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学习笔记 |《熏习细辛这味药》

 我是一瀛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熏习细辛这味药》

文:一瀛

细辛,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三月、八月采根。

细辛,如闻其名,细而辛烈。

熬煮尝之,有股很明显的上冲的药气,感觉有辣味,随后有微微的细细的麻味。麻是震动,瓦解之力。细,则钻通孔窍。辛,上而蹿。香则散,到处都是。

闭上眼睛,是这样一幅画面——就像春天的某个夜里,一划拉,整个空间到处都是。想起一首诗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的是那种势。细辛,细而辛烈,在空气瞬间飞蹿。香味极正,浓郁霸气,那么乘着那霸道的香味横行,它的力量瞬间既能通行整个身体。说明细辛的势能之快。

我们煮了来喝,有一种辣味上冲,黛讲身体里“像有只蚯蚓在松土”。

她讲的对,松土就是在打通。

如何打通,细辛的辛味就像是开路的一股冲劲,一路疏通并引导能量。细辛走全身,疏散上下,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上可以达巅顶,通利耳目,开发七窍,中可以宣散郁结,旁可以达四肢百骸,下可以钻通肠腑瘀滞。

凡脏腑寒凝壅滞之象,皆可以辛通开来,把身体津液带到需要的地方去,这在古籍上称之为辛以润之的道理。

说明细辛能够开路。同时说明细辛可以打通大部分的瘀滞。

有味药和细辛很像,是麻黄。麻黄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如果用水煎熬,喝起来却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喝完身上的毛孔有感觉,好像有风在往毛孔那吹。麻黄把身上的孔窍打开了。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把毛孔打开。

而细辛也开孔窍,它以雄壮的辛味把孔窍撞开了。

麻黄和细辛,同样是通孔窍,有一个没有味道,有一个有味道,如何分?

我记得老师讲,一个药如果能够尝到很具体的味道,辛、辣、甜、酸等,这种药它的刺激很粗重,太粗重的东西,太具体的东西,是不能够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走遍全身。而那些无色无味的药往往更加精微,能够走到更广大更丰富的层面。

像附子也是如此,附子没有味道,它一喝全身暖了。这是因为一切有形的物质,它都容易被有形物质遮挡,但是无形物质就不容易被遮挡。

这就是麻黄和细辛的区别。因此同样是开孔窍,麻黄能够打开人体的毛孔这样精细的孔窍,而细辛打开的是更粗壮的孔窍,《神农本草经》上讲细辛通九窍,九窍是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除此之外,细辛还宣通人体内幽闭的“小径”。何谓人体之“小径”,比如微丝血管、肺泡、输卵管等等这些。细辛可开偏里的所有的孔窍,当然也包括肺。走肺窍用大剂量。因为剂量轻,则走得远,如果重用则反而近。就像用去气滞的药,轻剂量往上走,如果剂量重再加上煎煮时间长,这药反而往下走了。

细辛速度之快,力量之大,所以用者慎也。

过之,反伤身也。

不及,病不愈也。

要刚刚好,在那个精准的度。

同时细辛偏热,因此当身体大局是热,以及阴虚阳亢,则不能用。也因为细辛偏热,那么阴寒瘀滞的局面就可以用。细辛处理的是寒凝瘀滞。在《伤寒论》中,细辛经常出现在处理肺部瘀堵特别是寒性瘀滞的情况中,当吐出白痰,稀痰,以及脸色苍白,舌头吐出来也是白的,这个时候用细辛的概率很大。小青龙汤里面就有细辛,麻黄附子细辛汤里也有细辛。这种情况,细辛很好用。

另外我也翻读倪海厦关于细辛这味药的解读,做了记录。

细辛用途非常多,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讲这个细辛,味辛温,辛而且是温,当然辛辣的味都是有发散的效果,所谓脑动,脑部有痛而振动。那治咳,张仲景用细辛来止咳嗽也很多,因为细辛可以排水可以利水。肾水,肾脏里面的水,肾是水脏,那这个水如果说没有热度,没有阳,无阳,就好像一瓶冷水在那边,你不动它,它永远千年也不会动。

但如果加热到了一定温度时就开始循环。有温度开始循环,那个温度我们称之为阳。所以那个水肿了,水停在下面,就好像一杯水倒下来,水就在下面了,上面是空的下面是实的。那个人上半身渴得要死水在上面他喝不到,喝得再多的水通通积在下面,越喝下面越胀,口还是渴的,代表水里面的阳已经没有了。

细辛由于能够把水气化,所以水里面阳气就会恢复,水就会开始循环,我们很多咳嗽是因为肺里面有积水,这个时候会用到细辛把水排掉。就是因为它能够让水的阳气回复,开始循环。

中医就是能够把水道通调好,让身上没有积,就好像我们治理一个城市,当你的地下水道非常好,你没有水灾然后没有脏东西累积在地下水道里面,不会滋生蚊蝇啊、那个细菌病毒产生,人才会健康嘛。身体也一样。所以中医通水,通利水道非常的重要。而细辛是一个非常好使用的药。细辛长那样子,那个歪七扭八的,一大堆根节在那边,就好像水道一样。对呀,就是像水道一样。

那风湿、头痛啊、痹痛啊,开窍行水小便排不出来,你阴比较盛的时候小便排不出来都可以用细辛。鼻子不闻香臭,你看《别录》说“破痰利水道”,记得,里面有寒证通通可以用细辛。

那甄权说这个可以除牙齿痛。甄权一定常常牙痛嘛,他怎么特别写上来,因为过去的中医没有对效嘛,自己牙齿痛,每个抓下来吃吃吃,吃到这个不痛了,“诶,这个很好。”细辛哦。

近代的经方家,吴克潜说细辛主治各种痛,这指的是寒痛。如果是寒痛,遇到冷的时候痛得很厉害,“我平常夏天都不痛,就是冬天的时候一冷我就痛,手脚都痛。”都是要使用细辛的。所以当归四逆汤都有细辛,都放了细辛下去。所以你看那个宗奭说,治头面风,不可缺损,像面部中风啊,都是寒症,这个寒则缩,你看脸部歪一边。所以脸抽筋抽起来拉住了,寒。细辛要不要用,要。

这个成无己也是金元时候的名家,他说胆气不足,细辛主之。这个人胆小用细辛阳药嘛,伤寒论里面就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里面都有细辛。”(以上是摘抄裁减版)

医圣张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二到三两。人丸散剂量小,仅一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但对此,后世许多医家也有不同意见。

但从医圣张仲景用药来看,细辛粉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入汤药。如果比较严重的风寒湿痹性关节疼痛,可以用到十几克临时疏通一下,但必须久煎,少量频服。细辛走窜的力量比较大,所以量大也易中毒,但容易散去,不像附子。

缓解细辛过大药力的方法就是久煎,一般煎半小时以上,味也不那么冲了,走散的力量也变得比较柔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