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梁文化|说说齐梁文化

 环球姓氏 2023-08-14 发布于福建

我的家乡孟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文化昌盛,儒风蔚然。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江南水乡孟河镇,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她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齐梁故里南兰陵的(齐高帝和梁武帝)“齐梁文化”和“孟河医派”两颗绚丽夺目的文化明珠历来被史学家视为瑰宝。所以说,以和谐创新为主的“齐梁文化”和以清朝“常州五大学派之一”为代表的“孟河医派”文化,凝聚了孟河文化千百年来人类创造文化发展文明史的精华所在。她不仅是我家乡孟河镇的骄傲,而且还是中国长江流域文化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 齐梁时期政治文化

孟河镇从楚国春申君黄歇公子在黄山上读书,到汉代杨恽儿子杨贞道来小黄山脚下的河庄避难,西晋谋土孟嘉来此隐居,直到永嘉萧氏一族南渡定居在此,这里走出了常州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等21位萧氏执政皇帝,(南朝时期萧承之、萧道成、萧赜、萧长懋、萧昭业、萧昭文、萧道生、萧鸾、萧宝卷、萧宝融。南梁时期萧顺之、萧衍、萧正德、萧刚、萧统、萧欢、萧栋、萧纪、萧绎、萧渊明、萧方智。不包括西梁时期萧察、萧岿、萧琮)。37位萧氏宰相(南朝时期萧氏一门共出30多位宰相: 萧思活、萧缅、萧嶷、萧嵩、萧晔、萧子良、萧锵、萧铄、萧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颖胄、萧秀、萧憺、萧宏、萧樽、萧伟、萧纶、萧渊藻、萧会理、萧恪、萧业、萧范、萧宝义、萧宝源、萧欣,萧摩柯、萧鄅,再加上【西梁】萧氏宰相)和100多名萧氏文武百官。到隋唐时,萧统后裔名望德业传承不绝,成为唐代的“名相世家”,先后有萧瑀等8位萧氏官居宰相,时称“兰陵八萧”。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就连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齐梁时期产生了60多名政治、思想家、艺术家。

历史上的南北朝,政治势态基本是北强南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期。齐梁两朝,历时执政78年,(不包括萧察在江陵建立“后梁”政权的33年),南到今南海以外的辽阔疆土,统治了23个州,350个郡,1022个县的大半个中国。其中,尤以萧衍执政时间最长,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到清朝在位40年以上的九位皇帝中的一位。缘此,常州地区成为齐梁的故里,也是齐梁文化的发源地。

从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看,文学创作自身的独立性是越来越强,文学毕竟不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南朝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学起决定作用的是齐梁两朝。齐梁朝在文学史上:两代文风紧相承,历来将其视为一体,称之为“齐梁文学”。梁代学术文化高度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应该看到,隋唐文化承接六朝文化传统,其实主要是继承梁代的文化成果,齐梁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堪称承前启后的枢纽。因此说,倘若没有了齐梁文化这个枢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有可能将会重新改写。

二、齐梁文化六大特点

齐梁文化有六大特点:一是思想解放,二是文化创新,三是文化和谐,四是文化自觉,五是廉政文化,六是开放宗教文化。齐梁文化是思想大解放的产物,萧衍的《江南弄》成为唐代词的雏形和起源,为唐诗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萧子显的《南齐书》(《南齐史》)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重塑了齐朝的历史;萧统的《昭明文选》开了选学之门;刘勰的《文心雕龙》树了批判文学的典范;钟嵘的《诗品》(永明诗体)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为代表的(宫廷诗体);永明和宫廷诗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这些创新文化成果使齐梁文化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汉朝文化向唐朝文化发展的桥梁,使唐朝文化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最大辉煌文化。所以齐梁文化的业绩不可抹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大转折点。

齐梁时期宫廷诗体是文学新的显著标志,是南朝齐梁时期耸起了座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所以说,没有南朝的就不会有后来的唐诗宋词,他更是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大发展。就是说,倘若没有南朝文化的融合保存和创新发展,就没有后来唐朝所谓的皇皇唐盛气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书帝第一齐高帝萧道成

被史家尊称为齐之良主的齐高帝萧道成是一个有着多个大梦想的皇帝,他总结刘宋后期子孙自相残杀和奢侈腐化从而亡国的教训,勤勉而又有雄才伟略的齐高帝萧道成。首先,实行了一系列抚民政策,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巩固政权。他下诏废除晋以来直到刘宋时的全部酷刑,免除老百姓的田租、宿债、减租减息,免除徭役,让百姓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在稳定社会的基础上,他又奖励耕种,动员流民回乡务农,凡开山垦荒一律免税,推行了农业的大发展。再者,他又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整顿,限制豪门发展,废除一切晋以来对豪门政治上的特权和权力分配的倾斜,禁止皇室宗族封侯占山。他还广召寒士平民,参政议政。在他短短执政的4年间,按游民,抚生产,免赋税,整户籍,倡节俭,办学校,兴教育的措施。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很快,广大的农村有了欣欣向荣的气象。他拒用奢侈品,把宫廷铜器改成铁,甚至黄金换成铁。他甚至向文武大臣们宣称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十年,要让黄金和泥土一个价。这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家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萧道成不仅是一个有着伟大执政抱负的军事家、政治家的皇帝,而且还是一名能文博学、工草隶书书帝中第一之称的皇帝书法家。他少年期间遵循父亲萧承之诗书传家的萧氏祖训,师从雷次临习名帖、钻研书法,由此打下了良好的书法功底。他14岁那年投笔从戎, “唯书为上,书艺日趋精湛。在建元年中,萧道成与王僧虔各自写了一幅书法比看书法,齐高帝的草书挥洒自如,通篇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气定神收,确为书法中的上品。双方看罢,萧道成就问王僧虔:谁为第一?王僧虔闻言细思:自己书艺当在高帝之上,若言第二,一有逢迎之嫌,二己心有不甘。如若称己为'第一,高帝居其次,实为不妥。于是巧妙答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萧道成闻言大笑道:“卿可谓善自为谋了。” 书道、政道、君臣道,在齐高帝与王僧虔之间的一问和一思、一答与一笑的过程中,体现得妙不可言。这一场宫廷内的书法比试为齐高帝留下了书帝第一之雅号,并成为南朝书法史上的绝妙佳话与经典故事。

四、“诗人文化皇帝”梁武帝萧衍

稍微了解齐梁文化的人都知道,梁武帝推行三教圆融,视佛教为国教、大道国策。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梁武帝,字彦瑜,南兰陵人。他勤于政务,日理万机,还善于书法,镇江甘露寺山门廊下石刻“天下第一山”,是他的亲笔御书,笔划刚劲,美观大方。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但其著作多为佛教学问,惟《棋评》为中国围棋著作之第一部。萧衍是一位叱咤风云、文韬武略皆领一代风骚的伟大皇帝。博学能文,一生著述甚多,帝王之中或可推为“第一”,《梁书·武帝纪》称其“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所载著述有1000多卷,其中文集有120卷,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仍有百余首。他精通乐律,首创准音器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是“华夏正声”的大音乐家。梁武帝被誉为“诗人皇帝”,他也确实是“开一代诗风”。他的名作《河中之水歌》:“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流传不息,深入人心。他重视儒学,先以儒学治国,又把佛学视为国教,或作为主流文化,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园融的创新和谐文化新格局。他大力倡导廉政文化,颁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献礼行贿。又设国子监,对官吏进行监督。不到十年,由于他的精心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文化繁荣,出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祥和景象,是魏晋200年以来的最好时期。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发展空前,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突飞猛进。

梁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萧衍下诏宣布佛教为国教之后,也就等于说,把佛教正式写入了国家宪法之中。从此,佛教成为了梁帝国政权组织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萧衍他不但“舍宅为寺”还战无不胜的传播佛法,弘扬佛学并非不可,他袈裟置换至尊龙袍,亲自开坛讲经吧。还亲自编写了《梁皇宝忏》,就是现在我们修改编辑而成的“水陆道场”宗教文化的原创版本。所以,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诗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帝国才有这佛国美名,这位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菩萨皇帝”,提倡“行善”,倡导“教育”,还创造了南朝的一个纪录,他提出了“三教圆融和三教同源” 的学说。他还说儒道本源于佛教,他把老子、周公、孔子都视若如来的弟子,同出一源。改造佛教,促进佛教本土化。著书立说,丰富佛学理。三教同源,构建和谐文化,这是梁武帝对佛教的最大贡献。他是所有短命朝廷里在位最长的长寿皇帝,历时78年的齐梁时代,他执政的48年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之际,正是社会大发展,文艺大繁荣的好时机,三教圆融治国方略精神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萧衍创建了(儒、释、道三位一体文化,三教共融复合型宗教文化体制),为儒、释、道三教圆融和谐文化奠定了文学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被后人世称之为“诗人皇帝”萧衍的一句名言“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至今仍在世流传,被世人称为 “创新了一代诗风”。他的家族可以称一个齐梁文学集团,尊儒兴学,薄赋简刑,勤政恤民,而且在发展文化这个软实力上,他也是身体力行,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新政,文化昌盛,是魏晋以来最为鼎盛。毛泽东在评价梁武帝——萧衍时曾经用李商隐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表达英雄相惜之感。

“总集之祖”《文选》萧统


齐梁历史上有萧子良、萧子显、刘勰、钟嵘、僧祐、范缜、萧统和竟陵八友为代表等一大批文坛精英。萧统,字德施,小名维摩,2岁被立为太子。年幼聪明,3岁授《孝经》《论语》,5岁能诵五经,10岁精通经义。善于诗文,动辄数十韵,随口吟成,不费思索,为南朝著名的大文学家。他博览群书,博通众学,一生勤奋读书,东宫聚书三万卷。他 一生最伟大的事业是编了一本影响中国文化历史的著名文集《文选》,有30多卷,典诰类的《正序》10卷,五言诗《英华集》20卷。《文选》作为一部诗文选集,其所录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共有123家,700篇。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第一,这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间的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是最重要的价值。第二,《文选》文质相称,提倡文学思想性与形式美的并重,对后世人的创作有指导意义、促进了文学创作。第三,保存了古本原貌,为整理文学古籍提供了鉴别范本。因此,古代知识分子对昭明《文选》倍加推崇、视为必修课本的典籍。《昭明文选》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萃,同时也是通过选编这种形式,体现编选者文学理论观点的批评著作,是兼有文学批评、文体论与风格论、文章学与修辞学等综合因素的文学宏著,开了文学批评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先河。《昭明文选》是我国辑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史称“总集之祖”。由于辑录内容完备、鉴读方便,成为历朝文人研读的规范选本,唐代之后被列为科教必读教材,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萧统的文学思想的主旋律是新变,是对发展的肯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对后世1500年的文学发展和繁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源自齐梁年间的文艺大论战,是一场伟大的正本清源的文学创新革命。我们可以概括地把齐梁文化称之为中国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鲁迅先生称之为文学自觉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不仅酷爱文学,也是一位仁慈博爱,更是一名大儒风范的文学者。

更让人深思的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得最熟的文集是《昭明文选》。许多篇章他都能背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重读过他,甚至外出时还带着《昭明文选》。毛泽东批注过3个版本的《昭明文选》,在一部李善注解本的封面上,他用刚劲的笔触写了“好文宜读”四个大字。晚年的毛泽东还让工作人员将文选中的著名篇章排成大字本,经常阅读,有时还背诵,甚至病中也常读不缀。中日建交时,毛泽东将《昭明文选》作为礼品,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可见《昭明文选》的魅力所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南朝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尤其是汉文化发展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南朝为华夏文明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通过对齐梁文化的历史再现与现代表现,传达和张扬了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六、齐梁文化代表人物“竟陵八友”

文艺可以兴邦,却不能救国……。齐梁时代的“竟陵八友”名动天下,开创文人执政先河,知识分子走上政治舞台的正是从“竟陵八友”为代表才开始的。萧衍和沈约超出了常人理解的君臣关系,早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他们就因为“竟陵八友”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个分裂的时代,诞生了这么一批知识分子,因而在这种分裂的痛苦中,才有了“竟陵八友”这个名称的出现,萧子良竟陵王的地位所决定的。“竟陵八友”为(1,文坛领袖萧子良,“竟陵八友”帮主。2, 三朝元老文史学家,南朝文坛明星,政坛显要人物沈约,3, 齐梁新诗人谢朓,4, 豪门出身,聪明伶俐王融,5, 为人正直,待人真诚,陵王记室参军任昉,6, 为官清廉,下笔如神范云,7, 少年聪明,一代才子陆倕,8, 最小名气萧琛)。对于南朝这个“竟陵八友”的士大夫来说,大统一是他们热切的祈求,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梦想。这种想梦,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之中华夏政治和文化的情结。“竟陵八友”在萧子良的带领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通过他们的努力不仅缓和了南北知识分子的对立,促进了融合,推动了三教圆融,还对抑制门阀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势必是文人,是不掌权的文人,他们只能用“谏言”来表示自己的忠诚,用“文章”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在齐梁历史上留下了“竟陵八友”这个明显带有齐梁文化褒义的称号。

文学批评鼻祖刘勰《文心雕龙》

作为齐梁时代的传奇文人刘勰, (约465532年),字彦和,南东莞莒县(晋陵)人。刘勰才华出众,德行高尚,一代宗师,天才的大文学家,也是文学理论家,东宫学士之一, 他是齐梁文化的代表人物。刘勰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上最传奇篇章《文心雕龙》,也是齐梁文化的象征。刘勰对有史以来的各种文学及主要作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评价,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批评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巨著,刘勰也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鼻祖。

传说《文心雕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清代学者章学诚赞誉说:“《文心》体大精深,笼罩群言”。就连一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也称刘勰《文心雕龙》为“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成。”把刘勰与西方哲学先哲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这样的高度至今也是前无古人。刘勰仅凭一部《文心雕龙》,不同凡响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艺思潮运动,奠定了他在梁帝国文艺界的地位。在齐梁的岁月里,他是整个梁帝国蓬勃发展,迅速崛起的象征。不仅在文学界一马当先,而且在官场上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因而他被看作是一代文臣的楷模。

八、萧纲、萧绎、钟嵘为代表的宫廷诗体

史书称,南朝是继魏晋后“诗歌繁荣的前夜”,这句话概括出了南朝诗歌创作的昌盛和它在我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位置。诗歌发展至南朝,已经显露了许多新体诗的特征,如音律、辞藻的要求更加强烈。清沈德潜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魏晋时期以抒情言志为特征,南朝时则公开宣称“古情拙目”而以辞采相尚了。齐永明年间,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诗人,鼓吹新变,提倡“四声八病”,写作新体诗。新体诗要求五言诗四声要调协,以取得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总的来说,是一个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五言诗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他的支持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永明和宫廷诗体”的诗除了声律的特点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重抒情,把诗歌从言志诗中解放了出来。这个时期孕育了中国诗歌的声律(永明和宫廷诗体),宫廷诗体是文学新“变”的显著标志,还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金楼子志怪》等,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散文理论著作和笔记体小说;萧文帝萧纲以宫廷贵族生活为对象,创新了“宫廷诗体”;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被列入正史二十四之一;萧衍的“乐社大义”等著作,萧子云的飞白“草隶”;齐梁时期出现一个"灿若繁星,争相辉映"的繁荣文化新局面。这些都是常州古代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说,没有南朝的诗就不会有后来的唐诗宋词。

还有在文学史上地位更高的文艺创新,有“文化皇帝”梁武帝萧衍首创的词牌《江南弄》;范缜的《神灭论》;僧祐的《弘明集》;“山中宰相”陶弘景《真诰》与《本草经集论》等等。对齐梁时代的思想解放、文化和谐、文化繁荣、文艺创新和齐梁文化的大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九、辉煌灿烂的萧氏家族文化

据史料不完全记载,齐梁时期的萧氏家族中多达40多人留下著作以及经文、书、画及至医学、佛学著作,形成了“竟陵八友”为代表的大批著名的文人墨客,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生活恬淡,无拘无束,追求自由平等的开放社会。特别是萧氏家族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诗歌家、文学家、书画家、文化艺术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花团锦簇的文化盛世。造就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委婉优美的吴歌,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的盛世景象,初步形成了一种“文坛万紫千红,名人灿若星辰”的独有的齐梁和谐文化新格局,被史学家公认为当时华夏政治和文化中心。齐梁时期也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时代。

近年来,常州加大了对齐梁故里与齐梁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力度,成立了研究齐梁文化课题组和齐梁历史文化研究会,对齐梁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了 “中国常州·齐梁文化研讨会”,省政协副秘书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丁泽生,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为乐、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和教授葛剑雄与王文楚等十几个省、二十几个城市著名大专院校的齐梁文化研究专家与学者,两岸三地的中华萧氏宗亲会的成员常州齐梁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都一起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众多专家与学者在会议期间就齐梁故里的考证、齐梁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成就、影响、以及重要历史代表人物与著名文选和著作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了弘扬常州优秀的历史文化,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发展地方文化事业。

齐梁文化研究会编辑和撰写了《齐梁文化研究》、《齐梁文化与齐梁故里》、《齐梁故里考证与齐梁文化新论》、《常州齐梁文化遗存》和《南兰陵萧氏源流》等一套共5本出版发行了丛书。并印制了5本宣传齐梁文化的小册子;印发了16期《齐梁文化报》的小报;开发了《齐梁文化》孟河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等,齐梁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常州市编撰《常州齐梁文化研究丛书》,共8本,2015年将面世出版。

孟河有世上绝无仅的“齐梁文化”、享誉海内外的“中医文化”、不可多得的“名人文化”而遗留下很多遗址、遗迹、古建以及美丽的传说,历史的责任召唤我们去调查、研究、追根、溯源。时代的责任迫使我们去挖掘、整合、开发。为我们子孙万代事业,努力吧!

(作者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会员,常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员,《常州经济》杂志通讯员,常州市新北区农村经济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常州新北区政协工作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常州市新北区人大工作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员,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常州市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