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诸葛亮和庞统的出场看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导读系列之十五——晨光孟语第1705期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3-08-14 发布于江西

刘备三顾茅庐后,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立即和他攀谈,而是先进后堂去更衣。诸葛亮过了半晌才出来,可见化妆得比较用心。刘备当时看到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备当时立即下拜,口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孔明也自称“南阳野人”,两个人互相比谦虚,立刻发现了共同点。

诸葛亮第一次正式亮相,给刘备印象就是飘飘神仙之概”,可见对其崇拜之极诸葛亮虽然只有27岁,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老成持重,可以托付,除了他生得帅气之外,还因为他的服装和道具羽扇”和“纶巾是当时有学问的读书人标志性装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时也用了羽扇纶巾”的词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纶巾、芒鞋等常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如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闻道鹤书征,临流还洗耳”“纶巾并羽扇,君有古人风,不胜枚举。羽扇,象征了中国文人的隐逸世界与高洁人生也代指儒将,辛弃疾在《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曾写到: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所以诸葛亮之后出场时随时都带着自己的羽扇,就如同武将要随身携带宝剑一样。后来诸葛亮出征时,别人骑马,他偏偏要坐四轮小车,这都是刻意在塑造智者的形象。

因为有了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的层层铺垫,刘备对诸葛亮已经产生了崇拜心理见到真如此风度翩翩,自然好感倍增,这都体现了诸葛亮的自我营销艺术。

我们再看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的形象,他见孙权时,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在对话中庞统更是表现得目中无人,口无遮拦,令孙权更加不高兴,所以就不用他。庞统第一次见刘备时故意“长揖不拜”,刘备见其相貌丑陋,心中亦不悦。庞统反而故意不拿出诸葛亮和鲁肃的荐书,刘备就将他放在耒阳一个偏远县城当县宰。按理说,刘备早从司马徽和徐庶等人口中听到过凤雏之名,为什么还会慢待庞统?因为在见诸葛亮之前,刘备没有军,在庞统来见时,刘备已经有了诸葛亮这个超级军师。他把两个人比较,自然接受不了庞统,觉得他徒有虚名。后来在诸葛亮的极力推荐和张飞的亲自测试后,刘备终于接纳了庞统,任命他为副军师。在取西川的战役中,庞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可惜庞统命不好,三十六岁死于落凤坡。

《三国演义》故意让庞统与诸葛亮的形象和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在强调人与人交往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提到交往时有一说法:“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人品。”虽然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但大部分人还是很重视第一印象的,如果第一印象不好,那后面的交往就会很困难……

《三国演义》中还描写了西蜀张松见曹操时的情形。因为张松相貌丑陋,不受曹操待见,于是张松就开始展示他的才华,不过选错了方式,他是通过贬低曹操来显示自己结果惹得曹操更不高兴,几乎要杀他了。本来张松满腔热情,怀揣着西川地形图来结纳曹操的,没想到双方都错失了机会。

从心理学来分析,庞统、张松这些人,他们自知相貌丑陋,担心别人以貌取人,心理缺乏安全感,所以在语言和行为表现得很反常,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自卫,结果这样做反而使自己更招人讨厌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而且要悦纳自己,以平和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才能让别人忽略自己的身体缺陷。如果自己心中一直放不下,太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可能会势得其反,反而强化了自己的缺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