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话勾吴 -从苏州博物馆西馆“吴王余眜剑”说起

 百米小筑 2023-08-15 发布于江苏

    距离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已近两年,新冠疫情反复这些年让游览博物馆似乎成了一项高危活动,直至今日才得以气定神闲地漫游也是一件幸事。苏博西馆通史常设陈列的名字也很有韵味,《纯粹江南》。现在游览博物馆已成时尚,正恰周末,展馆里更是人潮涌动。很有意思的就是很多鸡娃的家长带着自己家宝贝在灌输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可是娃娃们似乎也不太领情,只是觉得实在没从这些瓶瓶罐罐中发现多少乐趣,正如以前带我的大宝贝女儿逛博物馆更多是我自得其乐。

    苏州博物馆是在2008年首批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文物展品还算丰富。苏州博物馆本馆邻靠拙政园,再加之博物馆建筑由著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出山,白墙黑瓦,园林水景,一直被冠以中国最美博物馆,很早就是苏州旅游的必备打卡点。而新落成苏博西馆则背依新区地标狮子山,颇具现代简约设计风格。在未来参观之前一直觉得将有限的珍品馆藏再分割两管,展品丰富度还让我略有担忧,现在看来的确是杞人忧天啦。

    在吴地春秋展区,吴王余眜剑设置了专门展柜,雄踞整个展区C位。这把吴王宝剑从何而来?缘何能够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吴文化起源于何时?诸多问题不禁引发我要对吴国的起源要细细研究一番,我想诸多新苏州人亦会对此感兴趣,特在此分享下。

(1)泰伯建国

    古吴国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方国,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太伯又称作“泰伯”,其乃周太公姬亶(读作:dan)之长子。此时西周尚未灭商,西周是作为商王朝在西部边陲的部落方国。周太公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儿子仲雍,三子季历。史记载“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泰伯和仲雍两个兄弟似乎很有道德高尚的君子之风,主动来到当时还是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主动让贤于自己的弟弟。按照辈分来说,泰伯乃后来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姬昌之大伯父,周武王姬发之堂祖父。不过自古以来史书自然由胜利者编写,更何况是创造中华文明礼仪先河的周朝,从个人角度看上述说法估计多有粉饰历史的色彩,理解为两位难兄难弟为躲避政治斗争,而开创了吴国之先河更为现实。

    国名自号“勾吴”,但从目前吴国宝剑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多写作“攻吴”,也有写作“工吴”、“工敔”等,但极少写作勾吴。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解读为“工即攻吴,皆勾吴之异文”,简单来说这些都是通假字,古今文字演化久远,这也只是个读法标志而已,再加之司马迁老先生在史学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后世也就多以勾吴称呼了。也许正是由兄弟二人共同创业建立吴国的因素,在王位集成上除了父死子继以外,同时也采用了兄终弟及的模式。在泰伯之后,由其弟仲雍继位。

(2)寿梦称王

    吴国传于寿梦时已历经十九世,寿梦也是不甘平凡的一代雄主。寿梦元年(公元前586年)也是在吴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其考证来自于史书《春秋》。在这里不得不提这部经典之作,本属于记录鲁国历史的地方方志之类,但因开创了纪年史的先河,不仅作为儒家经典为历代学子的必修课,而且也成为东周历史的划分方式。我们常常说到的“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其来源就是《春秋》书名。

    言归正传,寿梦元年也就是春秋中记载的鲁成公五年,寿梦亲自跑到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市),拜见周天子,并沿途访问各国。这也是吴国自泰伯外出创业以来,第一次衣锦还乡。我想梦寿一定也是能言善辩之人,对周天子一阵叙旧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原来吴国之主与周天子也是同根同源的姬姓。这真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呀,关键再加之此时的周天子也是日渐势衰,好不容易遇到个认亲戚的,自然也就就坡下驴,认下这位懂事知礼的远房宗亲。周简王也是大喜,给予了寿梦诸多礼遇。自寿梦一代开始,吴主也正式称王。

    寿梦采取了诸多富国强兵的政策,几经征伐,吴国已初具霸业。但此时吴国兄终弟及的宿命又再次上演。寿梦共有四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眜(读作mo),四子季札。季札据传知书达理,仁爱贤明,寿梦最想将王位能够传位于季札,可是按周礼嫡长子继承制,长子诸樊从礼法上自然拥有优先继承权,老国王因此甚为苦恼。武王寿梦的执著任性,长子诸樊的尴尬,何解?此时我们的一代道德楷模季札即将闪亮登场。

(3)季札挂剑 道德楷模

    中国向来以礼治国,历代王朝都将塑造道德楷模作为政府重要事务之一。这样说来季札可以说是官方打造的典型“星一代”。季札作为吴王寿梦的四子本与王位承继无缘,无奈自带光环过于耀眼,让老国王至死都要嘱咐儿子们要遵循兄终弟及,最终传位于季札。季札三让王位,第一让是其父亲寿梦临终时欲直接传位时,其坚辞不就,只能由长子诸樊代理国事;第二让是在国丧结束之时,诸樊再次要让位于季札,再次坚拒不受,让其兄长也是颇为感动,于是在临终时强调“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第三让则是在国宝主人余眜去世时,季札干脆自己逃跑,王位自然由余眜之子继承。纵观中国历史后世三让皇位只有唐睿宗李旦了,不过李旦让位多次乃无奈之举,相比之下季札更显谦逊礼让。

    季札还是古代有名的外交家,一次要出访晋国路过徐国地盘。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季札就没有把宝剑赠送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归来时,徐国国君已去世,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这便是季札挂剑的故事。

    在国人尚武的春秋时期,季札就是勾吴古国中淡泊名利,重视礼乐,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季札挂剑”,“季子让国”的典故,更是起到教化民风,为后世吴地弃武崇文奠定了基础。

(4)余眜宝剑 国宝现世

    吴王余眜应属中庸型帝王,在位期间并无显赫功绩。直至2014年苏州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把春秋时期青铜剑,令人称奇的是剑身铭刻有2行共计75字的铭文,这是在青铜兵器类文物中迄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自此吴王余眜剑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国宝之一,在目前官方并未披露此文物是捐赠还是苏博购买,也没有说明文物本身的传世脉络,不得不说有些神秘色彩。在75字铭文中提到梦寿,余祭、余眜3位吴王,还涉及到征伐麻国,抵御荆国和楚国3次战役,上古青铜器向来以铭文的多寡来进行价值衡量,其意义在于出土实物铭文可以与史料记载进行交叉验证,因此本剑75字铭文无疑是其能晋升为镇馆之宝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王余眜剑剑长57.5厘米,中部起脊,有束腰,双刃弧曲,最宽处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在今人的目光中,春秋时期的宝剑更像大号匕首,主要是受制青铜材质,剑身较脆,如果过长实战中将极易断裂。青铜器铸造主要是控制合适的铜、锡比例。锡含量低韧性好,硬度低;锡含量高则硬度显著提升,但韧性变低。直到战国后期,秦国更好地控制铜锡比,更有创意的是他们在剑表面处提高锡的比例,使武器有更高硬度;在剑身中间降低锡的比例,使剑更有韧性。也正是这一创造性发明,使秦剑长度可以达到80厘米以上,在当时近身格斗中宝剑主要用于刺杀,武器长度增加无疑极大提高了战斗力,也是秦人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春秋时期,吴越之地的青铜宝剑无疑是精品中极品,一方面是吴国,越国的青铜冶炼业较为发达,更重要是两国都有著名的铸剑师。“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其中说的就是吴国有著名的干将和莫邪;越国有欧冶子。至今在苏州古城区有两条骨干街道命名为干将路和莫邪路,正是为了纪念苏州历史这位伉俪夫妇。苏州博物馆的吴王余眜剑,吴王夫差剑及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都盘踞各博物馆C位,时隔2500余年,依然能欣赏到他们的风采也是十分有幸。

    在苏博西馆还展出一把春秋时期菱形暗格纹剑,跟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有几分神似,姑且称呼为小勾践剑。在古时采用何种工艺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菱形格纹目前尚未完全解答。目前有多种原因推测,其中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齐思博士(W.TChase)分析了美国所藏一件标本后认为其是采用植物酸或酸性天然盐在铜剑蚀刻成,然后用某种浸取或渗透工艺最终成品。另外上海博物馆对一柄菱形暗格纹剑分析后认为,得出三条结论:一、纹饰部分和剑体部分铜锡含量不一样 ;二、氧化腐蚀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锡 ;三、纹饰区和剑体的都呈树枝晶结晶,表明纹饰区也有一个从固态到液态的凝固过程。据称上海博物馆已经尝试做出类似效果样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面这把战国时期宝剑环首采用错金工艺,做工业很是精美。

(5)一代雄主 肇建苏州城

    吴王阖闾原名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在其叔父吴王余眜去世之后,传位于其子公子僚。不过胸怀大志的阖闾认为王位本应传于自己,并不甘为人臣,在吴王僚九年(前518年)发动政变,在一次宴席上密令心腹专诸(春秋时期著名刺客)用藏在鱼腹中的利剑当场刺杀吴王僚,这把利剑就是名载史册的鱼肠剑,这也就是“专诸刺王僚”的历史典故。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吴越皆是狠角色,而吴王阖闾更是狠人中的强人。与阖闾类似的后世帝王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明成祖朱棣等,似乎敢于发动政变的都是能做大事之人。

    阖闾在位期间颇有作为,曾就如何富国强兵问计于伍子胥。在《吴越春秋》书中记载伍子胥建议:“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逺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 也就是说要想要成就一番霸业,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城池,做好守备工作,充盈粮仓,打造武器。君臣二人一拍即合。随即命令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在城池规划时要充分考察地址和水文条件,观测星象和运用堪舆之术选择城址,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开始。古籍《吴地记》中提到,勾吴阖闾城郭四周共设有8座城门。西由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东有娄门、匠门;北有平门、齐门。在北宋时填塞蛇门和匠门,剩余6门。在南宋时为了便于守卫只开五门,这也正是在宋代碑刻《平江图》中只有五座城门。苏州城池几经战火,几经修复。直至建国后1953年和1958年在各地拆除城墙的运动中,以改善交通和发展商业为名,苏州大部分城墙和城楼皆被拆除,成为憾事!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阖闾肇建苏州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也是全国少有近千年来主城址未改变的古城。苏州一直自称建城2500年,由此看确实也是名副其实。今天以我的观念胥门、阊门、盘门,齐门、娄门大体位置风貌变化不大,而在城东南的桂花公园的城楼乃近代所建,与原来城南的蛇门位置应该对应不上了。当然近年来由考古发现,推测当前苏州古城乃是汉代选址建造,原来的阖闾城应在木渎镇、藏书镇的山间盘底,不过这还没有得到充分论证。

(6)名君夫差 国灭留憾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可谓春秋末期相爱相杀的一对大CP。夫差继位后时刻不忘血洗其父阖闾之仇,在公元前496年再次攻越,大败越王夫差,夫差仅剩5千人马退守绍兴会稽山中。勾践接受大臣范蠡的建议,用大批金银财宝贿赂吴国太宰,伍子胥苦谏吴王夫差一定要铡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能是天不灭越,吴王夫差并没有听取伍子胥的建议,再加之越王勾践的表演技能,让吴王放松了警惕,答应了越国求和。勾践被派往看守吴王阖闾坟墓,并在吴王夫差出行时牵马,正是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得以归国。

    一代狠人劝谏在一次出使齐国时,将儿子委托给齐国鲍氏照料。吴王夫差得知后大怒,刺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时说:“你们在我坟上种上梓树,让他们生长到可以制器的时候吴国就要灭亡了。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都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怎样灭掉吴国。“ 早年伍子胥为报父兄被楚平王诛杀之仇,在引吴兵攻楚后,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三百。在自尽之时依然保留本色,“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这种狠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

    勾践回到越国后,重用范蠡等名臣,卧薪尝胆,成功成为了我们在写作文时再也离不开的典故,也成了成了无数人自我激励的座右铭。越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并没有引起吴王夫差的警觉。吴国为了称霸中原,北上攻击齐国,国力大为消耗。借用蒲松龄老先生的对联:“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几经伐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最终灭吴,吴王夫差不忍屈辱,拔剑自刎,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勾吴国灭!

    若干年后楚灭越之战后,苏州归属楚国春申君。

    勾吴孕育了吴文化的早期雏形,从泰伯建国到夫差自刎,吴地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名人轶事。有礼乐至上,高风亮节的泰伯、周公季历,季札等名士;更有吴国奠基人寿梦、一代枭雄阖闾、吴越霸主勾践等霸主;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春秋之际,吴地杀伐之气颇重,狠人刺客更是占据社会主流。

    看今日之苏州吴侬软语、重文崇礼、吴门画派和苏州工艺繁荣昌盛,苏州社会风气从何时从实现从重武崇文的转变,应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变革时期了,这也是一段众彩纷纭的社会转型,自待后续闲谈……

注:本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史记》、《苏州市志 1985年版》、《吴越春秋》、《越绝书》、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