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教师必修的100个教育教学术语解释:让你轻松掌握教育行业的专业用语(1):理解

 leeechen64 2023-08-15 发布于海南

笔者在基础教育领域从教40余年,深入各个学科课堂听课的次数已达数千次。大多数课堂的教学流程都是“学生感知教材/听教师讲课——记忆(复习巩固)——做作业”。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或大多数的初中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因为小学和初中更多的就是一种记忆性的学习。

然而,到了高中阶段,很多教师仍然沿用小学和初中时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生的成绩可能会产生非常糟糕的影响,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字母)运算,而更多的是抽象的逻辑运算。高中数学的学习往往需要借助现实情境进行直观的观察,然后转化为抽象的图形,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理解和记忆,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简而言之,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现实观察——图形转化——理解记忆——情境迁移。

"理解"在中小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更注重知识的记忆和重复,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理解被视为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它涉及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迁移和应用。理解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的表面信息,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来解决新问题。

01

理解的内涵

一、理解的内涵

《辞海》中定义为"理解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定义为:"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这里的"理解"是站在新学习观基础上的"理解观",有其独特的内涵。下面我们将在阐述已有理解观的基础上,提出本文所依据的综合的理解观。

(一)认知建构视角下的理解观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反思,人们开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对理解的研究也开始显性化和深入化。其中,认知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学习和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认知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理解内涵。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苛勒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一种完形,即对事物样式和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而理解就是通过一种顿悟达到心理上的完形。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逐渐构建新的认知图式,即对事物的认识程序。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将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是他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将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为认知主义分支的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同样把理解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理解就是我们所有的人自己所建构的东西"和"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理解是个人大脑内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建构和联系。人类建构他们环境的心理模式,并且新的经验是在和现存的心理模式和图式的联系中被理解的。人类并不是直接地理解世界的,而仅仅是在内部对它进行表征。

综上所述,理解的认知建构视角强调个体大脑内的知识与信息的获得、建构和联系,并以此隐喻对理解的本质认识。

(二)情境文化视角下的理解观

情境文化视角下的理解观认为,知识和信息是产生于具体的情境(物理和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理解应该从这些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情境文化观阐释理解的几个要点:

一是知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知识不是独立于实践存在的,而是与实践相互关联、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是参与实践促进学习和理解。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是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的。知识不是客观确定的,也不是主观创造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构建起来的。

四是意义的理解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对意义的理解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而是在这些环境中进行协商的。

五是理解源于个体文化背景和所融入的文化语境。个体的文化背景和整体的文化语境对理解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这些语境也会随着学习者理解的变迁而产生改变。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脱离情境获得的知识通常是呆滞的,不具备实践作用。因此,去情境化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真正学习和理解,阻碍了学习者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运用情境化学习理论来反思当前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关注学习者理解知识的条件和水平。

(三)学习科学视角下的理解观

从学习科学视角分析理解的内涵,主要是探讨学习与理解之间的深层联系。根据全美科学学会的研究和实践,理解性学习的关键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与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和原则相联系,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原则进行结构化组织,这样有利于产生和理解性学习。

二是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是理解性学习的起点,对新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是元认知学习(自我监控)对于理解、精通及熟练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四是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对于理解性学习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特点。

五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会对理解性学习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

六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参与的实践与活动会型塑他们所学到的内容,实践是理解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是社会性支持的交往活动能增强一个人理解性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加深理解。

此外,柏金斯教授认为理解意味着主动地做、活动、实践,意味着在各种动态情境中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理解一个主题就意味着能够利用这个主题进行弹性实作,即能够解释、证实、推断、联系以及以一种超越知识和常规技能的方式进行应用。这种理解意味着所掌握的知识是具有情境化指向的、能够进行反思性参与的、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行动的知识。

(四)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学习观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理解过程的神经机制和生物学基础,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理解是一个过程,它涵盖了从感知外部信息到理解和记住这些信息,再到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或做出决策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回路。

首先,理解需要感知。感知是通过我们的感官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例如看到、听到、触摸等。这些信息会被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然后由特定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时,这个信息会被传递到我们的大脑,然后由视觉区域进行处理,使我们能够识别和理解这个苹果。

其次,理解需要记忆和联想。记忆是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检索,而联想则是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的记忆系统和联想网络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新的信息。

第三,理解需要神经元活动和信息编码。神经元是我们大脑中的细胞,它们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和传递。当我们理解新的信息时,大量的神经元会被激活,这些信号在大脑中形成复杂的网络,编码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第四,理解需要神经可塑性和学习。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能够适应和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例如,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我们的大脑会适应和改变自身的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新的信息。

最后,理解需要大脑皮层和神经回路的参与。大脑皮层是大脑的外层,它包括了感觉、运动、情感和认知区域。这些区域通过复杂的神经回路进行交互和协调,共同实现理解的过程。

二、知识理解的特点

理解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目标和追求的结果,在对理解内涵有了较深把握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和进行学习,有必要对知识理解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理解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

理解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转移,而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当前信息,并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进行某种调整和改造。因此,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理解学习提供了认识和学习的平台。

在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时,设计者必须对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教学内容和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背景,关心学习者真正希望知道和理解的内容。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了解学习者的背景、经验和需求,以便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他们的理解和掌握。

(二)理解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不是学习者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固有知识的机械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对新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综合、概括和推论等思维活动,去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有效的学习过程总是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解性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比较、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逐渐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旧知识认识的深化,并通过对二者的不断整合,建立起新旧经验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真正有效的知识结构。

所以,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没有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学习者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要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学习活动中必须重视学习情景的创设,引导学习者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而不能让学习者停留在对知识的简单加工、机械识记的浅层次认知水平上。

(三)理解的实质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及其本质

理解的实质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及其本质,这意味着学习者需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观念以及现实社会的物体和事件产生联系,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还可以促进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理解性学习还要求学习者具备调整和修改原有知识观念的能力,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化、整合化的知识体系。这样,学习者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掌握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

(四)理解的结果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发展

理解的结果是个体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发展,这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并具有动态发展性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不仅包括静态的知识网络,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通过理解,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将其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但这并不是理解的最终目的。理解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参与实际的问题解决活动,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水平,还可以促进学习者将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有机融合,最终形成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程序化的活动经验结构。

总之,理解不仅是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学习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自身认知结构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知识理解的维度

知识理解有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体现了理解的不同层次。Pirie 和 Kieren 在研究数学学习的理解时,曾将理解划分为八个维度,即原始认识、产生表象、形成表象、性质认知、形式化、观察评述、构造化、发明创造,当然这种划分是从理科知识及学习的特点来进行划分的,对许多文科知识不大适用。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的《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书中,将理解力分为以下六个维度:

1.解释( explanation )是指学习者能够对某一问题进行完善、合理的论证和说明,即能够对事件、行为和观点做出有见识的、合理的说明。理解性的解释要求学习者在陈述事实的同时能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应如何"。

2.释义( interpretation )是指通过有意义的阐释、叙述来揭示事物的意义,特别强调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解释。释义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解释。

3.应用( application )是指一种能把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新颖和变式的情境中的过程。加德纳认为,理解地应用是指熟练地掌握概念、原理和技能,并把它们有效地应用于新的环境中或解决新问题。

4.洞察( perspective )是指一种深刻的具有批判性的观点或见解,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具备一种质疑的精神。它需要学习者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智地反省思考,决定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即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5.移情( empathy )是指一种能深入体会他人的情感和观点的能力。要求学习者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认识世界,能够深切体会别人的情感,同时又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与自己不相容的观点。

6.自知( self - knowledge )是指一种认识到自己无知的智慧,能够理智地认识到自己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它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反思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更好地控制自我,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来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环境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外界环境和条件,例如地点、时间、人物和事物等。这是我们通常在解决问题和分析情况时最先考虑的因素。

行为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具体行动和表现,例如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说了什么、没说什么等。这是我们在评估和理解一个人或事物时需要考虑的第二个层次。

能力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能力和技能,例如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这是我们在评估和理解一个人或事物时需要考虑的第三个层次。
信念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例如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等。这是我们在评估和理解一个人或事物时需要考虑的第四个层次。
身份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个人或事物的身份和角色,例如是谁、是什么等。这是我们在评估和理解一个人或事物时需要考虑的第五个层次。
系统层。这个层次关注的是个人或事物所处的系统层级,例如更大的系统、更小的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在评估和理解一个人或事物时需要考虑的最高层次,也是最具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层次。


02
学生的哪些具体行为说明学生真正“理解”
学生的理解行为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或原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类似的问题解决、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等行为来展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解释某个概念或原理时,这表明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或原理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和理解。
2.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类似的问题解决中,这说明他们不仅掌握了这些概念或原理,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在现实问题中的实际应用。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当学生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时,这可能表明他们已经理解了相关概念或原理,并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度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探索和理解更深层次的概念和原理。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当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能够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时,这表明他们已经理解了问题的复杂性。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这种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他们能够考虑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制定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5.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解决实际问题时,这表明他们已经理解了相关概念或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种行为不仅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或原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从而加深对它们的掌握和理解。

03

把握“理解”的深刻内涵对中小学教学有何指导意义

对“理解”的深刻把握对于中小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导教学策略。理解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把握,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过程。这种理解导向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问题解决、讨论、探究等方式去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机械记忆。
二是评估学习效果。理解不仅仅是学生能否复述或再现所学知识,更是衡量他们能否将所学应用到新情境中。这种理解导向的学习评估,更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的多维度,尤其是关联性和系统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种维度都涉及到对信息的识别、分析和评估,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理解导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增强情感教育。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部分。理解导向的情感维度教学,鼓励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感,以及他人的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发展同理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衔接不同学科。理解的多维度不仅适用于单一学科的教学,也适用于跨学科的教学。通过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对“理解”的深刻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全面发展。

04

理解为先教学模式

所谓理解为先教学模式,采用的逆向设计。

①确定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例如:要知道什么,要理解什么,要掌握什么。)
②明确恰当的评估依据,简单理解通过什么样的一个标准,确认大家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③规划相关的学习计划,如果安排教学顺序,让学生听得懂,并产生兴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