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绝第十讲~阶段性复习,小结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我们的七绝写作已经完成了九讲,主要是基于唐人的七绝经典。第十讲,经过慎重考虑,觉得最好是复习,小结一下。这样,熟悉和回顾我们前面所讲,对下一阶段的渔洋十二法学习,就会更加驾轻就熟了。另外,我们以后会安排同学之间的自评。系统的复习小结一下,会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去欣赏,点评一首同学的七绝作品。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小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



图片

一、格律韵
一首七绝,有四种起句的句式:
1、平起平收;
2、平起仄收;
3、仄起仄起;
4、仄起平收;
诗句的起,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收,以尾字为准。


起句的平仄确定后,按替,对,粘的规则,其余三句就顺着出来了,因为首句确定后,其余三句只有一种可能继续。句中平仄两两交替,一二句之间平仄相对;二三句之间相粘(同);三四句之间相对。替,对,粘,都是以七言句的2,4,6,位置而言,1,3,5,位置可以不论;但不得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盛唐时期,有折腰体,意思是,二三句之间失粘。古人可以,我们现在不可,大家需要注意的。本句中没有平仄交替,称失替,一二句,三四句之间没有平仄相对,称失对。二三句之间没有粘,称失粘。这些格律问题都需要纠正哦,在你交作业之前。


特拗句:七绝在唐人诗里就有很多使用特拗句的,今人仍然在用。句式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记住,七言的特拗句,一位可以随意,但后五,必须是:平平仄平仄。不能是 仄平仄平仄。千万记住哦。七绝里特拗句大部分用在第三句。特拗句与丁卯体句的区别:特拗句,从名字就知道,是个拗句,失替的,但因为很多大诗人爱用,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称作准律句,所以可以用。


丁卯体是一联中前后两句的第五位平仄互换,就成了这样: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的句子不是拗句,只是前后五位平仄换了一下。为何这么换呢,因为这样造成了后三的声律上的跌宕,很多诗人喜欢,尤其是许浑用的特别多。注意一下两者的区别哦。

拗救:拗,是指格律出了问题,一般是指大拗,意思是,2,4,6,位置失替失对。而1,3,5,位置本来就是可以活用的,不论的。但一些比较注重声律者,比如许浑,就喜欢在135位置上,把平仄适当的互换一下,这种135位置的拗,叫小拗,你作了补救,那就是小拗救。

我找个例子来: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仔细看看,前句三位的拂,入声字是仄(该平用仄),后句同位的吹是平(该仄用平),这样就是救了,是小拗救。再看一句: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注意后句的前四:景阳兵合,仄平平仄,用的最多的小拗救句式,1,3,互换了。

大拗救:比较特别,是指一个特殊的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找个句子如果六位拗,就是所谓的能对句救的大拗。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杜牧的江南春。前句六位的十,该平,但仄了,是大拗,咋办?对句的,第五位本该仄的,就补了个平,对句拗救了。前句六位拗,对句五位救。

七绝四句的首字平仄:七绝只有四句,这四句的首字,平仄按正格,应该是两平两仄。但多数情况做不到,咋办,尽量平衡一下,别四个仄,或四个平。

关于用韵:再强调一遍哦,要求用平水韵的三十个平声韵部。首句入韵者,可以借韵,用邻韵哦,不是随便借的。什么是邻韵呢?用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词林正韵里的,一个韵部里的平声韵,都是邻韵关系。这个是和词韵比较宽造成的。因为词林正韵编辑时,把原来不是一个韵部的发音较接近者,合并到了一个韵部(第一到第十四)比如,第一韵部包括,一东二冬;第三部包括,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等。意思是,只要在一个词林正韵的韵部里的平声韵,都是邻韵,可借的。

注意啊,目前允许借韵的,只有首句借韵韵(孤雁入群),偶有尾句借韵的(孤雁出群)。原则是尽量不借。关于所谓的窄韵:窄韵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韵部里可用韵字少;一个是指你用的韵字词性上比较单调,七绝,我们尽量注意不要都是动词,都是名词。

另外,根据我们实际出现的用韵问题是,有的同学居然一个韵,押了两次,这个在七绝里是绝对不可的。还有一个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同音的韵字,虽然不同意,但也有尽量别连着用,读起来会影响声韵的。

关于格律韵,我们就提示这么多。一是自己写作业时注意,二是点评同学作品时要注意的。初学者,尽量写完后学会自己检测一下。我们的梅花校长专门在班群里详细的辅导了,请参考一下。

图片


二、关于立意
立意,是一篇七绝的灵魂,非常重要。我们读了这么多的唐人七绝,大致应该了解了立意的不同之处。变化太多,所以千万别千篇一律的去要求。我们见过最多的一个点评意见就是:写流水账吗?单纯的记事吗?为何没有看出起承转合来?这个是相对的,一定要具体的去看,不能上来就这样问。
我们来看一首同学的作品:

七绝*寻芳
作者:xxxx
雨后芳郊净少尘,翩翩黄鸟语来频。
行看野径幽溪处,鱼戏桃花尤可人。

首句点题,雨后出郊去寻芳踏春,先入眼眸的是雨后的清净。这里需要说一下,净少尘。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啰嗦了,不是,有出处的:几重帘幕几重茵,深掩纱窗净少尘。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诗中经常有这样用的,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字来表达,比如疾病,痛苦,等。

次句闻黄鹂鸣啼,三句继续寻游,过野径,入幽溪,最后写溪水中桃花倒映,而见鱼戏之。


那这首七绝的立意是什么?题目是寻芳,四句诗,写出了春天的惬意,这就是立意。同类的唐诗,山亭夏日,一样也是通过景来表达夏日里的山亭美好风光。

再看一首七绝

游玉渊潭
作者:xx
绿水弯弯两月圆,樱花环绕净湖边。
谁乘彩凤凌空舞,元是儿童放纸鸢。

这首是一个景点的游记。一二句写景,提示是游玉渊潭时所见。三四句转换了角度和手法,以问答流水句的形式写出来动景,儿童们在放风筝。

注意,一二句是一句一景的写法,三四句是两句一意,既入情又写景了。这个游记的主题立意也出来了,就是表达一次游玩的愉快心情,描写的景物有高有低,有静有动,上下的句式也有不同。一首七绝就可以了。

七绝·游春湖
作者/xxxx
微漾涟漪柳线轻,寻泥紫燕啭新声。
扁舟最爱泊东岸,照水桃花百媚生。

七绝中有一体,四句四景,从老杜开始的,后来屡屡见于后人。这首与上面那首寻芳有不同吗?当然有:那首句子里,有雨后,提示时间是在雨停了之后,故净而少尘;次句鸟来频,动作;第三句行看,人的动作;尾句是鱼戏桃花,又回归鱼的动作,尤可人。入情。体现的是一个寻字。

这一首,稍有不同,首句点题中的湖字,水和岸边柳,写景;次句写岸边的紫燕衔泥鸣啼,三四句又是两处景色,东岸泊舟,水映桃花,一个泊字,表达的是人的动作,扣题中的游字,很自然,为何东岸,东风,东城,都是早春先临之处,夹岸桃花映水,又是一处景色。四句四景浑然一体,这个也是一种主题立意哦。


图片


三、四句诗之间的脉络
看一首七绝作品,脉络是否清晰,非常关键。那脉络该如何去看呢?我们来看一首唐人的诗:

菊花(802年)
唐·元稹 押麻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标题是菊花,主题立意是抒发自己对菊花的喜爱。那诗人四句诗是如何来表达的呢?

首句就花来写景:秋天里黄色的菊花环绕着我的居舍开放,就和是陶渊明的家一般;菊花写完了,次句咋安排?开始写自己的动作了,我绕着篱笆边流连忘返,玩赏个没完,不觉已经,日渐斜了,这个是表达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菊的喜爱,不必直接写我喜欢,动作,就表明了。

记住,用景去表达,用动作去表达,永远比直接抒情要好。到了三四句才开始写自己为何这么喜欢菊花呢?因为此花开过了后,再没别的花了啊,是因为这个,不是我刻意偏爱哦。

注意,三分句的否定,其实是侧面告诉你,我非常偏爱菊花的。大家看见没,这个四句直接的内在关联,就是诗的脉络。如果哪两句之间没接上,断了,那脉络就断了。
再看一首同学的作品:

七绝*三月二十日游园博园
作者/xxxxx
一陂春水绕花香,园博园中日影长。
贪看东君开胜景,诗囊纳入佐文章。

首句写园中景,又水,有花,次句点出园博园中,日影长,次句稍微有点浪费是后话,我们先说脉络。从诗脉上看,一二句是写园中景,没问题;三四句入情了,由观园中景而起兴,并且为写诗写文章获得了素材。很好,是上景下情的写法,四句之间读的脉络是清晰的。

但次句的浪费在哪里呢?遣词造句不精炼,题目已经有了是游园博园,诗句中可以省略,把精力放在写具体景物上,然后带上日影长也可,以后注意哦。

七绝·青龙寺赏樱
作者/xxxx
簇簇红云映日开,寺中游屐竞徘徊。
春衣欲共樱花美,相赴东风胜事来。

这首题目是赏樱,看看脉络如何。首句是写的樱花,次句点题中的赏字,樱花盛开的时节,寺庙里游客如织,一会这里看看一会那里看看,拍照弄姿。第三句春衣双关,一个是友人盛装来赏樱花,一个是春色,两者一起相逐东风而来。脉络非常清晰,一气贯注,二三句之间没有明显转意,只是由游客徘徊赏樱顺承而来,是七绝一法之一。


图片


四、看诗的布局
七绝的四句诗,在布局上虽然没有七律的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和无穷变化的。首先基本布局是起承转合,以四句诗来分,来看一首例诗:

登科后
中唐·孟郊 押麻韵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进士及第,于是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也成就了两个成语:春风得意,走马看花。

诗的首句从昔日回忆开始,为起,次句开始进入今日的登科及第,是为承;起承两句直抒自己的心情,龌龊,是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这些不必再提了,今朝及第,就可以放荡一番了。

三句为转,是由今朝放荡开始,所以春风得意骑马观花,而且马不停蹄,一日而看尽,是为合,收束全篇。三四两句生动的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一日看尽,重在夸张,写出了真情实感。全诗四句,起承转合。
看一首同学的:

七绝·大明湖春游
作者/xx
翠柳依湖笼翠烟,旋移画舫拓清涟。
悠悠天籁起何处,碎玉腾空绝世泉。

首句从湖岸柳发端,为起,次句写画舫泛湖而见清涟,是承;三四句写趵突泉的盛况,天籁为泉水叮咚声,碎玉为水珠。三句把镜头转到泉处,是为转,尾句就三句而入情,为合。

但绝句也非仅仅这一种布局,我们前面专门讲了,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三句写昔日吴王得胜归来,尾句转合,转写如今。三一结构。还有一种是首句总领,其余三句为分别承接论证首句,比如,苏轼的春宵一刻值千金,属于 一三结构。

还有一种是四句并列的,由四幅画面呈现给读者,比如山亭夏日。这些都是绝句布局中的变格。当我们写作时,点评时,都需要照顾到,别千篇一律的去套用起承转合。



图片


五、注意诗中的时空变化
七绝的时空变化我们专门有一讲,可见非常重要,先看一首前人的吧:

城东早春
中唐·杨巨源 押真韵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城,指唐代京城长安。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清景,即美景。新春:即早春。才黄,指刚刚露出嫩黄的柳眼。匀:均匀,匀称。上林,指皇家的林苑,汉时所建。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首句点出新春是诗人的最爱,第二句实写春色,而描写春色又只以柳芽一处,却概括了早春全景。注意,一二句是现在景,新春;三四两句写仲春观花的惯常盛况,时间是将来,而借以反衬出早春的独特与诗人的慧眼。对比鲜明,含蕴深刻。我们以后在写作时,点评同学的作业时也要注意到哦。
下面看一首同学的作品:

七绝*晚樱
作者/xx
春光将尽始争开,叶茂枝头傅粉腮。
何似梅花遗恨久,此时对望不相猜。

注意首句,春光将尽,是包含了过去早春和仲春的时间过度了,始争开,从过去到现在了,次句续写樱花的样子。这里首句的写法,非常好的,反应了时间的变化。

三四两句入情,表达了诗人的感叹,说晚开的樱花,和梅花的早开一样,比较遗憾啊,一个过早一个过晚,相对望去,都十分明了,不需猜了。这里不但有时间的变化也有了空间的变化,把握的非常好。以后我们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再看一首同学的:

七绝▪游园
作者/xx
轻衣漫步上南坡,为问桃园春几何。
忽见同栽昔年树,风前兀自舞婆娑。

一二句以叙事发端,上南坡而问桃园春如何了,为今日景,第三句见昔年所在树,将时间带回过去,这是时空转换了,尾句再拉回来,非常漂亮的一首七绝。
再看一首同学的:

七绝·暮春感怀
作者/xxxx
满地残红了却春,风飘万点思犹频。
花开花落年年有,一去韶光不待人。

首句是完成时了,意思把春的过程做了了结,包括了一个春天的内容了,风飘万点呼应的残花满地,加强了首句的了却之意,后三,思犹频,逗出了三四两句,以具象深化了思犹频三字。花开花落,是个时间过程,年年有,把时间泛化,尾句更点出将来。这首是非常巧妙的时空变化,赞一个。

图片


六、炼句、炼字
有了章法布局,有了诗的脉络,下面最重要的就是炼句,炼字了。
还是先看一首古人的:

送魏二
盛唐·王昌龄 押阳韵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我们读过,妙在三四句的遥想对方离别后的情景。看看这首的每一句都非常漂亮,从首句开始,醉别,精炼的表达了,两重意思,一个是宴席,一个是离别,有江楼的离别地点,有代表时令的橘柚,次句,是离开时的天气,有江风,有秋雨,入字非常到位巧妙,双关,风雨和人一起入舟了,意思是对方离开了,三四句是遥想友人到达潇湘后的情景。炼句,炼字的典范哦。
看一首同学的:

七绝*题暮春景
作者/xx
一片桃花一片风,春风片片入泉中。
枝头渐少分明色,石岸多些青碧丛。

起承两句巧妙的使用了重复和叠字,一片桃花一片风,妙,为何?因为风吹落花,一片,规则,有机的重复了,次句用了变格的顶针体,又重复了片字,而且用了叠字,紧接首句的一片而来,把一个伤春的落花写的如此飘逸,一点没有平常的伤感,似乎是落花把春风带进了泉水之中,妙!三四两句以绿肥代替红瘦,延续了起承两句的豁达风格。很好的炼句、炼字的例子。

七绝·暮春又见落花满地
作者/xxxx
杜鹃声里送春光,艳殒枝头满地伤。
不忍低眉回首处,落英如血对残阳。

这首不错,首句就很棒,杜鹃声声送春归去了,次句,一个枝头一个满地,对比叠加强烈,三四两句状语拆分式单句流水,把伤春意表达的非常完美。

图片

七.注意使用诗家语
我们上一讲专门讲了各种修辞和诗家语,现在简单归纳一下,除了语言风格外,主要是四个方面,省略,倒装,词性活用,拟人拟物。
还是先看一首古人的。

别李浦之京(745年)
盛唐·王昌龄 押齐韵 
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
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这首是作者身在金陵,而送友人李浦回京(长安)。首句,故园今在灞陵西,主语是作者,省略,故园提前放句首,因为最重要,今在,表达的是今日,现在,灞陵西方位。次句江畔逢君,一般正常是逢君在江畔,此处倒装。

第三句小弟邻庄,本意小弟居住在邻庄,省略,尾句,一封书寄,本是,寄一封书信的意思,倒装,数行啼,是指一边写信一边哭了,省略了很多虚词。诗,就是要这样来组句的。
看一首同学的作品:

七绝·清明
作者/xxxx
远在麟州逢暮春,清明时节泪流频。
最伤羁客昏灯雨,十字街头祭二亲。

这首不错,起承两句,铺陈,句子很流畅,有诗家语的风格,三四两句经典的兼语式流水句,雨,前句宾语后句主语,借雨,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诗的含蓄表达,也是我们说的背面傅粉之法手段之一。

七绝·暮春
作者/xxxx
柳絮随风飞满城,梨花落雨暮愁生。
伤春忍见泥欺雪,身染俗尘魂自清。

这首暮春也非常棒,用词造句非常符合诗家语的特点,柳絮随风,其实是风吹柳絮之意,但柳絮是主角,所以提前,雨打梨花是本意,但以梨花落雨来表达,尤其是后三的“”暮愁生”,三字尤其漂亮。

忍见,是诗家常用语,怎能忍的意思,雪,是应的次句梨花,三分句是写,如何能忍受梨花这么高洁的东西居然落在污泥之上,暗用的,黛玉葬花意,但尾句翻出新意了,说虽然洁白的梨花落在污泥的俗尘之上,但洁白的花魂是自清的,写的诗味太好了。

图片


八、注意诗的虚实
我们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虚实问题,平时辅导也就具体的诗讲了很多。七绝里虚实问题确实很重要,来看一首古人的诗:

西宫秋怨(733年)
盛唐·王昌龄 押阳韵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是宫怨体诗的大师,这首西宫秋怨,就写的非常凄美。注意,这类诗,非常讲究虚笔的应用的,来看首句,芙蓉不及美人妆,这是反笔写的拟人,意思是,芙蓉的艳丽都不及这位宫女的装饰之美,这样写,实中有虚,虚中又有实。

水殿风来珠翠香。风吹过水殿,吹到美女身上,珠翠的香就飘的很远。这句以实为主,但手法由虚处写来,水殿风乃是虚境,珠翠是女子身上的,为实。为何水殿风是虚呢,因为是烘托女子身份的,宫里的人嘛,风吹水殿,也包括御香,和花香,此处含虚境了。

三四两句一转,写女子虽然盛装待君王,但却一直看不到,唯有天上的明月伴随着宫女,君王却不见,所以自己独自掩着秋扇,在哭啼,秋扇暗用典,为虚,待君王为实,空悬为虚。
注意到了吧,虚实相间,相生,写出来的情绪才更生动的。
下面看一首同学的作品:

七绝·记李白
作者/xxxx
峨眉山月弄行舟,天姥松风入梦游。
剑胆诗心曾傲世,恃才醉眼戏君侯。

这首七绝是记李白,起承两句对偶,写了李白的两首诗作,大家注意一下,峨眉山月弄行舟,天姥松风入梦游。字面上看,是实笔,在写两个事件;但由于是在写李白,是李白所为的事件,它一定是千年前的事,所以实质是虚。这种手法称用实笔写虚,有栩栩如生之感。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一样,写的非常真实,但实质却是梦境。

再看三四句,手法就不一样了,一个是入情了,写的是精神状态,自然就是虚。另外就是,作者用了个“曾”字,一下子回到千年之前了,过去为虚,所以三四是为虚笔,两句之间又巧用了流水:剑胆诗心曾傲世,(亦曾)恃才醉眼戏君侯。两句主语都是李白,前句用曾,后句曾省略。非常漂亮的虚实兼用的一首七绝。

今天就归纳这么多。一个是复习,一个是归纳几条便于自己的写作,又同时便于大家的自评,互评。讲义里的作品表明是同学的,实名全部省略。只对作品,不对人,如有不合适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