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黛玉为什么取笑惜春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黛玉取笑惜春,是黛玉被认为说话尖刻的一个非常著名事例,这也是她的一个槽点。

毕竟惜春是最小的姑娘,在贾府一众女子中显得人畜无害、与世无争,黛玉对惜春的取笑就有些纯属拿人开涮的味道,而且这玩笑还不太留情面,显得黛玉十分不厚道。

从做人方面讲,黛玉取笑惜春有无事生非之嫌疑,从传统道德角度看,黛玉似乎又有悖于尊老爱幼之训,实属无节制取闹。

但是,以黛玉如此聪颖之人,做出取笑惜春的事来,难道只是为逞其才华、逗人一笑的游戏之举吗?

显然不是。

02

黛玉取笑惜春,其真实含义是对惜春这个人物,以及其所持有的人生态度的批判。

要明白这一点,就需要对惜春这个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分析。

红楼梦中惜春的正传在抄拣大观园一回,回目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便以惜春为题。此“矢”通“誓”,即惜春立誓一生孤介终老,与宁国府斩断联系。

孤介,是惜春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而黛玉取笑惜春的出发点,就是惜春所禀持的“孤介”二字。

03

在抄拣大观园一回,惜春和尤氏的对话是我们了解惜春这个人物思想的一个重要情节。从二人对话看,惜春担心自己的“清白”被宁国府“带累了”。

而尤氏的心病仿佛更进一步佐证了许多人的看法,认为宁国府贾珍等人胡作非为、高乐不了,如果惜春不如此绝情,将来她的清誉会被贾珍等人的行为所玷污。

然而这仅仅是这段小说故事表面给我们设置容易让人混淆的理由,事实上,惜春的判词和曲子中,已经把惜春出家的理由说得非常明白。

惜春的判词劈头一句“勘破三春景不长”就告诉我们,惜春之所以“缁衣顿改昔年妆”,原因在于她已经看透了世情,已经看到三春景不长,所以才会采取这种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态度。

但是惜春的下场并没有完全实现她的愿望,作者用“可怜”二字,将这个曾经锦衣玉食的侯门女结局描述得十分凄冷。

惜春的曲子“虚花悟”,更是将惜春思想转变过程写得十分通透,对惜春的结局也不看好。

曲牌虚花悟既高度提炼了惜春的思想转变过程,更给惜春的结局作了定性。曲子最后用“闻说道”三字,进一步强化了惜春结局的不可知性。

04

在惜春出家原因上,有一些读者十分笃定惜春之所以“杜绝宁国府”,是因为怕贾珍他们的污秽行为沾染自己的姑娘清誉。

然而惜春的判词和曲子告诉我们,惜春之所以出家、不和宁国府往来,根本原因在于她已经看到“三春”将尽。“杜绝宁国府”只是表面上的故事情节

这么明显的情节设计,很容易让我们迷糊,这也是作者和批书者反复提醒我们要看故事背面的原因。

那么“三春景不长”和惜春厌恶宁国府是个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这一点要涉及到小说背面第二层故事,而这一点,则触及到黛玉取笑或者说批判惜春的根本原因。

05

抛开根本原因不说,我们继续谈小说故事层面上的一些情况。

惜春之所以能够准确判断出三春不长,原因就在于她看到了宁国府一班人所作所为,无法使贾府继续保持其昔日荣光。

然而,惜春采取驼鸟政策,眼不见心不烦,甚至不惜与宁国府决裂。

惜春的这种选择,并不象探春一样选择勇敢地面对,试图励精图治,哪怕另起炉灶再造贾府辉煌。她选择了一条通向虚无的道路,避入空门。

但是,惜春却不知道,她的这种选择,并不能给她带来解脱。

06

红楼梦对僧道二门的描写十分辛辣。以静虚师太为代表的空门,其恶行并不比宁国府差。

他们不但贪财,还要害人。智能儿、张金哥、入了空门的小戏子,包括妙玉,都给惜春的未来作了注脚。

今天的智能儿天真烂漫,就是未入空门的惜春写照;而智能儿的师傅净虚,则是惜春将要面对的处境。

另一方面,惜春现在将宁国府作为累赘,千方百计与宁国府割裂关系,这是她看到了宁国府腐朽的一面。

但是她没有看到,宁国府是她的立身之本,面对大厦将倾,惜春的选择不是奋起抗争,而是逃避遁世,没有了宁国府的庇护,一旦惜春将来入了空门,其面临处境将会十分悲惨。

07

黛玉是个清醒的人。正因为清醒,才会写下葬花吟、秋风秋雨夕等作品,她自然也会看到惜春选择的这条路的尽头是一场空,对惜春的不作为当然不可能赞同。

正是这种认识下,黛玉才会做出取笑惜春的举止来。

08

惜春这个人物所影射的群体,应当是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读圣贤书的那些苟且生活的文人。

在家国覆亡的时代变迁中,这部分人看透了朝代更迭的必然,既没有报效家国的情怀,又不愿意投靠新政权,只希望能够置身事外,不受权力更替的影响。

与投降新政权、为新政权效力的那部分文人不一样,他们想远离权力,想清掉自己身上旧权力的影子,在乱世中苟且偷生。

然而,新的政权怎么可能放过他们,绝不可能允许他们游离于权力管控之外,“博学鸿词科”就是为他们所设。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回归社会,这才是他们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