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圈子”——《西游记》导读系列——统编教材解读1234篇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孙悟空化斋之前,为了防止唐僧他们乱跑,就用金箍棒画了一个圈子。他对师父说:“老孙画的圈,强似那铜墙铁壁。凭他甚么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许你们走出圈外,只在中间稳坐,保你无虞;但若出了圈儿,定遭毒手。千万,千万!至嘱,至嘱!”孙悟空为了防止他们突破圈子,可谓苦口婆心,反复叮嘱,这样的话多么像生活中一些老人的忠告。

但是孙悟空走没多时,唐僧就欠身怅望道:“这猴子往哪里化斋去了?”八戒在旁笑道:“知他往哪里耍子去了!化甚么斋,却教我们在此坐牢!”然后唐僧就在八戒的怂恿之下离开了圈子,八戒顺便到妖洞去拿了几件纳锦背心,被金兜山的妖怪给捉住了。这个妖怪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圈子,天兵天将的各种武器和如来的金丹砂都被套走了。

这个故事,提到了两个“圈子”,唐僧师徒出了孙悟空画的圈子,却被妖怪的圈子给套住了。这里的寓意非常明显,孙悟空是心猿,他画的圈子就是心给身、情、性、意画的一个“道”的底线,只要不突破这个底线,人就是安全的;突破了“道”的底线,人就会受到伤害。唐僧这个身,是在猪八戒代表的情欲的怂恿下突破道德底线的。你看他们出了圈子干了什么事儿?去人家屋子里拿了三件纳锦背心儿。唐僧道:“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倘或有人知觉,赶上我们,到了当官,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可见,唐僧是有守规则,有底线意识的。八戒道:“四顾无人,虽鸡犬亦不知之,但只我们知道,谁人告我?有何证见?就如拾到的一般,哪里论甚么公取窃取也!”唐僧反复告诫,八戒就是不听,连沙僧也受了蛊惑,穿了一件,这就是回目中所说“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

八戒之前因为犯了“色”戒,穿了菩萨们的珍珠篏汗衫儿,结果被吊在树上;这次他又犯了“贪”戒,穿了纳锦背心儿,和沙僧一同被捆了。这都是一种暗示,突破心灵的底线,贪图他人财物,就要受到惩罚。

而金兜洞的兕大王原来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下界成妖,偷了太上老君的圈子——金钢琢。这个金钢琢,曾经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伤过孙悟空。太上老君的圈子也很有意思了,金木水火土都逃不过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厉害?用太上老君在第六回说的话:“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第五十二回:“我那金刚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什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他。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所谓“化胡成佛”是传说太上老君点化胡人,使他悟道成佛,创立佛教,按推理应该是点化了过去佛——燃灯古佛;所以现在佛——如来佛祖对太上老君都惧怕三分,不敢直接告诉孙悟空圈子的主人。

我们根据道家的理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推想这个圈子代表的就是“自然”,金木水火土五行,如何能逃出“自然”这个圈子,万事万物都在被包围在“自然”的圈子里,不可逃脱。

当我们的心灵突破了底线,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古语说:“人在做,天在看。”唐僧也是这样告诫八戒:“你胡做啊!虽是人不知之,天何盖焉!玄帝垂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趁早送去还他,莫爱非礼之物。”

人人心中都有个圈子——良知,只要不出良知的圈子,就不会掉进他人的圈套,不会受到侵害。生活中那些上当受骗的,都是动了“贪念”,突破了心灵圈子才掉进骗子的圈套的。《西游记》早就告诉我们反诈秘诀:只要不动贪念,就不会上当受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