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108国道“白嫖”翠云廊,梁老师感受就是:快乐加上“n”次方

 云水终南 2023-08-15 发布于陕西
武连镇的夜晚是蜀汉的夜晚,记得迷迷糊糊地做着一个梦,我横刀跃马,骑行在漫长的蜀道之中,忽然马失前蹄,一个激灵就醒了,天已经大亮。
和正在扫院子的大嫂打个招呼,她叫我们不要太累了。
可是不累不行呀,出了武连镇就是一个大坡,好在早上天气凉爽,我们没有骑车子,推着走,就当是散步了。
转了几个弯后,看到一户人家正在捆扎烤烟,我有了兴趣,前去搭话。原来武连的烤烟是鼎鼎大名,老汉随手卷了一根递给我,我呛得不行,他高兴得哈哈笑,这个坏老汉。
我们早上“嗦过粉”的,谢绝了他家的早饭,继续前行。这里说一下,在汉中我每天早上吃热面皮菜豆腐,过了广元后,每顿早饭和中午饭就是各种粉,肉的素的肠的,都是按钱卖不按碗卖,我一直吃到成都都是如此,也没有吃厌烦。
几个大坡上去后,我们就进入到真正的翠云廊。
真是“翠云”形成的“长廊”。我觉得我们古人真是有文化,这个名字太传神了。骑行在这段108老国道上,两边的柏树遮天蔽日,邃远幽深。最关键是还没有汽车,很少有人,沿着长长的好像是没有尽头的道路骑行,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我希望这段路永远也没有尽头。
要知道,这条路秦国大将的司马错走过,汉朝的司马相如走过,蜀汉的诸葛亮张飞赵云姜维走过,唐朝的杜甫走过,玄宗皇帝也走过,宋朝的苏东坡陆少游走过,蒙元的大军走过......
我们就这样走入到历史的隧洞中。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了古柏,不敢“剧透”,因为那段路柏树少,为了看几株大柏树,我们还绕了小道,今天我们真正是骑行在翠云廊上,就好好说说。
蜀道的翠云廊有三段,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这三条蜿蜒三百里的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
剑阁关旁边有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是要收费的。旅游的时候的心情和收不收费关系很大,有的时候真不是钱的问题,影响心情。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买鱼的人快乐还是钓鱼的人快乐?
当然能白嫖,用数学学得好的梁老师的话说就是:快乐加上“n”次方。
不插话,继续做语文老师的工作。
翠云廊又叫做“皇柏大道”,说是秦始皇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路边植树,"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所以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条路最早的植树记录。
除了“皇柏”,下来就是“张飞柏”。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县)太守时,为了交通方便,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民间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神奇传说。据考证,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之后晋唐宋元历代都种植松柏,最后一次是明代李璧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
我们中国人有种植行道树的习惯,但是种树容易护树难。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植树节学校组织在同一个地方种树,我挖去年挖的树坑种下今年的树苗。谁都知道,如果没人管理,这树苗就要被羊吃了,被人折了。
说当地老百姓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我是相信的,但是前提是要政府引导。这里的树历代政府都有专人管理。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点像当年搞计划生育那样重视。
当柏树一旦成为大树、古树,在民间老百姓看来,这树就“通了神灵”,愈发自发的保护起来。1935年修川陕公路的时候,有些古柏损坏,民怨沸腾,蒋介石就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
在古道上,我就看到不少大树上挂红带祈愿,下有香烛供奉。国道路中间,突然出现一棵古柏横在当中,并没有砍伐。
按官方数字,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
108老国道和翠云廊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所以想要“我白嫖我快乐”的朋友注意了,翠云廊在108国道最漂亮的是梓潼县演武镇柏林湾附近,旁边有棵“古柏王”,高20多米,树干粗达六七米米,要4个大人牵手才能合围,据测这棵柏树已经生长2300多年了。
其实我可心的是可以时不时地停下车子,穿入到旁边的千年蜀道中。国道的旁边,很多地方有明显的古道遗迹,虽然有荒草,但是地上青石铺地,两边高柏护路,慢慢地踏着青石路,这真实的历史。
“翠云廊一直通到梓潼的七曲山大庙。
大庙这个名字很奇怪,但是这确实是它的名字,我翻翻资料,其实应该叫做“太庙”。古人大太是通用的。
大庙始建于晋,相传是晋人张亚子的祀庙,仕晋战殁。后来唐朝的两个皇帝来此夜宿,张亚子托梦,就被封相封王,到了元代加封为文昌帝君。
明末张献忠在蜀地建立政权后,一看,张亚子不是张家的“老祖宗”吗?于是这里就成了张家的“太庙”。庙里张献忠的塑像被清统治者捣毁,还有一块《毁像碑记》嵌在庙里的一面墙上。
作为专家来说,这里的建筑很有价值,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大庙有过著述。对于老百姓来说,文昌帝君可是保“文运”的,“北孔子,南文昌”,这里是文昌帝君的祖庙,也就说这里是全国文昌文化的发祥地,肯定香火旺盛了。
据说里面有可以转“福禄寿财”,可以转“文运”。把钱放到功德箱里,转盘上的指针自动旋转,福呀寿呀财呀各种好运就转过来了。梁老师说他命中什么都有,不需要转,这就把我小心思给弄没了,我也不好意思转了,干脆就不进庙了。
其实要我说,什么求“文运”,就是想当官。“学而优则仕”,都是官迷,走了。
一个大坡就下到梓潼县城。
梓潼这个名字很好听,据说一直用了两千年,查了查资料,《绵阳日报》有文字,我就直接引用了:
“梓潼”得名于山水文化,“梓”为山神,“潼”是水神,究其原因,来自于当地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在疏通河道之时将泥土堆积如山,当地百姓就称作泥陈山,即今日的七曲山。大禹治水常与江河相处,须造独木舟。他听说泥陈山有梓木,树径一丈二寸,便令工匠伐之。可梓木伐而不倒,化为童子与大禹争辩,不同意工匠砍伐。大禹见童子这般不配合,便将治水好处讲与童子,童子听后觉得有理,于是同意了大禹的做法,让其砍下梓木造独木舟,辅助治水。当地百姓见梓木是童子化身,于是改泥陈山为梓童山,又因潼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
梓潼七曲山是从蜀道剑门开始入川最后一个比较险的山峰,过了梓潼县城,就没有在山里骑行的乐趣了,我们的骑行的日子也就到来了。
晚上住宿在绵阳,这一段路略去,下一篇咱接着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