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第二十二讲–咏史、怀古诗的写作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咏史,怀古诗的写作。首先说一下基本概念:咏史,与怀古类别诗,非常接近,所以我们放在一起来讲,但两者又有细微的差别。一般来说,咏史是所谓的“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而怀古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意思是,咏史诗是由记载的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引发的,而怀古诗是由历史遗迹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的。所以这两种类别的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面的这种分法,突出了咏史和怀古的不同本质,为大多数人赞同。

图片

当我们写怀古诗时,一般重在凭吊古迹和缅怀先人。与咏史诗相比较,此类诗歌的出发点,并不侧重于对某人某事加以评论,而是见古迹,以思古人,言兴亡贤愚而已。怀古的本意,即是以古之教训为今之鉴戒。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作为怀古诗,指的是诗人亲临古地,追怀往事以寄托感慨。所以怀古诗的诗题往往都标有地名,离不开对所接触的景物和相关人事的描绘和咏叹,以及对于古今变化的感触。这类诗往往面对眼前的景象,用浑写大意、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进行涵括,抒写人世变迁和盛衰更迭的感慨。

整体来看,咏史和怀古的相似之处为:他们都涉及历史一类的内容,抒写的都是历史上的人、事、地所引起的情感体验、艺术想象或哲理感悟。他们共同的触媒都是历史,从而引起主体的情感体验。两者的不同在于:怀古比咏史更多一些直观的体验,更具有空间感和画面感。咏史诗常表现为一个读字,由读史而有感;而怀古诗常表现为触景兴咏。咏史者,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叙述、议论;怀古者,则多为写景抒情,而兼有议论;咏史往往是就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写,注重表达一种思想观念或者道德评价;怀古诗则侧重“描摹虚神”,通常集中于表达对于笼统“过去”的某种情感态度和哲理思考等。

从读唐诗的角度看,还有一种题材介于两者之间,称咏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所谓的咏怀,就是指歌咏己怀。关于“咏怀”和“怀古”、“咏史”的差异,由上所述我们知道,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如果在你的诗中,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不占主要位置,只是用作比喻,那就是咏怀诗了。

另外,我们读李白的诗歌时,他比较喜欢用“览古”为题,比如,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押真韵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
唐·李白 押微韵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其实,览古与“咏史”、“咏怀”之作有较为复杂的交叉现象。文学史中,以“览古”为题的诗作,最早见于《文选》中卢谌的《览古》,此诗主要是赞叹蔺相如夺回和氏璧的勇气与智谋,它属于“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的咏史诗,“览古”即浏览古籍之意。也正是由于这首诗,确定了咏史诗中的览古题材。

但随时代的变迁,后代也有很多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产生了别的含义。如朱存“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际,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2卷,均为观览金陵六朝遗迹而作,属于典型的怀古诗。

李白的两首览古诗(七绝)从诗题,诗意中可以看出,是为怀古之作,实际上也确是李白游览吴越时所作。从这里我们可知,此“览古”就是游览古迹之意。所以啊,览古一词,其意有时候指阅览古书,有时候指游览古迹。因此,以“览古”为题的作品,从题目看往往不能确定其所写为咏史还是怀古,必须通读全诗,细细地品味其内容,才能确定其属于咏史还是怀古。下面我们以几首唐人的七律来学习,咏史,与怀古类七律诗的写法。

图片

马嵬二首 其一 
唐·李商隐 押灰韵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马嵬二首 其二 
唐·李商隐  押尤韵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般认为李商隐的马嵬二首是在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时期,来往于京师之间,途径马嵬坡时所写。但两首诗,一个七绝,一个七律,都没有具体的马嵬旧迹的描述,而仅仅是依托一个历史事件,所以这两首诗,都可归类为咏史的作品。

其一,是从杨贵妃赐死马嵬的事实来评说的。冀马燕犀,指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此处代指安禄山的叛军,次句是指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三、四句揭出诗旨:问,如果玄宗能知道好色荒政有倾覆国家的危险,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幸蜀之事了。现在重点看看七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七律,从其一的就事实评说转到对马嵬事件后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开始切入,用笔更大胆,讽意明显。杨死后,据说玄宗派了方士在海外仙山寻找,首联即就此揶揄嘲讽:海外更有九州只是徒闻传说,难以信凭,他生也未卜,而此生早已休矣。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以回顾的手法,写玄宗仓皇幸蜀途中的处境。夜宿马嵬驿空闻禁军巡更的木梆声,再不能像往日在宫中高枕安卧听候鸡人报晓。此种手法,首联叙述之后的事,颔联倒过来写之前事,是谓逆挽。颔联的写法,是咏史诗里常用的,突出的是一个变字,去了的,再不能回来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采取了对比手法,继续写当年的事件,前分句紧接上四句点明六军驻马发生兵变,杨贵妃被逼令自尽。第六句再回溯天宝十载七夕帝妃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传说,此种是一联中前后句倒叙,也是所谓的逆挽法,将过去的两件事对比的来描述,先说马嵬兵变,后追叙当年长生殿的事。这样能给读者以遒劲跳脱之感。这种跌宕起伏,乃诗之精髓,李商隐学习老杜是比较成功的。这两句意思是,他们当时还笑牛郎织女一年才得一次相见,结果自己反落得这种下场。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诗人直接问玄宗,为何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却不能保全己之所爱,反不如民间夫妻能相守到老呢?这种冷峻、尖锐的讽刺直指皇帝。一般唐朝诗人做不到,李商隐走的是两级,无题诗充满了含蓄,缥缈,而这类的咏史诗,却是非常直接的。

这首诗的布局,非常有特点,首联以马嵬事件后玄宗如何思念,又如何去追寻,招魂起笔,从而融进了诗人的讽意;颔联颈联以倒插,逆挽的笔法回忆,其实前三联的批判的锋芒基本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而尾联将此种讽刺推进了一层,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引人作历史的反思和哲理的回味,余意无穷。李商隐的咏史诗,应该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的。  

图片

咏史
唐·李商隐  押麻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首咏史,题目明确的标的是咏史诗,看诗的具体内容,也明显是就历史事件所写。一般认为,诗作于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此时文宗驾崩不久。而李商隐此时已是及第后三年,义气风发,敢说敢为,所以有这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据记载: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而“受制于家奴”,即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最终郁悒而死。期望有成而运去力穷,勤俭求治亦无力回天,作者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命势将颓,于是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首联为赋笔,直述历史教训,说朝代的兴亡,总是,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教训。开头两句字面是抽象的议论,但实际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是应该使国家兴盛的。为下面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颔联承接首联尾句,历陈奢华的弊端,和没有必要,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琥珀枕,琥珀,松柏树脂之化石,有淡黄、褐、红褐诸种颜色,透明,质优者可作饰物。以琥珀作枕称琥珀枕。真珠车,出自《史记》,齐威王,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说,我没有真珠照车,但我有人才哦。颔联的两句,琥珀枕,真珠车,是借以喻唐文宗父兄穆宗、敬宗之奢侈。何须,岂得,言文宗勤俭不奢。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这里的青海马,指龙马,以喻贤臣。《隋书·吐谷浑传》:“青海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聪马。”按亦称青海龙孙。蜀山蛇:据《蜀王本纪》载:秦献美女于蜀王,蜀王遣五丁力士迎之。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共引之,山崩,五丁皆化为石。此以喻宦官佞臣。颈联化用典故来转说当今的国运去,而国力穷。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这里的运去,是诗人想说,文宗失败的原因,想说一个君主仅靠勤俭(包括皇帝个人的其他努力),不足以挽救一个时代的衰颓之势,而且在他看来,唐朝的国运似乎已去,难以挽回了。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南薰曲:即《南风》。相传舜曾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大治。其词曰:“南风之燕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苍梧:即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传为舜埋葬之地。尾联由颈联的转意抒情,以舜帝的歌南风而抒怀,哀叹,收结。这里有个背景需要说一下,文宗好诗,夏日念柳公权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称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张采田《会笺》称文宗“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霓裳羽衣曲》。义山开成二年登第,恩赐诗题《霓裳羽衣曲》。故结语借事寓悲,沉痛异常”。这两句的意思是,几人曾经听过文宗所颁布的雅乐,参预过文宗赐题的考试,“终古”哀悼文宗在太监扼制下恨郁死去。这里,所表现的诗人对于文宗治国的悲剧的深痛叹息。

图片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唐·杜甫 押元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咏的王昭君,这是比较耐人寻味的,因为这是在五首中唯一吟咏一位女子的。原因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古人的心目中,君臣之间,与君王与妃子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此是以王昭君的不得意,暗喻自己的仕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从明妃的出生地写起。荆门:山名,今在湖北宜都。杜甫写这首诗时尚在夔州,与昭君村远隔数百里,不可能看到昭君村。“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全凭其惊人的想象力。本句中的“赴”字一直为人所称赏,颇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味道。王昭君名嫱,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即明君。昭君村,在荆州府,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首联发端突兀,一般认为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敏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写明妃嫁匈奴事,从此再没能回来,言语中带明显的同情之意。紫台,指天子所居之处。紫台,即紫宫也。也指汉宫名。一去:一去不返。去,离去。“一去紫台”实为“紫台一去”。朔,北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在此指匈奴。青冢,即王昭君墓,今在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因其冢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颈联写王昭君之所以愿远嫁匈奴,是因为长期毫无希望能与汉王见面,深锁宫中,究其原因,大都认为是毛延寿画图之事。省识:觉识或认识。环佩,指代王昭君。空归月夜,是说王昭君无法再回故乡,只有死后在月夜里魂归故里。颈联二句是说假使当初元帝能发现画图之非真,解识春风真面,又何至有青冢独留、环珮空归之恨呢?春风面,言其美。环珮,妇女所珮的饰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以琵琶曲中含恨千载收结。作胡语,即作胡音、胡乐。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曲中诉论,正指昭君怨诗,不作后人词曲。汉蔡邕《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恩之歌。杜甫在此追忆明妃,因自己也有生不逢时,这个可能是杜甫在其三专咏昭君的真实意图。


滕王(元婴)亭子
唐·杜甫 押删韵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脩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据原题注:亭在玉台观内,滕王,在高宗调露年中,任阆州刺史。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杜甫53岁,地点在阆中。滕王阁在阆中城北7里的玉台山。公元662 年,李元婴接任隆州(今阆中市)刺史期间亲自督建滕王阁,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的场所。迭废迭修,今尚存。

简单介绍一下滕王李元婴:李元婴(628年-684年),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贞观二年(628年),生于太极宫,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封地滕地(今山东滕州),李元婴在滕州建立行宫,命名滕王阁,也是第一处滕王阁。 贞观十五年(641年),迁金州刺史(今陕西安康),永徽三年(652年),迁苏州刺史(今江苏苏州),永徽四年(653年),迁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建第二处滕王阁,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迁隆州刺史(今四川阆中),建第三处滕王阁。

图片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首联从腾王亭子远景写起,位置,周围环境,概述了一下。这里的君王,指滕王。台榭:台和榭。台指高台;榭是建在高土台或水面上(或临水)的木屋。这里的台榭指滕王亭子。枕:靠近,临。这种用法在诗里很常见:如刘禹锡的,山形依旧枕寒流。巴山:大巴山。滕王阁所在的玉台山属于大巴山山脉。阆中多仙圣游集之迹,城东有天目山,乃葛洪修炼之所,有文山,张道陵授徒符籙处,万丈丹梯谓此。当然,丹梯,本意是红色的台阶,但也指高入云霄的山峰,寻仙访道之路,后亦引申为仕进之路。首联二分句的意思是,这里的登山赴滕王亭子的路,还能行走。

春日莺啼脩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颔联承接了次句的尚可攀而来,写亭子周围的近景,前句实中暗用典意,后句以虚笔为主明用典。修竹里,暗用的梁孝王典故,以喻滕王。梁孝王有修竹园,园中竹木天下之选集。”其时常有名士相聚。修竹:修长的竹子。杜甫多次咏修竹。后分句,因丹梯极峻,故想犬吠云间。这里明用了淮南王刘安,鸡犬升天的典,见《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颈联写由亭子上观江中彩石,周围的繁华。清江,指锦江;锦石,五彩的石头。伤心丽,极写美丽,如同用“断肠”形容音乐声。“伤心丽”如作现代话就是“好看得要命”,李白所作的《菩萨蛮》上半段也有“寒山一带伤心碧”句,“伤心碧”也就是“绿得要命”。斑:指花斑斑点点,别的唐诗中常有这种用法。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尾联以感叹收结,说人们到现在还记得当年滕王作刺史的事,络绎不绝的来此地揽胜,流连忘返。人到于今,即“民到于今”,因避讳唐太宗名李世民,诗中将“民”改为“人”。出牧:出任州府长官,这里的“牧”指管理民众,最后二句可能是歌颂滕王治理有方,仿佛歌舞升平。

金陵怀古
唐·许浑 押东韵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这首诗大概写于大和八年(834)前后,诗人在大和六年中进士之后,由于没能通过吏部考试,所以在江东游历,路过金陵时所作。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首联从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颔联描写金陵眼前景,松楸,指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首二联在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石燕:据《湘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此指金陵江边的石,犹如传说中的石燕,江豚:即江猪。水中的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吹浪:推动波浪。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提示两种景况,晴也拂云,雨也拂云;“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而夜里又有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图片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

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押尤韵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怀古诗,感叹历史兴亡之事。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鉴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长庆中,元微之、刘梦得、韦楚客同会白乐天之居,论南朝兴废之事。乐天曰:“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时梦得方在郎署,元公已在翰林。刘骋其俊才,略无逊让,满斟一臣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白公览诗曰:“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三公于是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图片


之所以取这一段描述,就是来看看这首到底是咏史,还是怀古。按鉴诫录记载,似乎应该归于咏史,因为是四人聚会而作,但根据实际的历史,刘禹锡从夔州去和州任刺史时,确实经过了西塞山,由此古迹,而吟成的此诗,所以应该是怀古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首联,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这种笔法,在诗家作法,是乃疏笔,所谓疏可跑马,诗中经常用,把一个历史事件,一笔带过,有人也称这种为开合手法,前句开,后句合。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便是七律的惯用手法,承接首联,取灭吴战中的一个具体的,重要的事件,用火烧铁锁的事,细描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颔联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事件。这里我特别需要强调一下,怀古诗,写历史事件上,必须采用这种疏笔,需要诗人在选择和剪裁上下足功夫。否则,七律没有这么多空间让你泛泛的写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颈联笔锋一转,由首二这个事件的描写,开始起意入情,由人世几回,一笔带过六朝的兴衰,而眼前的西塞山,却山形依旧,这个就是怀古诗里的关键,精髓之处,要表达出,变,和不变之间的对比来。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在颈联入情的基础上,七分句又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对今朝的警示,虽然“今逢四海为家日”,但如果任由藩镇割据,那眼前的六朝衰败就可以是大唐的衰败开始。尾联以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