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艺录丨曾宓:中国人的审美观

 新用户50732262 2023-08-13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曾宓艺术札记

人类几千年可供画家永恒留念的固定因素,只有自然美。她是各种风格的母体,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在瞬息万变中永存的“真”,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的源泉。

波德莱尔说过“美总是奇特的”,所以,它才能招来关注并影响甚至征服观众。

美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既是人类天生就能直觉感受到的,又是不断变化着美的界定的特殊现象。

自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会自觉偏爱一些面孔和善和漂亮的……在生活中人们对各种自然属性的偏爱和事物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星月、花木、蓝天、白云,直至于猫犬……

因为美有着客观基础,透入这层基础融入情感和德性之后,美就开始模糊起来,这种模糊意味着美德赋有的魅力,开始渗入美的直觉判断中去,也即后天的思想和情感的因素和美搅拌在一起了,所以,美的界线随时随地随人在变化着,直至无穷……此也即由于爱(包括声音、风度、智力)而使对象更加美丽的原因所在。

但是,我们搞艺术的人,最好不要走得太远。充分正视美德客观基础的重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的普遍的渴求,这正是中国审美观的巨大优越性所在——形态的自然属性,天人合一的美学的中心环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曾宓1933-2022)号三石楼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现为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