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 | 《初中文言文全解旁通》(附:前言、内页)

 钟楼语文 2023-08-14 发布于江苏

2021年我们出版了《古文溯游:高中必修文言文逐字突破》,因其内容扎实、版式明晰,广受好评。现在,我们编写的《初中文言文全解旁通》已进入印刷阶段,预计于8月底上市。该书继承《古文溯游》的体例,又根据初中文言文学习需要调整和增加了一些栏目。感兴趣的朋友可加微信群咨询。对于有批量购买意向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出版社将免费寄送样书。

本书注解现行初中教材的全部文言课文,以及其他课文中引用的文言语段。

每篇文言课文通过八个栏目解释其涉及的不同层面的知识:“课文解题”“文中夹注”“名物图注”“白话精译”全解文言课文的字、词、句、篇,“趣闻妙评”“文言知识”“文化常识”“拓展阅读”旁通古代的文学、文化。

书末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解例说》和《教材与本书内容对照表》。前者配合“文中夹注”落实每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后者指明本书引述的文言文段和讲解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教材习题的关系。

本书选文完备,体例严谨,兼顾知识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同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开放性。初学课文时使用本书,可一步到位地把词义文意学通记准;初三复习时使用本书,可查漏补缺,系统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本书简介

《初中文言文全解旁通》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年7月

页数: 334
定价: 68.00元

本书注解现行初中教材的全部文言课文,以及其他课文中引用的文言语段。

每篇文言课文通过八个栏目解释其涉及的不同层面的知识:“课文解题”“文中夹注”“名物图注”“白话精译”全解文言课文的字、词、句、篇,“趣闻妙评”“文言知识”“文化常识”“拓展阅读”旁通古代的文学、文化。 

书末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解例说》和《教材与本书内容对照表》。前者配合“文中夹注”落实每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后者指明本书引述的文言文段和讲解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教材习题的关系。

本书选文完备,体例严谨,兼顾知识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同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开放性。初学课文时使用本书,可一步到位地把词义文意学通记准;初三复习时使用本书,可查漏补缺,系统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本书前言及内页

本书注解现行初中教材的全部文言课文,以及其他课文中引用的文言语段。我们的编写基于以下认识: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理解的基本前提,文言课文的学习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书对每篇文言课文用八个栏目解释其涉及的不同层面的知识,是为“全解”;多数栏目会引入相关的文言语段,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完善其知识体系,是为“旁通”。

下面介绍八个栏目的内容及作用。

1

课文解题

首先结合课文内容解释标题中的关键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和“谏”)和文体用词(如《送东阳马生序》的“序”)

其次重点介绍关系本文创作的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以便把握其创作动机(如《小石潭记》写于柳宗元贬居柳州时)。写作背景不详者,则介绍课文所处原著章节的内容,以提供探究主题的有效角度(如《鱼我所欲也》出自论说人性本善的《孟子·告子上》)。节选史传文者,则补充引发文中事件的史实(如《周亚夫军细柳》前的汉匈战端)

最后概说课文的思想价值及艺术成就,明确我们学习的目标。

2

文中夹注

通过随文小字夹注的方式,对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进行全面而精准的注释,自然建立词义与上下文的联系,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

加注的实词主要是与现代汉语词异义者,总量由教材原本的不足千条增补至两千条。对教材一般仅作意译或不加注释的虚词,我们进行了地毯式的词性、用法标注,配合书末所附《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解例说》,落实每处的含义。以上表格也可以用于总结、比较和记忆文言虚词的核心用法。

个别释义尚存争议,我们的夹注一般依从教材注释,而把异说在其他栏目结合古人评论或相关知识提出,并加以分析。

3

名物图注

一些词语涉及古代名物、制度、地理及人物,用夹注和译文难以说清,我们专门为之撰写了词条,排在边栏以便参看。有些词条还专门选配文物图像或古代画作来辅助理解(如《活板》配有泥活字实物照片,《狼》配有清代《耕织图》以解释“苫蔽”)。其中的历史地图均由洪宇卿先生手绘,重在呈现文中地名的位置关系,相较仅以今名相释的方式,更为直观(如《愚公移山》所述地理不全符合历史,我们的地图是尽量呈现文中地理要素的相对位置)

4

白话精译

通览以上实、虚词夹注和名物图注,读者基本可以在阅读课文时,直接口译出白话句子,但对于一些难句,要从意会到言传仍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仍附上全文翻译,帮助大家掌握古今汉语的转换技巧。译文力求字字落实,避免因意译而模糊原文的在句式和修辞上的特点。

5

趣闻妙评

选录的短文是对本课内容的补充和评论。每课一到二则,营造古今共读的氛围,同时传达这样一个观念:经典文章不是孤立的,其产生和理解都存在与时代和他者的共振。

“趣闻”包括作者轶事(如范仲淹啖粥苦读与《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的情怀)、时代背景(如石穴奇遇传说与《桃花源记》反映的民众屯聚避乱行为)、所用典故(如陶潜畜素琴之典与《陋室铭》自得其乐的意趣)和可以参证本文的事件(如卫懿公好鹤故事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妙评”包括课文节选时删去的议论(如《杞人忧天》之后原有一段列子的话,表达对天地崩坏毫不挂心的态度),以及昔人对词句篇章的独到见解(如朱璘梳理的《诫子书》脉络)、对文中事件的议论(如胡怀琛所论《周亚夫军细柳》“不闻天子之诏”的原因)和对艺术技巧的赏析(如陈善评《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之句的高下)

以上均为文言语段,我们在右侧配置白话译文以扫除理解障碍。语段中的重点字词下加点,并在译文相应位置也加点,标明两者的对译关系。涉及古代文化、制度的词语另加注释说明。

之后是数百字的“点拨”,提炼语段内容之外,更多谈语段与课文的关系,阐发课文旨意。

6

文言知识

每课一篇,分析本课出现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方面的重难点,并介绍相关文言知识(如《湖心亭看雪》与联绵词、《爱莲说》与定语后置、《三峡》与并提修辞)。每篇就一点展开,解说立足初中生的知识积累,例句基本出自初中文言课文,偶有课外例句,皆附白话译文。

掌握了基础知识,对文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诡辩基础是虚词“安”有疑问和反问两种用法),对艺术效果的认识也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如《醉翁亭记》借反复出现的“也”传情达意)。一些语句理解上的争议,借助相关知识的提供而得到说明或辨析(如通过分析介宾结构解释《穿井得一人》的“闻之于宋君”)

7

文化常识

每课一篇,介绍本课涉及的古代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从衣食住行、宗族礼俗、思想观念,到教育、职官等制度,再到学术、文艺的发展。这些介绍展示了理解本文所需的文化背景(如借《曹刿论战》谈忠信之德),也为阅读其他文言文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如借《出师表》谈尊称与谦称),并有助于了解基本的文学史(如借《答谢中书书》谈山水文学发展)和传统文化(如借《孙权劝学》谈古籍四部分类)

8

拓展阅读

收录一至两篇与课文同主题或同类型的文言短文,附有译文。取材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课后练习推荐的阅读篇目(如教材介绍的几个《世说新语》名篇);白话课文引用的典籍片段(如多篇课文引用的《论语》不同章节);以往初中教材和练习中反复出现的经典篇目(如《黄生借书说》《河中石兽》);值得与课文对读的文言短文(如《唐雎不辱使命》搭配《史记》中毛遂逼迫楚王接受合纵的故事)。这样的安排,既扩大了阅读面,又保证阅读材料的难度适中;既推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又使现代文涉及的古代观念更具体可感。

本书各个栏目运用的文言素材,凡是来自课本的,都标明所在分册和页数。此外,“趣闻妙评”引用的古人评语或我们撰写的“点拨”,往往能回答教材该课习题中关于文章主旨和手法的提问。“文化常识”和“拓展阅读”也在回应教材习题中的积累拓展要求。我们在这些篇章后都标明对应的习题号,并于书末附《教材与本书内容对照表》,以便查阅。课后练习要求解释的字词和语法,已全在“文中夹注”和“文言知识”中,不再特别注明。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指明本书与教材的对应,是方便大家参照阅读,而不是提供所谓标准答案。本书将普适性的字词注释和个性化的文意解读用不同栏目区分开来,就是希望突出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进而合成一套学习系统,它兼顾知识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同时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开放性。初学课文时使用本书,可一步到位地把词义文意学通记准;初三复习时使用本书,可查漏补缺,系统总结,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图书推荐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