数据调研和多年跟踪实验,进一步把“地位位置”这个概念缩小到了美国的“社区”。

当然,“社区”是一个比较西方化的概念,在美国有点像国内的一个居民小区,但社区里的居民会有一定的自治或自主权,比如大家举办什么样的活动、筹款募捐、对当地的管理者有投票权等。

书中提到的“社区”和我们国内基于街道管理、物业管理范围的“小区”,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书中给出的结论是:父母选择在哪个社区、或者与什么样的人做邻居,这一个决定的影响力,占到了家长对孩子所有影响力中的25%。可谓非常之高了。

图片

这个结论也源自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吉.切蒂(Raj Chetty)的一项研究。

切蒂团队获得了美国国税局提供的所有美国纳税人的数据,从中可获取到每个孩子父母的纳税记录、童年居住地和成年后的收入情况。

切蒂团队特别关注了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搬家的兄弟姐妹。

假设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当老大13岁、老二8岁时,他们的家庭从洛杉矶搬到了丹佛。

这意味着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老大在洛杉矶度过了很多童年时光,而老二则在丹佛度过了很多童年时光。

假如丹佛的社区比洛杉矶那个社区更好,更适合养育孩子,那么切蒂团队发现老二将来的收入就会高于老大。

当然,影响孩子未来的因素非常复杂,切蒂的这项调查实验实际上是在对这两个社区进行一种比较:每当多子女家庭从一个社区搬到另一个社区后,切蒂团队就对他们的情况进行监控。

在排除了家长影响、仅考虑社区因素的情况下,切蒂团队得出了结论:如果你将家庭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方搬到西雅图,你的孩子长大后的收入将提高11.6%。

在基于这个实验设计理念和2000万数据上,他们的团队还创建了一个网站[3],可以查询美国每个小区对孩子35岁时收入的成长环境影响。

图片

社区影响孩子未来的三大因素

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对应学校、居民收入、邻居孩子的行为素质、邻居家庭氛围等——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呢?

拥有大学学历的居民占比

父母完整的家庭占比(代表家庭结构是否稳定)

归还人口普查表格的占比(代表父母是否靠谱、是否有热情参与公共事务)

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这三个因素都指向社区里的成年人——也就是孩子家长是否靠谱。

图片

单纯从这个数据来解读,就是说一个社区中的大人,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榜样,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成功与否。

未必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性。

但切蒂团队也观察到:社区成员的性别,在给下一代施加影响中的不同作用。

比如即便在一个社区里有很多发明家、医生,但如果他们的性别都是男性,那对你家女儿未来从事类似职业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社区中有不少女发明家、女医生,女儿会受到真正的影响。

看到这里,你可能和我一样,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惑:

为啥“社区里的大人”会比“自己家父母”对孩子产生更大影响呢?

书中解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的感受总是非常复杂的。

即使作为家长,你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了,孩子依然会“反叛”父母,独立开辟自己的道路,去做与父母期望相反的事情。

而孩子与社区中其他成年人的关系要简单得多:

没有责任与义务、没有管教与束缚,所以孩子们很可能会将社区里的其他成年人视为值得钦佩的人,并效仿他们的许多行为。

提出“父母教养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有限”这个观点,本书的作者并不是第一人。

咱们都非常熟悉《教养的迷思》一书里,朱迪斯.哈里斯就用众多证据提出了一个观点:

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大。

不过朱迪斯的另一个结论和本书认为的“社区成年人更有影响”也不同。《教养的迷思》主要结论是:真正对孩子有影响力的,是家庭之外的孩子同龄人群体。

其实无论是“基因论”“后天教养无用论”“社区影响论”“同辈影响论”,都是仁者见仁。

作为家长,我们何尝不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限?

只不过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总还是希望能集结所有“可能因素”,给孩子的未来买一张大概率的门票。

但这些研究,也给了充满焦虑的父母一些宽慰和启示:

我们在做许多育儿决策时,完全可以更放松一些,因为任何单一决策对孩子人生的未来,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父母不妨把力气用在最有影响力的那个决策上:选择靠谱的环境、让孩子与好的邻居为伴,或许可以事半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