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空调,古人如何度过漫漫夏日?

 茶香飘万里 2023-08-15 发布于山西

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会为了应对酷热而寻找解决办法。然而,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呢?

他们采用了一系列智慧和方法,既能保持身体舒适,又能应对酷暑。今天我们一起从饮食、衣着、居住和活动等方面,探讨古人度过炎热夏天的智慧和方法。通过了解古人的经验,我们或许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找到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度过现代夏天。

饮食智慧

1.1清凉饮食

《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伏日绿荷包子"。

古人深知饮食对身体的影响,他们善于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降温,比如,绿豆、绿豆汤、藕、莲藕等食材被广泛使用。古人认为,饮食与人体的热量调节息息相关。在炎炎夏日,人体易感到燥热,因此需要通过饮食来调节体温,保持身体的平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喜欢选择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清汤等,以满足口腹之欲,同时又不给身体增加过多的热量负担。

在古代,西瓜也是常见的消暑利器。从文献记载看,宋代已有西瓜,如宋代诗人方回《秋熟》诗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描述。

1.2 利用中草药

除了蔬菜和水果,古人还借助草药的力量来降温解暑。他们熟知草药的功效,善于将其运用在饮食中。在夏天,一些凉性的中草药如菊花、薄荷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常被用于饮品和食物中。

在《京都风俗志》中有一段记载,描述了人们在伏天时采取的降温措施。一些人选择饮用冰水,享受它带来的清凉。而另一些人则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煎熬苏叶、藿叶、甘草等草药,制作了一种被称为暑汤的饮品,并在街上出售。其中提到的"苏叶"指的是紫苏叶,这种叶子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性温、味辛,具有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的作用。

1.3 冰食文化

古人善于利用冰的冷却作用来消暑解渴,并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冰食文化。

中国对冰的使用可追溯到周朝,周王室有专门管理藏冰的行政机构"冰政"。《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记载,说的是周朝人在冬天就会收集冰块储存起来,在夏天冰镇羊肉来祭祀时使用。

在民间,人们将冰块制成冰粥、冰糖葫芦、冰淇淋等,以消暑解渴,这些食物通过冰的冷却效果带来清凉的口感,是夏日不可多得的美味。

《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冰着湿乃消,畏阴雨天,以绵衣盖护。"说的是,明朝时期一到夏天,街上到处都是卖冰镇饮料的商贩,这些商贩用棉被盖在冰上,让冰块能保存得更久。

衣着及居住

2.1舒适的衣着

古人的衣着有着一定规矩,《唐六典尚书户部》、《宋史舆服志》等都规定什么场合和季节应当穿什么形制的衣服,因而,古人只能从衣服的面料入手。

在夏天,他们注重选择透气、吸湿的衣着材质,如棉麻、丝绸等。这些材质可以帮助身体散热,吸湿排汗,保持皮肤的干爽和舒适。

古人喜欢穿着宽松的衣物,以增加空气流通的面积,促进汗液的蒸发,降低体温。宽袍大袖、轻薄透气的衣物成为他们夏季的首选,《清明上河图》中的贩夫走卒就都穿着这样的衣服。

2.2居住环境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避暑于风亭水榭,峻宇高楼"。居住方面,古人建造通风良好的房屋。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充分考虑到了对抗炎热的因素,采用庭院设计和凉廊、凉亭等建筑结构,以增加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温度。这种设计不仅能够降低室内的温度,还可以带来清新的空气。

古人还善于利用遮阳来降低室内温度,他们在房屋周围栽种高大的树木,或者建造遮阳棚、凉亭等,以阻挡阳光的直射,减少室内的热量。这种做法有效地提供了凉爽的休息场所。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宋代佚名画家所绘的《槐荫消夏图》,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如何巧妙地运用建筑享受夏日清凉。画面中描绘了一位文人坐在建筑的树荫下,安然自得地消暑。

休闲娱乐活动

3.1 水上活动

古人善于利用水来消暑娱乐。他们经常在河流、湖泊和水池中游泳、划船、钓鱼等,享受水上活动带来的清凉和乐趣。《武林旧事》就有关于宋朝人们“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的记载。

古代中国的一些皇帝和贵族喜欢在夏天洗澡以消暑,并建造了豪华的浴场和水池供他们使用。这些浴场的设计非常奢华,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当时的前卫。据《拾遗记》记载,在东汉后期,汉灵帝刘宏建造了裸游馆,他喜欢与后妃一起裸浴。裸游馆拥有许多水池,通过人工水渠相连,水清澈透明。刘宏选择身材娇小、皮肤白嫩的漂亮女孩为他划船,有时还故意弄翻船逗乐。在大暑天,刘宏甚至住在裸游馆里,与成群的宫女一起裸游。

3.2 游园娱乐

古代园林是人们避暑娱乐的理想场所。古人建造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如皇家园林和私人花园,供人们漫步、观景和休闲。《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唐朝的权贵不仅建造园林,甚至建造出了“冰山”来避暑。

心静自然凉

古人追求“心境自然凉”的境界,是基于他们对自然界与人体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认知。他们从哲学、医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汲取智慧,通过修身养性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来达到这一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了水的柔和、流动的特性。古人认为心境的平静与宁静可以像水一样,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达到自然流动的状态。通过修炼心性,使其如水般平静,古人相信可以获得心境自然凉的境界。

其次,古代医学家对五行学说的运用也为实现“心境自然凉”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脏腑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例如,肾属水,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古人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可以滋养心脏,使心火得到调节,达到凉爽宁静的境界。因此,通过调养肾精,使其充盈,古人相信可以实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

古代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古人如何追求“心境自然凉”的境界。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一诗句表达了白居易通过净化内心,远离烦躁的环境,静心感受清风的方式来实现心境的凉爽和宁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