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仪祉湖旁边,说说西安人弄不清的潏河滈河洨河和沣河的故事

 云水终南 2023-08-15 发布于陕西

人生无常,前几天我写文章还提到的这个地方,打死我也想不到,今天就坐在旁边喝了个茶。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今天是周末,约好几个朋友爬山,一大早就跑到了周至,万里晴空,心情美滋滋的。

谁知到了峪口,“汛期危险,禁止入山”的牌子,我们是从周至看到了户县,从户县看到了长安。

还能咋办,凉拌,到秦镇吃凉皮夹馍。凉皮店老板心情大好,端来了网红小油糕,说旁边的仪祉湖修好了,去看看。

看看就看看,前几天我写沣惠渠骑行道的时候就提到仪祉湖,这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实仪祉湖就在秦渡镇对面,开着车绕个圈,十分钟就到。

和秦镇的堵车不同,这里偌大的停车场,只有十几辆车,而且人都分散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空荡荡的。

仪祉湖碧波荡漾,远山近水,鱼戏浅底,鸟翔长空,自是一派自由的风光。

说仪祉湖就在沣惠渠的尽头,这话在这里就不对了,到了这个地方,应该说仪祉湖在沣惠渠的两边。沣惠渠一直通向分水闸口,仪祉湖就在沣惠渠的两边,分为东湖和西湖。

走到沣惠渠管理站门口,往西湖方向走就上了沣河大堤。其几天山里下雨,沣河里一片黄汤,奔流而下,原来分水坝的碧波,成了黄亮亮的激流。

其实这个位置,就对应着从秦渡镇南村门楼上来的沣河大堤,秦镇的房子在这里清楚可见。

分水闸的建筑很有意思,上面是凉亭,不过是通向管理站的,游客上不去;下面闸口五孔四墩,四墩上各有字,每墩四字,共计十六字:“先辈治惠”、“四水归一”、“水润城乡”、“造福后代”。

这十六个字很有意思,基本上把仪祉湖沣惠渠说全了。

“先辈治惠”,说的是李仪祉先生,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曾经在关中营修水利的郑国、白公,振兴水利,让老百姓的粮食获得丰收。

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要使陕西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

1938年李先生去世的时候,他亲自主持建设的“泾、渭、洛、梅”四大惠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当时被誉为“一代水圣”。

沣惠渠是1942年修建,1947年完工,也是李仪祉先生计划的事业。

“四水归一”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就是四条河在沣惠渠合为一条,有意思就在于这四条河上:潏河、滈河、洨河和沣河。

从东向西,先说潏河,光是这个名字,就叫人争论不休。现在字典上 “潏”音为“ yù”,但当地人读jué,其实这个古字音就有,当地人不是乱叫的。

潏河发源于大峪,原先是直接流向渭河的,在韦曲南分流,一路西北沿今皂河(皂河就是“漕河”,向古长安城漕运秦岭木炭,用了其谐音)流向渭河,一路西南流向到香积寺后纳入滈河一直向西汇流直至沣河。从认渭河当“老大”变成沣河的“小跟班”。

滈河发源于石砭峪,流经王曲时,受神禾原阻挡,拐个大弯然后向西流去,当地人说“滈河一个湾,赛过樊川一个川”,这是把滈河和潏河相比。不过,这个滈河湾确实给王曲带来了繁荣。没有滈河,就没有王曲的“黄埔军校”,没有《创业史》的“蛤蟆滩”,没有蒋总统的“常宁宫”。

滈河和潏河是长安八水中两条向西流向的“倒趟河”,在香积寺前,二水合一,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洨河,洨,字典里读xiáo,字典上给的解释是流经赵州桥的那条河,不过当地人都读作,这个字古音也是这样读。

我认为这个 “洨”很有意思,两水相交,多形象,读作jiāo音莫麻达。西万路上有一个“洨河大桥”,不过很多人还是不承认这个名字,有些文章,把这个沣惠渠说成是沣河和潏河相交。

沣河发源于大名鼎鼎的沣峪,就是在210国道旁边“非著名的”鸡窝子旁边。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河和太平河,《诗经》有句子“沣水东注,维禹之绩”,看来沣河也有人工改造的痕迹。

坐在仪祉湖边喝喝茶,看着仪祉湖宽阔的水面,就想着“水润城乡”、“造福后代”。

这里我以前来过,以前沙子贵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沣河的沙子好,疯狂挖沙的代价,就是留下一个个沙子壕,给沣河大堤留下安全隐患,后来又成了垃圾填满场,荒草丛生,恶臭遍地。

长安八水孕育了灿烂的周秦汉唐,现在的改造,算是一种补救,算是对后人的一种交代。

从风水上看,这里汇聚了几条重要的河流,为水脉之总口,曰“天门”,周文王在秦镇下面建立丰镐二京,不是偶然,秦镇,三秦之镇。李仪祉先生有“郑白宏愿”,有大功与三秦,以他的名字命名“仪祉湖”,实至名归。

在秦镇吃一碗皮子,在仪祉湖喝一壶香茶,感悟千年的变迁,美哉美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