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基础班~第五讲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第五讲里我们要重点说两个格律问题关于折腰体,和特拗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熟悉的格律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很重要,因为我们读唐人诗经常会碰到的。这两个知识,之所以放到后面来说,是因为,我们不鼓励这我们的写作中用到折腰和特拗,但需要了解。

关于折腰体

关于替,对,粘的概念我们在前面几讲里已经详细说了:如果一个句字的2,4,6位置没能做到平仄交替,就叫失替,一联里前后两个分句没能做到相对,就叫失对,但在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如果没能做到相粘,那就是失粘。失替,失对,失粘,这些格律问题,统称为出律。出律的句子,称为拗句。唐人写格律诗时,有失替,失对的例子比较少,但在盛唐时,由于格律诗尚未成熟,偶尔会有失粘的例子,比如下面这首王维的著名的七绝:

渭城曲(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押真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家看看,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2,4,6,位置未能相粘,失粘了,意思是上下两联之间,在格律上来讲,像是断了,没能粘上,俗称为折腰体。类似于这样的折腰体,在盛唐比较多,再看李白的七绝: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四

·李白 押寒韵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这首三四句之间也是失粘,也是折腰体。这种例子在盛唐时确实不少。下面这首也是折腰体,2,3句失粘: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五

·李白 押支韵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李白的七绝一般基本是按格律来写的但折腰体确实不少这里第二句的江平声第三句没有相粘而用了石镜折腰了。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一首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押尤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先看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也是失粘况且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再次失粘俗称双折腰。这首直到第六讲与第七句之间才恢复相粘。像这样的双折腰,杜甫也有一首,我们来看一下: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杜甫 押先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大家仔细看看就知道了这两首都有在同一位置失粘的现象第二句与第三句之间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失粘第六句与第七句之间又恢复正常。杜甫一直以李白为自己的偶像,可能是故意学的李白吧。王维还有一首七律是全部失粘的

酌酒与裴迪

·王维  押寒韵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七律凡是在该相粘的地方全部失粘比较少见但可见当时折腰体比较多哦盛唐时期的这个失粘现象有些今人也跟着模仿这个我们是不认同的特别是初学者知道一下概念就可我们写诗必须按正格来

图片

关于特拗句

我们学习律句时知道一共有四个标准律句但格律诗中有个变格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大家一直在用。王力教授喜欢把这个称作准律句,但更多人喜欢叫特拗句。因为这个拗句形式,在唐人科考就接受了,所以称特拗句,是指特别被接受了的一种拗句。来看看杜甫的月夜

月夜

·杜甫 押寒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五律,诗中,第三句,与第七句,都用了特拗句,我们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平仄格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五言中,平平仄平仄,是被唐朝科举就接受的变格,这里,句子是由正格的,平平平仄仄,三四位置调换构成的,之所以称拗,是因为这样的调换后,2,4,位置失替,但从平仄总体看,和正格没变化,所以也有人称,这个句子是拗救后的形式,我们不必去细推,只要记住,这是特拗句,就可以了,不算出律哦。但必须切切记住,这个句子,一位是必须平的,否则就不是特拗句了,就出律了。大家比较一下: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仄平仄平仄(出律句)

七言句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五言基础上,前面加平平,或仄仄。所以七言的特拗句就成这样了:仄仄平平仄平仄。我们来看一首宋人黄庭坚的七律:

《寄黄几复》

北宋:黄庭坚 押蒸韵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黄庭坚的这首七律颔联非常有名,经常作为对联单独拿出来讲解。关于七言的特拗句,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第三字位置必须是平哦,否则就出律了。当然,五言是第一位必须平,七言,就第三位必须是平。

平平仄平仄,五言特拗句

平仄平平仄平仄,七言特拗句,注意一位平仄对后面无影响。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特拗句,其后面的对句,一定是正格的,这一点也是必须记住的。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前句特拗,后句正格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前句特拗,后句一位稍有变动,格律无误。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前句特拗,一位的平不影响后面。后句正格。

好了,到今天为止,相关的格律问题就学这么多。下面我们继续巩固一下对仗的知识:

图片

绝句中的对仗

绝句中,虽然对仗没做要求,但唐人的实际写作中,很多人喜欢用对仗的。上次课里详细列举了几首李白的。今天再看几首杜甫的: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七

(唐·杜甫)押先韵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一首《漫兴九首》中的其七,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单纯写景,后两句景中融情,兼带状物,上下两联皆是对仗句,四句景色各得其妙。而由诗中的景写,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象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另外一处景色里,诗人掉转目光,叙述了自己不意中所见: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的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把自己所见融进诗句里,等同于抒情了。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漫成一首

(唐·杜甫)押庚韵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所谓漫成,即是指诗人读的一时应手之作。首句:描述在夜幕里行舟在水中,那月影靠船很近,似乎手可及也;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倒映在水中。次句,诗人把视角放到了舟中的灯上。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第三句:把视线推向岸边:描写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一只挨着一只。沙头:沙滩边;沙洲边。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拳:屈曲貌。以上以静态描写为主,视觉为主。第四句转入听觉:此处突然听见船尾出传来扑通一声,原来是一条鱼蹿出水面了,夜里很静,突然一个鱼出水之声,会很惊人的。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翻译一下全诗四句: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这是一首非常美妙的舟行泊船的夜景图没有更多的情语描写但透过这个画面足以让读者能欣赏到水边的趣事了哦

图片

渡湘江

初唐·杜审言 押尤韵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而抒情的作品。诗中三四两句对仗。

迟日园林悲昔游,

首句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是为昔游,但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当然是指今天的悲,是由当时的乐,衬映的眼前的悲。这也是所谓的“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注意,这样的手法,是所谓的兴起,由眼前的春景而起兴。

今春花鸟作边愁。

承句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花鸟,是相对于昔日之游来写的。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所以,这些美好的春景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绪,带到景物里了。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独怜京国人南窜,

第三句,开始转换角度了,但却是承上启下的。这就是绝句里第三句的转,要求与第二句之间不沾不脱,既要宕开,又不能离的太远,太远就脱了,这是写作时特别要注意的地方。这里,这个第三句,上承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又自然引出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这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不似湘江水北流。

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注意,三四句是对仗的,而且用了流水对的笔法,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这里前分句是果,后分句是因,因果式的流水:湘水的北流似乎是在怜惜我这个京国人的南窜。独怜,不似,两个虚词把自己的心情描写的惟妙惟肖,因为自己不能北去,而湘江水的北去,似乎在完成我的心愿。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嗔怪湘江水,为何没能带着我一起北去。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

边词

·张敬忠 押支韵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此诗起承两句,以及三四两句,均为流水对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的总领,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陆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但另换一个角度来写,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是为流水句的手法,即今,正是,两个虚词构成了三四的流水句式。同时,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这首诗以流水对比两地春色的不同,结的一意贯串、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王士祯 押尤韵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诗中三四句对仗工稳,采用了叠字对法,在渔洋十二法中属于第十二法。瓜洲渡江二首,作于作者与友人游江苏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与瓜洲等名胜时所作。

第一首写于瓜洲渡江时回忆昨日在北固楼隔江遥望瓜洲所见之景:起句写回忆,昨天登上北固楼了,也见到了微茫风日中的瓜洲渡。“京江”,长江入镇江界名扬子江,亦名京江,因镇江古名京口得名。北固楼又名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登楼可望江景。“瓜洲”,在今扬州之长江北岸与镇江市隔江相对,乃江中泥沙淤积而成,状如“瓜”字,故名。有渡口以通镇江,名瓜洲渡。

三四两句写具体的诗人所见景: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意思是,远处瓜洲上的绿树一层层,像青色的荠菜一样细小而繁密;江面上的轻帆一叶叶,像白鸥一样渺小而轻捷。“青荠”、“白鸥”采用的是借喻修辞格。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