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a_123 2023-08-14 发布于河北

#暑期创作大赛#

上周五晚上检查儿子作业,发现错漏百出,一页练习题,就对了2道。

不得已,规定他重新复习白天的内容。

哪知儿子使出浑身解数来磨蹭:

一首五言绝句,翻来覆去背1个多小时,背一会,发一会儿呆;

10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数学题,硬是拖拖拉拉了1个小时。

气急之下,一顿臭骂,加上武力威胁,儿子大哭不止。

想到闺蜜家孩子,总是独立完成作业,成绩还名列前茅,好像天生优秀。

跟她讨教,没想到她只给了一句话:“少干涉孩子。”

我大惑不解:我管着都这样了,不管还不得上天??

沉思良久,想起李玫瑾说过一句话:

孩子是座火焰山,父母总是干涉孩子,就相当于给火山浇水,长此以往,孩子的动力火焰必定熄灭。

而90%的父母,都在用催促、帮助、安排,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孩子的内驱力。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父母越勤快,孩子越懒惰

每个“懒惰拖沓”的孩子背后,必有一个事无巨细的父母。

隔壁邻居,就是一位非常勤快的全职妈妈。

儿子一年级,每天接送孩子,书包不让孩子自己背;

回家写作业,也是妈妈摆好作业,全程盯梢;

儿子但凡作业做错了,她都要抢着帮孩子擦……

总之,就是勤快到完全不需要孩子动手。

为此,我总能在阳台上听到隔壁喊:

“妈妈,帮我拿一下作业。”

“妈妈,帮我收拾一下桌子。”

“妈妈,这题做错了,你快来帮我擦一下,不擦我不会写。”

听过一句话:“孩子之所以变懒,是因为父母在无意中抢夺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责任。”

一个孩子没有学习的责任感,也就没有动力,自然学习不好,懒得学习。

所以,父母在懊恼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太勤快了,让孩子缺乏责任感,没有内驱力。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父母越安排,孩子越低效

听过一句话:“被安排大的孩子,人生步步做减法。”

知乎上就有位网友诉说了自己的烦恼:从小,她的学习生活就一直被父母安排。

父母武断地帮她从喜欢的学校转到所谓的一流学校;

相信补习班老师,让她做作业、考试都用一套模板;

高中文理分科父母专横地帮她选了她不喜欢的理科;

... ...

这种模版式的学习,导致她学习效率很低,不会举一反三;

考试时,明明很多题目都很简单就是拿不到高分,解题没有自己的方法。

如今走向社会的她,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毫无主见,领导交代个工作,拿不定主意;做事情效率低,眼瞅着好机会被别人抢走。

提前为孩子做规划,这本没有错。

但过满则溢,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安排,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成气候。

身为父母,要让孩子在适当的规划中慢慢学会自己规划,懂得自我独立,而不是用自己的武断,砍断孩子的翅膀。

在学习上为孩子做过多的安排,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主动的能力,慢慢退步,变得低效无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笨拙

看过一位医生博主吐槽,看诊了一位小患者,仅仅7岁,就患有焦虑症。

医生在了解过程中得知,这个孩子从小被妈妈催促着长大。

做作业催、上学催、上补习班催、吃饭催、睡觉催。

一开始催促孩子,孩子还听话照做,时间长了,孩子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就汗毛直立,感到恐惧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

有时候表现得傻愣愣,像脑子短路了,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就这样,一个原本还很聪明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笨拙,最后还患上心理疾病。

脑科学家林成之曾说:

“催促,是培育聪明大脑与培养专注力的禁止动作。

孩童时期是大脑发育关键期,神经元每天都在建立链接,生成突触,接收无数的信息传入大脑。

父母的催促,让大脑活动大受干扰,慌乱之中,大脑只收到父母催促的事,接收不到本该自由探索的外界信息。

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不动脑筋,失去了内驱力,使大脑向上生长的空间缩小,孩子的智力问题就显现了。

孩子和大人是不同的,身为父母,不能总是用大人的速度来要求孩子。

父母催促的行为会扰乱孩子,让孩子失去内在专注力,变得越来越笨。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内驱力爆棚的孩子,父母都有妙招

如果过去的你,也和我一样过度干涉孩子,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

那么下面的这3招,可以帮助你重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1. “规矩法”,让孩子正视学习

复旦教授钱文忠曾说:“要想孩子变得优秀,就要为他们立下规则。”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矩,父母凡事代劳,干涉,孩子难免没有出息。

父母要学会收起溺爱之心,丢掉要不得的“勤快”,给孩子立下规矩,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帮孩子制定规律的学习作息时间,而不是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

给孩子制造劳动计划,让孩子自己打扫房间,帮忙做家务,体会生活的真实和艰辛,让孩子懂得好日子不是天上掉的,而是劳动得来的。

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学习的意义,更正视学习。

2. “鼓励法”,让孩子积极主动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有一个关于心态的学说:

她认为,当学生有着“固化心态”时,他们会自己犯错误就是能力差,常常认命。

相比之下,当学生拥有“成长心态”,他们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努力上,学习也会更好。

具有成长心态的学生,更重视学习本身的意义而非单纯只关心成绩,他们已经产生了一种由内而生的动机。

她提出,父母要学会赞扬孩子身上用于解决问题的切实努力和听他们想到的各种点子,而不是催促干扰,让孩子思维固化。

例如,“你有这样的好奇心,妈妈觉得好棒”,“你努力筹备考试我都看在眼里”,

而不是“不好好做题,瞎想什么”,“准备这么久,怎么还考成这样”。

用“鼓励法”让孩子专注于自身努力,是孩子拥有成长心态的关键也是孩子自我驱动的关键。

3.“顾问法”,让孩子独立自主

《自驱型成长》一书指出:如果你想要孩子获得更多的控制感,你就要放弃自己的控制欲。

父母的职责不是包办孩子所有的问题,而是帮孩子学会掌控自己。

大多数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要么显得专制,要么放任不管,这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

儿童心理学家曾提出一种教育模式:权威型教育,他们指出,要达成这种模式需要家长的支持,而非控制安排。

达到权威型教育,则需要家长学会用顾问法对待孩子。

例如,不再直截了当的让孩子做家庭作业,我们可以说:“你今晚还有家庭作业要做吗?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时间”。

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专制不打扰,也给孩子留出需要帮助的时间。

这种模式会激发孩子做出有效的反应,培养出孩子的胜任力。

一旦孩子的学业能自己做主,他们自然就会迎头而上。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毁掉孩子的内驱力,这个方法百试不爽!

《园丁与木匠》一书指出:爱孩子并不是自作主张给孩子选好目的地,而是在旅途中为孩子提供给养。

过度干涉,只会造就一个没有自我的,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只有点燃孩子内心的火把,让孩子拥有源源不绝的动力给养,孩子才会有热情完善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长出一双有力的翅膀,热爱学习和生活,能够自由的翱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