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郧国与云梦

 新用户6525yWoI 2023-08-14 发布于湖北

郧国与云梦

杨双德

郧国史研究第三次研讨会   摄影:水易居

 题记:2023年7月28日,我十分敬重的好友、“水哥”易千元先生“微”我,说是安陆政协正在征编《郧国史研究》一书,希望我写一篇《郧国与云梦》的文章。闻之惶然。因题目太大,以我之学识与笔力,恐难驾驭;拒之吧,蒙老友信任,拂此盛情,大为不恭。于是,索性沉下心来,查阅史籍,挑灯夜战,“遵命”作文。初稿完成后,又恐文中错讹之处贻笑于大方之家,故传之于云梦资深文史学者彭斌武先生、云梦博物馆馆长张宏奎先生审阅。耄耋之年的彭老先生在酷暑中抱病检阅了初稿,当天跟我书面反馈了其卓识与高见;张馆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审读了初稿,用电话详陈了其意见与建议。接到二位方家的建议后,又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的修改,遂成此文。

      郧国,又称郧子国,最初出现在《左传》中,是周天子分封的一个诸侯小国。周天子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说:“周初千八百,春秋时百四十。”由于诸侯国众多,加之时代久远,地理文献资料又极度缺乏,所以其历史源流和归宿大多不甚了了。

      至于郧国的历史,好像也是“一锅粥”。郧国究竟在哪里?源流在何处?归途在何时?千百年来,争执不休,论战四起,甚至其地望除了“云梦说”“安陆说”之外,还出现了 “京山说”“天门说”“钟祥说”“郧阳说”等等,这些地方都有历史资料作为支撑,且大都言之凿凿,立论惶惶,然而却都好像雾里看花,似是而非,真假莫辨。

      笔者不揣浅陋,试图把历史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成果相结合,重点谈一谈“云梦说”,以就教于各位方家与同仁。

安陆政协郧国史研讨会第三次会议易千元发言     视频录制:李波

     一、郧国源流

      1、“郧”字溯源

      中国古代史研究学者何光岳先生著《楚源流史》考证:黄帝七传至陆终,陆终有六子,其中四子云人(一名求言)就是郧子国国君的始祖,六子季连是楚国王族的始祖。这告诉我们:郧子国祖先是上古黄帝部落联盟的一部分,生活在黄河流域,而且郧人和楚人是同宗共祖的兄弟。

      郧部族起初是以云为图腾的。翦伯赞《中国史纲》说:“黄帝之族,恐怕是由几个胞族组成的一个部族,所以其中有属于一个胞族的五个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为什么以云为图腾呢?因为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用“云”字命名,军队也以“云”相称。那他为什么要用“云”字来命名百官和军队呢?东汉学者应劭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东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就是说黄帝在受命为天下共主时,天上出现了“景云之瑞”,所以就用“云”来命名文武百官。

      在氏族社会时,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出于对母性的尊重,于“云”图腾之旁加“女”成为“妘”字,作为部族的姓氏,象征着母系社会的进展,也标志着氏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后进入父系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时,便出现了封地,于是去“女”旁而加“邑”旁,成为“䢵”字。

      后来“云”演变为“員”,是人们把自然景观与生活景象紧密联系起来了。“員”(音yún云),是一个会意字,上中下结构,中间的“目”象征一个鼎,下面的“八”象征鼎下置柴燃烧,上面的“口”象征鼎里升腾缭绕旋转的气团,而气团与天空的云气本质相同,故“云”与“員”音同义通,互相通用。比如,《诗经·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释文》曰:“员本作云。”《诗经·商颂》:“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郑笺注:“员,古文作云。”皆言古文以“员”为“云”也。

      “云”演变为“員”后,又在“员”左边增加女旁成为“㛣”,与“妘”字通用;同样的道理,“郧”与“䢵”也通用,《通志·氏族略》载:“䢵氏,亦作郧,又去邑作云。”最后,云、䢵、妘、伝、员、傊、㛣、郧、涢、雲等字,音与义均相通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概而言之,郧子国“郧”字的来源,先为古云人之“云”图腾,后成为部落“妘”姓,再后成为封地之“䢵(郧)”国,这样逐渐演化提升而来。

       2、立国时间

      郧国立国于何时?《左传·宣公四年》中首次提及郧国:“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意思是,当初,若敖在郧国娶妻,生子斗伯比。若敖即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楚国国君熊仪,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91年-公元前764年。就是说,公元前791年,郧国已经立国。但这肯定不是上限。

      要追溯时代上限,就要考察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历史。据《左传》《史记》等文献得知,周灭商以后,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分封。第一次是周武王分封。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将王室成员、有功之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进行了分封。分封了多少个诸侯国?《荀子·儒效》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所封的诸侯国也都在今河南一带,但他还没来得及进行下一步动作,就病逝于镐京,其未竟的事业由其弟周公旦继承。周公旦奉成王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了叛乱。平叛后,一些地方群龙无首,所以成王(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三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周王朝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这次分封,把可以信赖的姬姓,比如文王、武王、周公的兄弟后人分封到各地,作为国家的屏藩。第三次大的分封是康王(?—公元前996年)时期,这次的分封,则是以姬姓为主,让他的伯父们都到外地去对各部族进行统治,从而使周王朝有了许多的同姓诸侯小国,成为周王朝的外围屏障,从而开创了“成康之治”。由此,周朝开始进入强盛时期。此后,一直到周宣王(在位时间前828 -前782)时期,为防范楚国北进中原,又继续西周早期的分封,分封“汉江诸姬”,构建南方重要屏障。将周宗室都封到汉江,建立了以隋国为首的十八个诸侯国,即巴国、申国、邓国、随国(曾国)、长国(长子国)、唐国、息国、蔡国、道国、应国、沈国、贰国、房国、蓼国、轸国、州国、绞国、郧国等等,他们以姬姓为主体,另外有一些姜姓,被统称为“汉阳诸姬”。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南阳盆地到湖北北部一带,承担着镇守南方的重任。

      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郧国立国时间应该在公元前828—前782之间。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3、郧人迁徙

      陕西学者张筱衡先生考证:“殷末周初,䢵犹为关中著姓。䢵、㛣字同,故关中出土西周金文,犹多言㛣姓。则䢵地当在今陕西云阳,正位于其祖吴回始居地吴山之东,后才东迁到河南新郑,以姓为国。” 何光岳先生著作《楚源流史》,列举了大量的资料论证早期(殷周之际)的郧人始居今陕西云阳,以天空的云为图腾,后随诸部族沿黄河东下,迁移到黄河中游即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以姓为国。

      后来,因不愿臣属于商,便遭殷王的讨伐,郧人的一支被迫向南迁徙到今湖北郧县。这有郦道元的《水经注》作证:“汉水又东径郧乡县南之西山,上有石虾蟆,仓卒看之,与真不别。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

      因为当时郧县是麇人的地盘,郧人不能久留,只好继续向东南迁徙,于西周晚期迁徙到江汉平原东北部云梦泽一带,定居下来。最终,于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亡。

      综上所述,郧人迁徙的走向为:陕西云阳→东迁河南新郑市→南迁湖北郧县→南迁江汉平原云梦泽。

      二、郧都地望

      郧国故都郧城(这里仅指郧国迁徙至江汉平原定居的地方,以下同)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在今云梦楚王城。

      研究古代历史文化,近代学者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这一对20世纪史学研究影响深远的治史观念和方法,成为一种公认的科学的学术正流。

      按照这一观念和方法,笔者试图将历史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来探究云梦郧都之谜。

     首先,来看历史资料的记载,让我们在《左传》、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以及著名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镶先生的《云梦与云梦泽》等经典文献中仔细爬剔。

     1、《左传·宣公四年》曰:“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焉。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郧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这条史料告诉我们,斗伯比淫于郧子之女而生子文,郧夫人因子文是私生子,弃之于郧国都城附近的原野中。对于这段文字,谭其镶先生在《云梦与云梦泽》中特别指出:“《左传·宣公四年》的'梦’应在今云梦县境。”《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是这样解释“梦”的:楚人叫有丛林、草泽、丘陵的原野为“梦”,这个原野就在今云梦县境。所谓“云梦”,就是郧国附近的原野。而且,“郧夫人使弃诸梦中”,不正道出“云(郧)梦”的出处了吗?

云梦楚王城遗址

       2、西晋学者杜预在注释《左传·宣公四年》中“梦”时写道:“梦,泽名。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意思是说这个云梦城就是斗子文出生的“郧城”。谭其骧先生在他的力作《云梦与云梦泽》中强调说:“杜预所指出的云梦城是靠得住的。此城地当南北要冲,上文提到的秦始皇南巡所至云梦应指此,东汉和帝、桓帝两次因南巡章陵(今枣阳东,东汉皇室的祖籍)之便所到之云梦也应指此。到了西魏大统年间,便成为从安陆县分出来的云梦县治所。”谭其骧先生还在文中插了一幅地图,在今云梦城的位置上标示着四个地名:“宣公四年之梦”、“䢵”、“ 安陆”、“云梦城”。这就有力地证明了郧城即云梦城,亦即古安陆城。

     3、郦道元《水经注·涢水》:“辽水(亦称随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意思是说随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旧城西,古时的郧国都城就在那里。这条线索被很多安陆的朋友证明郧城就在今安陆,其实错了。这条史料中的两个“故”字恰恰清晰地表明了郧国都城不在今之安陆,而在今之云梦。为什么呢?前一个“故”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的是安陆县旧城,旧城在哪里?旧城在今云梦城。有旧城就一定会有新城,新城在哪里?新城就是今安陆城。

      在此,有必要详细地谈一谈“古安陆城”与“今安陆城”的划分界限。因为不区分古、今安陆城,历史就成了一本糊涂账,很多东西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古、今安陆城混为一团,就会影响我们对汉晋以前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方位的正确判断和认识。

      什么是“古安陆城”?什么是“今安陆城”?界限在哪里?这需要了解古安陆多次分解的历程。古安陆幅员辽阔,是地理大县。《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称:“汉之安陆,包括:汉川、孝感、黄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自西汉开始,遭到多次分割。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析安陆县西南,置云杜县(今京山);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析安陆县东南,置沌阳县(今汉阳);西晋永兴二年(305年)析安陆县东界,置滠阳县(今黄陂)。进入南北朝,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政区设置亦屡遭变更。南朝刘宋王朝,以晋朝为前车之鉴,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削弱藩镇势力。至孝武帝刘骏时期更甚,因自己是通过起兵反叛、弑兄夺位而登基称帝的,所以他在即位之后,就通过改置州镇的办法削弱地方势力,于是,在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解扬州,重设湘州(今湖南长沙市),削弱荆州,新置郢州(今湖北武汉市)分统原荆州所统的长沙等八郡。在此建制下,遂割古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今孝南、孝昌),分割南境置应城县;并将江夏郡一分为二:北部置安陆郡,治今安陆城;南部仍为江夏郡,治今武昌。

      就是说,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是“古安陆城”与“今安陆城”的分界点,换句话说,即是自公元454年起,“今安陆城 ”应运而生。

      那么,“古安陆城”就是今云梦城吗?云梦秦简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陈伟主编的《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指出:“黄盛璋(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学家)也认为今云梦睡虎地秦墓所在地的云梦古城即秦汉之安陆县城。”谭其骧先生力作《云梦与云梦泽》一文的自注:“旧说汉晋安陆故城即今安陆县治,一作在今安陆市北,皆误。据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大事记》,并经湖北省博物馆调查,可以确定今云梦县城东北郊的楚王城废址,即汉晋安陆故城。”2002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见下图),将秦汉魏晋六个朝代的古安陆县治所都标示在今云梦城,至南朝“南司州安陆郡”才标示在今安陆市。

      黄盛璋、谭其骧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泰斗,认定“今云梦即古安陆”;《中国文物地图集》是中国考古界的科学结晶,确认“古安陆即今云梦”,两大学界认知趋同,“古安陆即今云梦,今云梦即古安陆”,已成为中国文史学界的主流认知。

      我们阐述了公元454年,是“古安陆城”与“今安陆城”的分界点,又论证了“古安陆城”即今云梦城。再回到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是北朝北魏的官员、地理学家、散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470年—527年之间,即是在今安陆城兴建16年后,郦道元才出生。他从盛年时期开始撰写地理学巨著《水经注》,此时,距离今安陆城始建年最少有50年,所以他在提及旧安陆县城时一定要加上一个“故”字以免混淆视听。那么,他所说的“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不正是道出了云梦古城就是郧城的真相吗?

                      

     秦代安陆位置                                     两汉安陆位置  

                       

          曹魏安陆位置                                                    两晋安陆位置

      其次,来看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就是让地下的文物出来“说话”。我们知道,截至目前,在安陆城及其近郊还没有发现任何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但在云梦不仅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还发现了西周文化遗存,秦汉时期的遗址几乎遍布城区。

     1、关于云梦楚王城遗址的发掘研究。《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载文:“1992年7月在西城区内发掘的一个有两层堆积的灰坑,发掘者认为其下层属西周中晚期、上层属春秋中晚期,可从中窥见楚王城建城前的文化面貌。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学者们对楚王城的性质也各抒己见,认为它是县邑、防守之城、郧国故都。”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云梦城区地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第六层以下分布着西周文化层,有组合齐全、器形奇大的实用陶器鬲、甗 、盆、罐、豆等文物,其城邑极有可能就是郧国故都。

1965年美国(锁眼)卫星拍摄的云梦楚王城遗址地图

      2、关于云梦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遗迹的考古研究。云梦文史学者彭斌武先生《云梦史考》: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云梦楚王城东南边约100米处(今交管所位置),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遗迹,其南北进深约60米,东西横跨约140米,柱洞排列规整。考古专家们认为,西周时期如此规模的建筑,当是诸侯国的宫殿遗迹。云梦城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无疑就是郧子国。这座宫殿是作何用途的呢?根据大殿的方位可以推断是郧子国君的太庙。《玉海》载:王城的南面,左方建祖庙(太庙),右方建社稷坛。而这座古建遗迹,位于云梦古城的东南方,正在太庙的位置上。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先秦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打仗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太庙是料理国家大事的重地,所以太庙是诸侯国都的标志性建筑。由此可以推断郧城被叠压在新老城区的地下。非常遗憾,我们无缘一睹郧城的尊颜芳容,只能靠考古专家们用探铲、探沟、探方来管中窥豹,获得郧城的历史信息。

     3、关于云梦县义堂镇郧都村的考古发掘研究。位于涢水东侧的郧都村好石桥东西两边,各有一座3000—5000年前的古文化遗址——好石桥东城遗址和好石桥西城遗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东城遗址是1984年被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遗址西南面残存一道长约160米、高约3米的土城垣。其包含物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遗存,系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古城遗址。西城遗址,东距好石桥东城遗址80余米。城址亦呈东西走向,为椭圆形高台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厚0.8~4米,由黄色、褐色土与灰烬层叠压形成。从其文化特征辨析,好石桥西城遗址为商、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化古城遗址。专家们推测西城遗址可能是郧国行宫。《江汉考古》1990年第2 期刊载《湖北云梦商周遗址调查简报》:“好石桥遗址,相传为郧国行宫,位于义堂区(今义堂镇)好石桥张杨湾西侧,滚子河(鹿河云梦县倒店乡段)通过遗址的北坡流入涢水。遗址为一长方形台地,高出河床7米,面积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4米,出土大量陶片,辨认器型物有:鬲、盆、豆、缸等。”

好石桥遗址(位于今云梦县义堂镇境内)   图片选自网络

      4、关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发源地的考古研究。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诗经》:“维天有汉,蓝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时的织女与牛郎还只是作为星宿出现,仅是一种天文现象。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流传,所以对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纷争此起彼伏,各个“疑似发源地”都提出了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试图压倒对方,证明本地才是牛郎织女的真正故乡。

      前些年,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刘锋、武汉大学教授陈官涛、著名管理文学作家成君忆研究认为:牛郎织女故事最早可见于楚文化,但同时也有很多迹象指向了更早的妘姓和古郧国。古郧国是妘姓的封国,也是《诗经·国风·周南》中歌咏的“汉阳诸姬”之一。

     无独有偶。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中,涉及牵牛(牛郎)娶织女的故事与他们的研究成果互为印证,相得益彰。《日书》甲种有两条关于牵牛织女神话的简文,一条是:“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大意是:戊申年己酉月,某人牵着他的牛去迎娶织女,没有成功,三次都失败了。另一条是:“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意是说,戊申年己酉月,牵牛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这一天不适合结婚,如果非要在这一天结婚的话,三年后,丈夫就会抛弃妻子。这两条简文均明言在戊申、己酉娶妻是不吉利的,因为这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源于古郧国,而后被发现载之于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是历史的巧合吗?

      以上的论证,不知能不能足以支撑“郧国都城在云梦楚王城”这个结论?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三、郧国衰亡

      在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发生、发展到最后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兴亡相随,是再普遍不过的事了。郧子国也一样,同样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然后又经历由盛而衰,由衰到弱,最后消亡的过程。

      上文已经提到,郧子国先是“云”图腾部落,后是“妘”姓部族,而后受封“䢵”国,这样逐渐演进、发展的过程。

      郧子国有过盛世吗?如果有,盛世在何时呢?《左传·宣公四年》:“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是楚国国君熊仪,在位27年,为后来楚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他奠定了“若敖族”的族称。试想:这样一位显赫的君主,能够娶郧女为妻,能够主动与郧国“和亲”,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当时郧国实力与影响力是强大的;二是当时郧国与楚国的关系也是密切的。若敖娶郧妻什么时间?虽然他的生年无从知晓,但知道他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91年-公元前764年,那么,我们姑且认定若敖娶妻在公元前790年左右,此时距离郧国受封立国近40年。所以,我们推理这一时期的前后阶段应该是郧国的鼎盛时期。

      盛极而衰,盈满则亏。再看《左传·桓公·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意思是:夏季,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的军队。黄、随两国不参加会见。楚武王派薳章去责备黄国,然后亲自讨伐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淮水之间。这讲的是楚武王熊通沈鹿会盟之事。公元前704年,熊通加冕登基,建立全新的大楚王朝,定都纪南城。为宣示威力,在一个叫沈鹿(今钟祥市)的地方,召集一次他影响力所及的封国会议。一些早已臣服的封国,如巴国、庸国和一些新归附的封国,如申国、邓国、郧国、罗国,都来参加,像觐见周王一样的觐见楚王,确定楚王国的霸权。从这一史料中,可以看出此时郧国已经归附于楚,其实力和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已经慢慢地变弱变小了。

      时间又过了3年,到公元前701年,在郧子国的边邑,今应城西北田店镇境内,楚国和郧国发生了著名的“蒲骚之战”,从此,便不见了郧国的踪迹。《左传》记载: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的春季,楚莫敖屈瑕将要跟贰、轸两国会盟时,郧国的军队已经在蒲骚驻扎兵营,准备与随、绞、州、蓼这四个国家联合攻击楚国。因此屈瑕感到非常忧虑。紧接着,副将斗廉进谏说:“郧人驻军城郊,且其余四国之军可朝发夕至,定必轻敌没有诫心,假如我以精锐夜袭郧师,郧国定必守城以等待援军,奢望救援者必丧失斗志,若打败为首的郧师便可轻取其余四邑。”而屈瑕想请求楚王增援,但斗廉很反对地说:“战斗胜利在于众志同心,而不在人多势众。在牧野之战发生时,商朝率领数十万兵卒没有打倒仅有数万兵卒的周朝。这是元帅知道的事。”于是他知道斗廉的意思而决定想占卜战果,但斗廉又反对占卜来解决疑惑,没有疑惑何用占卜。最后,屈瑕采用斗廉所提供的计谋,而击败郧国的军队于蒲骚,取得城下之盟而还。

蒲骚故城遗址(位于今应城市境内)    摄影:水易居

      蒲骚之战后的117年,到公元前584年,《左传·成公七年》载:“秋,楚子重伐郑,师于汜。诸侯救郑。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钟仪,献诸晋。” 特别要说明的是,《左传》中的郧国的“郧子”变成了楚国的“郧公”,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说明郧子国已经不存在了。

      此时的郧国其实已经成为楚县。原来,楚国自楚武王起,在消灭弱小的诸侯国后,几乎都是灭国设县,通过建立直属于君主的县制,来增强楚国王室的实力,这成为楚国称霸天下的重要基础。

     这条史料告诉我们,在公元前584年,钟仪就是郧邑的地方长官。但是,在郧公钟仪之前,郧邑还有没有其它地方长官呢?由于史籍缺载,不能妄说。

      1989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楚史专家何浩先生的《楚灭国研究》隆重面世,该书精细地考证了楚国在扩张过程中灭掉的众多诸侯小国,其间考证楚灭郧的时间大约在楚文王时期(在位时间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75年)。这个结论应该是可靠的,楚文王乃一代雄主,其在位的十三年中,纵横捭阖,睥睨天下,长江、汉水间的小国皆受其攻击而畏楚。在他的努力下,楚国疆域北抵伏牛山及汝水之南,东至淮河上游,成为雄踞南方的大国。

      郧子国最终灭亡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随即郧都亦被大楚王国设置为郧邑,成为县治。然而,滔滔的涢水一直没有停息,依然诉说着郧子国血与火的沧桑。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战国中期,郧邑由于占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又有着郧子国故都经济文化的积淀,是当时楚国东线用兵最理想的军事基地和指挥中心,因此这里成为楚王的军事别都,这是后话。

      结论:郧人最早活动在陕西云阳一带,后东迁河南新郑,再南迁湖北郧县,又南迁江汉平原云梦泽。定居后,其国都郧城就在今云梦楚王城。立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28—前782之间,亡国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75年之间,前后绵国祚100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