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陀部代北称雄,为何被称为沙陀三部落?另外两个部落从何而来?

 静逸阅读 2023-08-14 发布于北京

沙陀部落兴起于西域沙漠,早先归附唐朝北庭都护府,后北庭陷落,被迫依附吐蕃,因不堪被奴役,朱邪尽忠、朱邪执宜父子率部东迁,一路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归大唐,被安置在代北地区,成为唐朝的北疆藩篱。

【何谓“沙陀三部落”?】

唐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史籍中开始出现“沙陀三部落”的称呼。《旧唐书·刘沔传》载:

“开成中,党项杂虏大扰河西,沔率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夏讨袭。”

在这次对党项的征讨中,沙陀首领朱邪执宜任“阴山府大都督”、“三军沙陀都知兵马使”,朱邪执宜官职名称中的“三军沙陀”和《旧唐书·刘沔传》中的“沙陀三部落”应该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三军沙陀都知兵马使”,就是统领“沙陀三部落”的“都知兵马使”。

由此来看,朱邪执宜统领沙陀时,“沙陀三部落”就已经形成了。

樊文礼在《沙陀往事》中指出,“沙陀三部落”,又被称作“代北三部落”,包括沙陀、萨葛(亦称薛葛、索葛)、安庆三个部落。“萨葛”、“薛葛”、“索葛”,其实就是粟特的不同音译,安庆也是粟特的一支部落。

【粟特人的来历】

粟特人的祖先最初居住在祁连山下的昭武,昭武是西汉时设置的一个县(位置如下图),在今天甘肃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昭武村一带。

西汉凉州昭武位置示意图

为了躲避战乱,粟特人迁居到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中亚五国和阿富汗一带,以经商为生。

粟特人的姓主要有安、康、史、何、米、石等,为了不忘本,他们就称呼自己为“昭武九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粟特人来到中原经商,丝绸之路上的很多商队都是粟特人组成的;也有一些粟特人远赴蒙古草原经商,因为种种原因留在当地,有的还成为突厥的高官。

留在蒙古草原的这部分粟特人,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加上和突厥人朝夕相处,慢慢改变了生活方式,由商人变成了善于骑射的牧民和士兵。樊文礼在《沙陀往事》中称他们为“突厥化的粟特人”。

【粟特人定居六胡州】

唐太宗贞观4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这些“突厥化的粟特人”被安置到今天的宁夏、陕北、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带,设置北抚州和北安州,由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自治管理。

当时的北安州都督康苏密、北抚州都督史善应,都是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

唐高宗时,两州都督被废除,改设鲁、丽、含、塞、依、契六州,当时人们将这里称为“六胡州”;后来唐中宗时又把这些州打散成县,设置兰池州都督府管理这些县,习惯上,人们仍把这里叫做“六胡州”。

六胡州位置示意图

唐玄宗开元9年(721年),康待宾联络安慕容、何黑奴、石神奴、康铁头等粟特人首领,起兵反唐,意欲北投后突厥毗伽可汗。朝廷派王晙率兵平乱,康待宾被生擒,押送至长安腰斩。

此后,唐废除兰池州都督府,将“六胡州”的这些粟特人迁到河南和江淮地区,试图把他们融入汉人之中,以免再度造反作乱。

没想到粟特人在“六胡州”地区生活惯了,到了河南和江淮,不适应那里的气候,没法生活,都觉得这样还不如被流放。朝廷没办法,只好在开元26年(738年)的时候,把他们重新迁回原来“六胡州”所在的地方,设置宥州进行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人们仍旧称他们为“六胡州胡人”。

樊文礼在《沙陀往事》中特意提到:唐朝的边塞诗人李益曾做过一首诗,题目叫做《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其中有“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的句子,当时已经没有“六胡州”,但他仍称这个地方为“六胡州”。

【沙陀人与粟特人的融合】

安史之乱期间,六胡州地区的一部分粟特人参加了叛军的队伍。安史之乱结束后,参与叛乱的粟特人一部分跟随叛军余部进入河北地区;一部分在石州(今山西离石)附近屯兵自守。

唐德宗贞元2年(786年),河东节度使马燧率兵讨伐吐蕃,大军行至石州的时候,屯集在这里的粟特人全部投降,于是马燧就把他们安排在云州和朔州。云州、朔州的南边就是代州,因此云、朔一带被称为“代北”地区。

云州粟特人迁往代北示意图

20年后,沙陀人来到代北,开始了“沙陀三部落”的形成。

强龙不压地头蛇,且不说粟特人早在魏晋时期就已进入中原,但是在代北地区,就已经经营了20年之久,所以沙陀人最初,是以弱势身份进入代北地区的。

沙陀部落进入代北地区早期,很多出身六胡州的粟特人,曾经担任过沙陀任的统帅。

会昌2年(842年)率领朱邪赤心攻打回鹘的石雄,咸通9年(868年)率领十八大将军平定庞勋叛乱的康承训,都是粟特人。

也正是在平定庞勋之乱以后,由于沙陀部立下战功无数,朝廷封朱邪赤心为大同军防御使、振武军节度使,并为其赐名“李国昌”。沙陀自此成为藩镇节度使,沙陀首领成为李唐宗室。

由于沙陀人地位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因为沙陀人的骁勇善战,代北地区的粟特人开始依附于沙陀部落,其中以萨葛、安庆两部落最为强大。

自此,代北地区形成了以沙陀人为主体和核心的“沙陀三部落”。

【沙陀三部落的意义】

沙陀三部落的形成,对于沙陀的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代北地区的沙陀人和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融为一体,后人将其视为同一民族,许多安姓、米姓、康姓的昭武九姓胡人,在史书中被记载为沙陀人。

其次,沙陀三部落的形成,使沙陀人数大为增加,沙陀人由刚迁入代北时的一万人迅速扩展到几倍。在唐末李克用的争霸战争和五代沙陀各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昭武九姓胡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樊文礼的《沙陀往事》对以上沙陀三部落的形成过程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文主要内容皆源于此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