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总结:如何写一张卡片笔记

 勇敢的芯2 2023-08-14 发布于湖南

这两年随着自己对阅读工作流程的掌握,阅读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实现一年阅读不少于100本书。但是,我发现对于书中很多的知识点看完之后基本都忘了。

每每看到那些阅读高手,动不动就可以写出几百上千字的读书总结,平常沟通中对于书本里面的内容也是信手拈来,就会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读过那些书。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主动学习“如何做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高效的读透一本书”。

Image

我笃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对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来说,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并不新鲜,答案一定藏在某本书里面,甚至身边很多的人就有成功的解决方案。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学习和求教,弄懂别人成功的原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和改进。

最后找到了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这本书。

Image

书中介绍了一个叫尼克拉斯·卢曼的人,通过将阅读过程中的笔记,记录在一张张独立的小卡片上,并用一套编号管理系统对卡片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卡片之间的知识链接。

利用这套方法,卢曼一生中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30年时间里出版了58本书和其他大量出版物,成为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

Image

通过对这本书的反复研究实践,我感觉自己在写作方面实现了一次认知跃迁。跃迁是古典老师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附赠高手秘籍和时间管理秘籍)》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的概念。

对于个人而言,跃迁是一种跨越式的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所有跃迁都是受到激发后的突变引起。跃迁分为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

Image

认知跃迁,是指一个人在持续学习成长(特别是阅读)过程中,突然有一天某个概念击中了你,让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某些困扰你的问题,突然能被清晰的理解和解答过程,表现为顿悟的感觉。

实现认知跃迁的关键,是持续的学习成长,让大脑里不断积累各种知识锚点,以便提高被击中的概率。

制作卡片笔记的过程,就是在为实现认知跃迁做准备。因为每张卡片都需要自己充分理解后制作而成,一般每张卡片只包含一个概念、观点或者方法,所以每一张卡片基本就是一个知识锚点,随着卡片数量的不断积累,被击中的概率也自然得到提高,也就意味着更有可能实现认知跃迁。

Image

Image

Image

对于写作这件事的认知,我个人感觉是已经实现认知的跃迁。我之前一直以为写作都是对着空白页写这一个具体的动作,而且每次写作的过程总让我感觉痛苦,为了减少这种痛苦,我持续让自己学习更高效的写作技校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积累,也不知道是具体在哪天,突然就被《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中的“写作的工作流程”这个概念击中,才猛的发现原来写作是有工作流程的,而写作输出这个动作,只是整个写作工作流程中一小环而已。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是在写作素材的长期积累中。当我们积累的卡片笔记足够多时,就能实现自下而上的轻松创作,并且这个过程并不痛苦。

就这样,让我对写作的认知实现了一次跃迁。

Image

是我按照新领悟的写作方法持续的积累、练习、与人沟通和分享,对于卡片笔记的制作和运用也变得越来越熟悉,突然有一天在写作《行动的本质就是在做目标拆解》这篇文章时,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表现为在做观点阐述时,不论是对概念的解析,还是案例的展示上都更有穿透力。

现在这个时候,我在等待的就是写作能力的一次跃迁。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也是想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跃迁以及未来能级的跃迁。

Image

我对卡片笔记的理解历程

看完上面的介绍,想必小伙伴们对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第一感觉,和我第一次接触到的感觉是一样:“这个卡片笔记写作法真是厉害,我要马上行动起来,很快我就能成为写作高手了。

但是,当我真正想去制作一张卡片笔记时,才发现自己对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都区分不清楚,特别是对于一张文献笔记和永久卡片里具体包含的模块都是模棱两可。

面意识到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更多的是一本讲方法论的书,解决的是“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方法”中我们意识层面的问题,即阅读和写作都是有各自的工作流程的。而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实际应用,还需要继续琢磨。

Image

于是我又去网上大量搜寻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具体落地案例。看到有人在用OneNote进行卡片笔记的应用,我也照着那人的方法,使用OneNote开始实践,整个过程弄下来我都感觉很变扭,主要是不好实现双链功能,于是果断选择了放弃。

过持续的摸索和迭代,我最终确定使用flomo浮墨笔记来进行闪念笔记的记录,用Obsidian进行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记录。

Image

flomo又名浮墨笔记,是一款由国人设计和开发的非常专业和强大的笔记软件,可以让用户像聊天一样,无压力记录各种想法,还支持微信输入,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想记就记。而且,在编辑的时候,用户也不需要起标题、做排版、搞分类这么繁琐,只需要输入「#+标签」,就可以将自己瞬间的想法保存起来。

Image

Obsidian又名黑曜石笔记,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卡片式双向链接笔记软件,不仅支持markdown的编辑,而且里面记录的内容都可以实现建立双向的连接。非常适合用于记录日常的灵感和搭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特别是对那些想通过卡片笔记来进行写作的用户来,真是是再适合不过了。

将记录的内容进行双向链接,让知识与知识间的产生相互作用,日积月累之后,便可形成庞大而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库,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Image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个人是习惯用flomo进行闪念笔记的记录,用Obsidian进行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记录。

这样分开记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将灵感的记录场景和知识的理解内化场景进行区分,因为他们是写作工作流程的不同环节,需要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混在一起效果并不好。

Image

Image

Image

另外,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在我现有卡片笔记系统里,我是没有很严格的区分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的。主要是因为我现在阅读的书籍,绝大部分都不是研文献,更多的是一些个人观点和方法论的内容。

所以,我将需要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对引文进行转述表达的内容都记录为文献笔记,并将原文附在笔记的参考资料模块。

而对文献笔记和闪念笔记进行深度思考和解析后,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的笔记,我都记录为永久笔记

Image

具体如何写一张卡片笔记

为了更好的掌握卡片笔记写作法,我还报名了古典老师的写作相关课程。

古典老师在课中对如何写卡片的解析对我影响很大,古典老师将他总结的开发的卡片叫做SS卡,具体结构是:

卡片笔记=书中原文 +核心概念转述+个人体验 +行动指引

操作的流程是:

1.看到书中有吸引你的内容,摘录下来,原文有了。

2.尝试将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这一步就是【核心概念转述】(根据古典老师给的转述思路“不是…而是…”更佳)

3.引出一段你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概念相关联,这就提取出了基于这个概念下你的独特素材

4.最后加上【行动指引】,这样从概念到体验勾连再引发实践,每张小卡片都有一个完整的叙述逻辑。

Image

下面这几张图是我在学习古典老师关于“如何写卡片”部分,整理的一张卡片笔记。卡片笔记的内容,详细的说明我在学习前后对制作卡片时的不同认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总的来说,学习古典老师的课程后,让我对每张卡片笔记包含的模块有明晰的理解。于是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将自己卡片笔记结构要求调整为:

卡片笔记=标题+标签+核心概念转述+个人体验 +行动指引+参考资料+相关卡片

标题:用Obsidian做卡片笔记,是需要每张卡片写一个标题的,通常这个卡片内容提炼总结。但是,在每个标题的最开始部分,我加上了概念卡、观点卡、案例卡、方法卡和金句卡等的分类字眼,用以对卡片的内容进行区分,这让我养成了刻意判断内容性质的能力。

标签:每一个标签,基本就是我自己当下知识体系的一个主要方向,后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标签,来区分积累的卡片属于什么知识体系,随着积累数量的增加,某些标签就会凸显出来,而这些主题通常就是我们可以输出的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转述:即用自己的理解后的文字重新概括总结一下原本内容,特别强调不是简单的复制黏贴(这里涉及到认知科学里关于记忆的必要难度理论)。

个人体验:要是记录的是自己被概述内容所勾连起来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可以包括情感、感悟和思考等,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素材。在后运用卡片笔记创作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这也大大提高了创作的效率。

行动指引:从概念到体验勾连再引发实践,才是做卡片笔记的核心。我们所有学习本质上是为了促进行动的改变,而行动指引部分就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一环,最终实现从概念到体验勾连再引发实践的完整闭环。

参考资料:主要记录本张卡片内容的原文出处、作者和原文本身,记录的目的是便于溯源。

相关卡片:主要记录的是和这个卡片中某个知识点、观点和案例相关的卡片,并且需要添加跳转链接,便于后续的知识理解和运用。

此,一张完整的卡片笔记创作就完成了。

Image

我们积累的卡片越来越多时,写作过程也将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让卡片和卡片之间产生链接和化学反应,就能不断的自下而上产生各种写作主题,并且这些主题的内容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卡片笔记系统内。

小伙伴们,现在您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完成的,里面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来源卡片笔记里面的内容,想必您也有发现。

但是,我想特别提醒,那些想要学习卡片笔记学习法的小伙伴们,请记住:一定要有迭代思维,对于卡片笔记的制作,可以先实践,然后不断迭代,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卡片笔记系统。

学习还在继续,关于卡片笔记的问题,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