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为经济学小红书》(1)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巨蟹座思考者 2023-08-14 发布于北京

1.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一个每个赶集日就将自家生产的鸡蛋拿到镇上销售的老奶奶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也知道自己的价格要随行就市。如果有一天只有她有鸡蛋销售,她可以定一个比平日高得多的价格,且还能卖完,但她基本不会这么做,或许会定了一个微略高一些的价格。如果连续几个赶集日都仅有她一个卖蛋的人,她很可能会慢慢涨价。在经济活动中,绝大多数人都与这位卖蛋老奶奶一样,不仅不知道商品“真正的价格”在哪里,而且即使知道,很可能也不会一次大幅度调整“到位”。
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事着经济活动,可每个人都不是为经济活动而生的。虽然在农业社会出现后,绝大多数人都仍徘徊在生死边缘,寻找生活物资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但我们仍不能说他们的头脑里仅有生活物资,毕竟还有许多人衣食无虞或金玉满堂。人并不把经济生活当做全部,所以人都必然有其他追求,而那些与非经济相关的天性也会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通过了解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和条件,来分析人的经济行为及其在宏观上的结果,已被经济学界所接受。近几十年来,专门从这个角度研究经济的学者不断增加,已然颇具规模,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分类为“行为经济学”。
有人将行为经济学定义为“不依赖于理性、自私等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研究。”更广为使用的是: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原理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经济决策的学科。行为经济学似乎并不否定理性和自私在决策和行为中的作用,所以前一定义既模糊又偏颇;而研究行为的方法并不是行为经济学的全部,我们还希望行为经济学能够产生具有一定预见能力的经济规律。
无论如何定义,行为经济学应该涉及:(1)现实中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表现:(2)这些决策和行为与传统经济学预测的差异,导致差异的可能原因;(3)这些决策和行为在整体上是促进还是延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4)行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和联系。据我所知,行为经济学如今还主要在前两个方面探索,且基本无暇顾及第四个方面。
即使没有学过传统经济学的人,对于有些经济行为,也会感觉颇为奇怪。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购买者很可能知道标不标“原价”,“打折价”都是卖家想要的卖价,但是标了“打折”的确可以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为“原价”帮你输入了一个“价格的起点”,你的头脑会自动以此比较,就产生“赚到”的判断,从而产生愉悦感。显然,这个神经活动过程是非常“不理性的”,然而,它却是大脑的常态。
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制作方会派几个人到观众中去,他们根据舞台情况带头鼓掌,其他普通观众也会跟着鼓起来,如此节目氛围会好许多,演员即使知道有“熟人”带领,也会情绪激发而表演得更好。我曾见路边赌博游戏,数个人围在一起,不断有人参与游戏并赢到了钱;经验丰富的人知道,那些人都是“托”;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会去玩,结果自然是输钱。那些献血车若能够预约几个人先到排队,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来自愿献血。人会不由自主跟随别人的行为,也就是从众的心理,这是从“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的。在现代社会,从众既可能为群体提供福利助益,提高经济效率,也可能是人们不理智行为的原因。
以传统经济学为“基准”,人们的这些不符“经济人”的行为即被经济学家称为“偏差”,经济领域不符传统经济学预期的即为“异常”。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有大致相同的“异常经济行为”,那是否表明传统经济学的考虑的和预测才是异常的呢?
传统经济学像理想主义者,“希望”人们“理性”地实现最优,但当行为经济学探寻到行为后的动力源时,却发现同一个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使人接近“理性”,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使人与“理性”背道而驰。
为了在自己的抽象世界里“自圆其说”,传统经济学险些忘记了人是复杂的,由其组成的社会也是复杂的。人不以经济为生活唯一,人类群体也不是。行为经济学的最大使命可能是为让经济研究重新回到人类社会的运动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