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赦、贾政记不清荣国公模样”传递的什么信息?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张道士与贾母聊天,谈到荣国公模样时,对着贾珍说,贾府的“爷们”这一辈“没赶上”见荣国公,不知道荣国公的模样。
进而又说,“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这两个老爷即贾赦、贾政。
看张道士的意思,贾赦、贾政见过荣国公的模样,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竟然会“记不清楚”自己生父的模样了。
初次读到这句话,不由一愣,大概属于脂批所说“醒目之处”。因为在“百善孝为先”的古代,张道士这句话不啻当面骂贾府后代数典忘祖了。
后来细想想,果然张道士话里有话。
 02 
张道士说这话的情景描写很有画面感,也很有艺术感。抑扬顿挫、一咏三叹。
他先是抱着宝玉笑,然后叹,回忆荣国公,再接着哭,与贾母两个人相对无言,唯有泪流满面。待贾母说了儿子孙子都不像荣国公后,张道士说出上述这番话。“说毕呵呵又一大笑”。
“又一大笑”是说此前有一大笑。回看前文,此前这一大笑应该是初见贾母时的“哈哈笑”。
这张道士的表演水平还是蛮高的,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好几副面孔、好几种情绪,而且念唱做打样样精彩。
 03 
薛姨妈一家搬入梨香院时,小说写道,“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
这足以说明,荣国公暮年长住贾府,不像年轻时征战沙场,与家人长离别。
按照对王夫人与薛姨妈姊妹二人“暮年相会”的描写,荣国公静养之时最低年龄段也应该在四五十岁。
如果这一点能够确定,张道士所说荣国公子孙的话就值得怀疑,特别是针对贾赦、贾政兄弟二人的。
贾政从无在外做官经历,且“父母在不远游”,恐怕他离家的机会也不多,一定守在荣国公身边直至其终老。贾赦只是袭爵,也未有他外任的任何信息。
兄弟二人即使年幼时与父亲见得少,待荣国公在梨香院静养之时,岂能不被时时耳提面命,又如何会发生忘记其父亲容貌之事?
 04 
其次,王夫人与薛姨妈“暮年相会”时,其长孙贾兰也已经不小了。
贾代善暮年静养之时,宝玉或未出生,但贾珠、贾珍、贾琏都没有出生的话,贾府的生育能力就有问题。
我们都知道,古代富贵人家的孩子辈份普遍低于穷人家的孩子,是因为富人娶妻生子早、穷人娶媳妇难,几代积累下来,就变成这种情况。
到贾宝玉已经是第四代,正常情况下贾府不应该出现这种结果。
如果说荣国公去世时“玉”字辈的爷们还小,记不住荣国公的容貌,倒符合常情。
但说他们“不用说,自然赶不上”,显然就不合常理。
 05 
结合凤姐打人、贾珍管理无方的描写,张道士的这话就是指贾府后继无人了。
作者在这里用了双关手法,贾母的话、张道士的话,都有两重意思。
从故事表面看,无非是贾母和张道士拉拉呱、唠唠嗑、摆摆龙门阵,共同回忆了以前的人,说些不咸不淡的眼前事。
贾母说除了宝玉,其他儿子孙子都不像荣国公,似乎顺着张道士的话在说长相容貌,实际上说的是家业继承之事。
这一点,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回早就伏笔。
警幻仙姑与众姊妹说宁荣二公的嘱托,“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与贾母的描述分毫不差,正是说了贾府的承继问题。
既没有人能够继承家业,也没有人能够规导可继承家人的人,贾府合该衰亡。
只不过宁荣二公已经成为旁观者看得清楚,贾母身在其中看明白了却说不明白而已。
张道士的话,是对贾母和宁荣二公的话更详细、更明确的阐释。
孙子辈这一代人,都没有得到荣国公(包括宁国公)的教诲,难以成才。
作为荣国公的儿子,贾赦、贾政二人,已经忘记了荣国公的教诲,“记不清楚了”。
 06 
这是贾府的悲哀。
这一段对话,深刻呼应了小说第一回那块日夜悲号惭愧、无材入选去补苍天的“顽石”。
进一步描述了贾府这个待补的“天”,已经无材可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