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散文:老家的酸汤子

 梦回乡关 2023-08-15 发布于浙江

宏伟广场附近有一家叫“天合昌”的农家菜馆,老板和我们是同乡,都是东山(辽阳县东部山区)人,热情好客。每次去那打牙祭,都给赠送抹零。

主食我必点那八元一小盆的酸汤子,米汤不稠,汤条细长而又筋道,入口滑润,浓香的玉米面味中透着酸爽,就着赠送的咸菜,一口秃噜下去,真是回味无穷啊,仿佛吃出了老家的味道。

酸汤子起源于满族,满语称为“格格豆”,也叫“汤子、馇子、馇条”,就是一种粗的玉米面条,是满族人喜爱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主要流行于辽吉黑三省部分山区的农村,在满族人的影响下,周围其他民族的人也都吃起来了。

说到这儿,得先说说苞米了。相传清军入关后,康熙爷发现关内广泛种植苞米,他考虑到老家缺衣少粮的,就命人将苞米带到关外种植。

夏天的洪水冲倒了苞米,满族人一向“视粮如命”,看到倒伏的苞米,不得不掰下青棒子回来煮着吃。

可就算成天吃也吃不完,当时也不懂晾晒,后来把没煮的青棒子直接扔缸里储存。之后缸里还进了些雨水,这青棒子数日后发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同时还伴着一丝清香。

有人冒险将其捞出来,经过搓粒清洗后碾成面,煮食发现味道可口之极,这就是早期酸汤子的来源。

做酸汤子虽说不及加工豆腐那么麻烦,但也分原料破碎、浸泡发酵、加工水面等过程。

原料破碎俗称“搅苞米茬子”,主要把苞米粒外面的皮脱掉,这样做成的汤子吃起来滑溜,口感好。将搅好的苞米茬子用簸箕将糠皮簸出去,倒入缸里浸泡,期间得勤换水防止霉变。

等泡出酸味后再去加工,也叫“搅水面子”,回来放入缸里控干后储存,缸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数日后汤面发酵即可食用。

攥汤子的时候还得借助“汤子套”,这东西瞅着不大,但作用不小,早年间“汤子套”都是心灵手巧的奶奶自己剪的。


她找个废旧的罐头瓶子盖,剪个小树叶型,前面围成个小漏斗型,用来往外挤面的,后面的半圆形用来卡在拇指上。

这东西就是稍微有点磨手,戴时间长了虎口上都磨出老茧。当时做好的“汤子套”都送给左邻右舍了,也算行个人缘吧。

后来市场上有卖现成的了,塑料的,白铁皮的,做工讲究、大小合适。伴着老辈人相继故去,剪“汤子套”这门手艺也失传了。

攥汤子这活也需要两人配合,为了保证水一直是开的,我不断地烧火,妈妈把半干的汤面先捞到空盆里,先弄一小团在热水中煮一下,捞出来后和之前的面加水揣匀,据说这样做的汤子条不硬。

先把汤子套戴在大拇指虎口处,再从面盆里捞出一小坨面,双手捂住用力一挤,汤子条像抛物线一样从汤子套中飞到锅里,在滚烫的开水里翻腾几个回合后就熟了。

这里也有挺多学问,手劲太小,汤子条就短,吃起来也不筋道;劲大还都粘到锅边上,那样的条会硬,口感不好,只有劲使均匀了,攥出来的汤子才好吃。

汤子还有种吃法,上秋时候掰点新下来的青棒子,加工水面后攥出来的汤子,用水透凉,再放上点野生蘑菇丁做成的卤子,那味道吃起来比老北京的炸酱面都强,我们管这叫“馇子、馇条”。

儿时的农村生产力相对低下,可能是种子品种没得到改良、自然灾害等原因吧,农村收成不好,顿顿能吃上苞米面大饼子、酸汤子就不错了。

那时候的汤子只是用来填饱肚皮而不会被人称为美食,偏远地区还有个心酸而又不成文的规定,丫头从小就得学会攥汤子,否则以后都找不到婆家。

我家条件也好到不了哪去,节俭的爸爸为了省粮,把整粒的苞米直接泡上,就去加工成水面子。那苞米皮子老把汤子套糊死,攥不来条了,妈妈不得不弄根筷子透透,看着挺费劲。


那汤子吃起来浆浆糊糊的,咽下去都剌嗓子,我们管这个叫“带皮汤子”。而且是上顿吃下顿吃,吃得孩子们打嗝都直反酸水、吃得老人都胃疼。妹妹小,哭喊着要吃大米饭,还差点挨顿打。那时我们讨厌酸汤子,都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吃酸汤子了。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米白面逐渐走向餐桌。但怀旧的人总还念念不忘酸汤子,都说吃了能“杀口”。

酸汤子的加工手法也在不断改进,粗粮细作,现已演变成东北农村的一道特色主食。老家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汤子,有人打电话唠到吃汤子的场景,都不禁流下眼泪,回来后必吃,临走还不忘带点汤子面。汤子在她们眼里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思乡的情结。

近几年看到多起关于酸汤子的中毒案件,弄得家破人亡、痛心疾首。先是说发酵过程中滋生了“黄曲霉素”,后改成“米酵菌酸”了,这些可恶的毒素都是中毒的元凶。

一时间,酸汤子变成了有毒的河豚,可就算是有毒,这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喜爱,挡不住美味的诱惑。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发酵时间,采用冰箱冷藏存储汤子面,汤子还是照吃不误。

转眼间我们都已长大,在城里安家,吃腻了眼前的细粮,非常怀念儿时那碗去了皮的汤子。可就算回到农村老家,也闻不到汤子面的酸味了,也不忍心让年近七十的老妈妈再去攥汤子了。

如今吃它不再是一种奢望,偶尔来到“天合昌”,吃上一碗,能吃出老家的味道,用句朴实无华的话来形容吧,酸汤子真解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