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姑夫,不是姑爷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1
刘姥姥对狗儿的称呼,本来就是一件芥豆之微的事儿,不值得深挖深究的。
只是念头一起,不可遏止。顺着查下来,才发现这个称呼还真不是小事儿。
就如同狗儿家这个芥豆之微的小家庭,谁承想之后牵扯着贾府的兴衰和巧姐的命运?
2
经查几个重要手抄影印本及邓遂夫先生《甲戌校本》注释,甲戌本作“姑夫”,蒙府本、戚序本、戚宁本、舒序本均同;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梦稿本作“姑爷”。如图。
姑夫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与姑父同义,指称姑妈的丈夫,与古代称呼已然不同。
从字义上看,姑夫应该指姑娘(或姑姑)的丈夫,而姑父,则属于敬称,如同师父和师傅的关系一样。

依据姑夫、姑父的表面字义,两个词的使用者和指代对象也不应该一样。

3
据百度汉语,姑夫指丈夫的姐夫或妹夫。即同辈之间的称呼。
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新妇有哀近之事,须面见姑夫。”清·翟灏《通俗编·伦常》,“又,妇人呼小姑之夫亦曰姑夫。”
姑夫又指岳家称女婿。
《资治通鉴·后晋高福天福元年》,“王淑妃谓太后曰:'事急矣,宜且避匿,以俟姑夫。’”胡三省注“太后,曹太后也。姑夫,谓帝也。”经查,翟灏《通俗编·伦常》“姑夫”项下也有记载。
《西游记》中第二十三回,八戒勘不破色关,被菩萨所化妇人收作女婿,那妇人唤童子安排招待唐僧悟空悟净,“我领姑夫房里去也。”此处姑夫即指女婿八戒。
4
从红楼梦几个抄本关系看,最早的版本用“姑夫”,部分后续版本改为“姑爷”。
从姑夫的使用情况看,明朝用姑夫似更常见,以至于《西游记》等小说,仍然使用这种称呼,不担心读者不明白。
尽管翟灏记载此用法,清朝似已不常用。否则,己卯、庚辰等就不必改为“姑爷”。
结合红楼梦的服饰、官职等,我们以这个称呼为支点,提出一个比较大胆的推测:
早期红楼梦确实以明朝为背景,包括语言习惯。只是在批阅和传抄过程中,这些语言风格和习俗被逐渐改变,杂糅了满清时代的生活要素,原有的面貌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5
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但无奈的事情。
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偶尔会发现抄书者、校对者对有疑问或不理解的词语,按照自己意思自行更改的情况。
有时候改对了,有时候未必就是作者的原意。如果附有校对记录、注释,或保留了修改痕迹,后人还能一窥原貌;如果径直改掉,后人就无法得知修改情况,既是对原著的损坏,也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尊重。
据吴铭恩汇校本注释,己卯本、庚辰本将刘姥姥“托着你那老的福”改为“托着你那老家的福”,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这个改动依据北京方言,但又不彻底,北京方言是“老家儿”而不是“老家”。如果不是用各版本互校,就很难发现。这还是比较幸运的。
改动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知识对小说作改动,但他不知道的是,“老的”这种说法一直在生活中使用,且在北方地区沿用至今。至少我就知道山东沂水还有这种用法。
如果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把鲁迅作品作改动,例如把“底”都改成“的得地”,就彻底失去鲁迅作品的原貌和韵味,以及白话文运动背景下的鲜活资料。
对红楼梦,还不止于此。
由于红楼梦使用了太多手法,如果擅自改动原文,即使表达了作者本意,很有可能丢掉其原有的神韵和其他重要信息,如同“姑夫”与“姑爷”之别。
这是细读红楼梦不可不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