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揭示出生活中诸多“灾殃”

 格林书屋 2023-08-13 发布于广西

生活中,稍懂《易经》的人,一定都听说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训诫。

但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理解这句训诫背后蕴含的深邃的哲学道理。

“德不配位”,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为、个人能力与身份地位不相匹配,往往指一个能力、品德修养不够,而一下子拥有了很多财富或地位。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德不配位”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在《周易·系辞下》中有:“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的相关解读。

《周易·系辞下》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德的修养不够而又处于高位,智谋小而权力大,能力弱而身处比较重要的决策位置,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的人发了大财,在别人的羡慕中还没有好好享受,结果却生了一场大病,甚至因为意外而死亡;还有的人,刚刚升了职,家里就有人生病或去世了,或者自己诸事不顺。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只是生活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将其归结于“天命”,或“福报不够”。

如果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者心怀谦卑虚怀若谷,时时修习自我,当所谓的“德”提升到一定高度,就配位了。这时候才能够驾驭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

其实,《易经》中也给我们指出了很多关于“德”的修炼的方法。

其一:有敬畏之心

《易经》:“天垂象,见吉凶。”天地有自己的规矩,万物有自己的法则,举头三尺有神明,懂得敬畏,是为人的根本。

一个人只有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然后做事规矩真诚,不突破底线和良知。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一切美好,都将如约而至。

其二:有慈悲之心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训诫表面看是衡量一个君子的标尺,其实其中更蕴含着君子的修为之道。

厚德,是慈悲,是托起世界,解脱众生的力量。古人说:大德必得其寿。一个有道之人,慈悲之人,定然福寿安康。

他们从不斤斤计较,总是可以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面对别人的冒犯,情绪也不容易走极端。面对金钱财富,他们更大度,更淡泊。

他们的内心没有贪婪郁结,活得简单通透。他们能容人,能谅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的状态。有慈悲心的人,有大智慧,也都有大的福报。

其三:有舍得之心

《易经》中有损、益二卦,有损就有益,有得必有失。“得失”是人生常事,也是人生的一种修为。只有拥有“舍得”之心,人生才能活得更自在、更从容。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代价。想要考试过关,就要平时努力;想要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聪明人懂得舍弃不当的自我追求,他们不奢求、不幻想。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他们更能保持一份平常心。金钱财富,来来往往,舍得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份气度和胸襟。

其四:有务实之心

《易经》:“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意思是说:一个人,应当在该行动的时候不拖沓,该静止的时候不折腾,动静之间要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堪称是一种务实的状态。

不急功近利,也不投机取巧。每一件事应该下多少工夫,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都需要把握好。聪明的人很多,但是最终能成事的,大多数都是肯扑下身子去做事的人。

持续不断地坚持做一件事,把想做的事做透、做明白,往往才能达到成功。正所谓,“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也就是这个道理。

读者们,关于“《易经》里'德不配位’解读”,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