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胁胀耳堵经方一剂知

 xmjulytiger 2020-06-30

2018年

4月13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经方辩证问诊单:
所在省市:湖北省武汉市

职 业:CG

婚 否:

性别,年龄:37

现在主要症状: 

        大便干燥难出,颜色深,左协胀痛,有痞块,矢气;
        9月左耳蔽塞,现在双耳有点蔽塞。

主症特点:

        吃太饱不舒服,有时想吐的感觉,左边肚子胀气,放屁很多。

        如加班熬夜,过劳累,睡觉不安稳。有个奇怪现象,就是,要睡着时候会觉得心跳很厉害,就会醒来,等会再才能睡着。 

        左手肘外皮肤干燥有点痒。

现正在服用的药: 

        现在服用麻黄附子细辛加大黄,柴胡,两付还没看出效果。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

        三年前在上海,国庆回武汉,因一次感冒,回上海时,感冒还没好。应该那几天工作压力很大,感冒咳嗽很严重,双眼通红。加班回家睡在床上感觉一股气 ,无形的力量往上涌,心跳很快。后来就开始胸闷,心跳快,没胃口。

        西医只查出个心率失调,回武汉看中医,调养几个月,胸闷好了,但时常有要睡着的时候心跳很快 。

        大便不好。

面色:

        黄

眼象:

        有血丝

出汗情况:

        活动时出汗

部位:

        全身

耳:

        鸣,左,右 

目:

        血丝

口:

        有异味

胁:

        胀,左

心:

        跳快

肩:

        痛,左, 有肩周炎

手: 

        左手肘外皮肤干燥有点痒 

腰:

        凉,中间,有时早上醒时,觉得中间很凉有点痛

饮:

        少,喜油腻

大便:

        次数1-2,干,褐色,成形,有时有不消化食物,感觉总欲大便,但便出不爽

小便:

        次数7次左右,颜色黄

房事:

        有,早泄

皮肤情况: 

        左协有两个肿块

身体有如下症状:

        有痰,牙龈出血,易恐,早泄

七情何者为重:

        恐惧

过去曾服过的药物及疗效:

        先后吃过麻仁丸无效;

        9月因左耳堵塞,喝柴胡龙骨牡蛎汤,好转;

        大柴胡加芒硝,服用大便时好时坏, 感觉心跳有点加快。


QQ问诊:

日期: 2012/11/8

患者16:51:48

        您好。

        水先生,我想请您给我看病,现在有时间吗?

水先生17:03:34

        你是什么问题?

患者17:05:26

        大便干燥,左协下气胀,现在这段时间耳朵好像堵了,胀气时候排气比较多。

        也是好几年了,一直自己在给自己治疗,效果不佳。

        问诊单发您。

水先生19:19:52

        稍等,正在看。

患者19:20:38

        这两天在喝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感觉舌头有点麻。口有点干燥,但有不怎么想和水。

        辛苦您了!

水先生19:21:23

        你的职业是?

患者19:21:32

        电脑绘图。

水先生19:22:06

        左协胀痛,右边不痛?

患者19:22:19

        嗯,感觉是气。

        胀痛也是有时候,特别是大便不好的时候。

水先生19:23:34

        大便不好的时候,胀痛?

患者19:23:40

        嗯。

水先生19:24:07

        请用下方。

患者19:24:13

        好的。

水先生19:26:13


处方:大黄附子汤


患者19:26:35

        嗯,几付?

水先生19:26:53

        水开后,小火30分钟。一起煎煮,每日2剂。连服2天反馈

患者19:27:45

        每日2剂,间隔多长时间?饭前还是饭后?

水先生19:28:33

        饭前服用,间隔4小时。

日期: 2012/11/10

患者17:05:21

        先生在吗?

        我跟您反馈一下情况。

        药还有晚上一次量了。

        耳朵堵情况好点。

        大便昨天三次,今天两次,颜色还是比较深,有一次比较正常

        左边胁下还有点胀痛。

        喝药感觉嘴边有点麻,应该是舌头麻。

水先生17:07:18

        方子不变,水开后,小火30分钟。一起煎煮,每日2剂。再连服2天反馈。

患者17:07:37

        好的。

日期: 2012/11/12

患者17:26:30

        先生,在吗?我跟您反馈一下这两天服药的情况。

        大便颜色正常,偏稀,一天一次但量不多。

        左边胁下偶尔有点隐隐不舒服,不胀,跟前两天比起来好了许多。

        双耳也只有一点点了,进步很多。

        如果您回复请留言吧,我趁晚上去抓药。

        麻烦您了。谢谢!

水先生19:25:06

        方子请继续服用2天。

患者19:25:59

        好的,谢谢。

日期: 2012/11/14

患者17:00:12

        先生,今天再跟您反馈一下着两天服药情况。

        大便一天两次,如果成型颜色偏深,稀,则颜色正常。

        胁下没胀痛感觉了。

        早上起床和傍晚时候,或者低头,耳朵就有点感觉。

        这几天胃口还可以。

        胁下的块,昨天晚上摸了一下,感觉好像比以前软些,小些。

        是否守方?请先生定夺!

水先生17:05:33

        方子不变,请继续服用3天。

患者17:06:10

        好的,明白,谢谢先生!

日期: 2012/11/18

患者11:06:16

        先生!我向您反馈这三天服药情况。

        其他情况都趋于正常,就是在这个星期四感觉身上有点冷。

        晚上加班到九点多,有点累。

水先生11:09:07

        现在已经都立冬很久了,要注意休息了。

患者11:10:48

        有时候工作加班是没办法是事情,我也尽量让自己少加班。

        这也是我回武汉的原因。

        原来是左胁胀痛,大便硬,双耳有些蔽塞,现在这些都好了。


水中火:

        患者使用的是《金匮》大黄附子汤。
        仲景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十五) 

大黄附子汤方: 
        生大黄9,熟附子9,细辛6。

        组方所依据的理论是《汤液经法》五除里面的咸辛除滞

        此外,张仲景三物备急丸,只用巴豆,干姜,大黄三味药。其中大黄味咸,巴豆、干姜味辛,也属于咸辛除滞的运用。 

        经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历代医家对经文中五苦六辛的含义,从未有能注释者,究其因实乃不明仲景撰著之旨,造成的结果。

        攻下派大医张子和,对五苦六辛一词解读为:“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府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

        似是而非,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名医尚且如此,况其下者乎?

        其实,归根到底经方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五味合化学说

        即:辛酸化甘,咸苦化酸,辛甘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

        兹举例说明如下:麻黄汤的作用通过汗出驱邪外出。方中杏仁(味苦),与甘草合化的咸味恰好能弥补汗出对身体的津液消耗,因为咸能生津嘛。

        由此可知,经方配伍有不可思议之妙,非药物的功效所能解释清楚。这里面好比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是反应物和反应的产物对治疗共同起到了作用。这样一来,药物的性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余细观古中医经典《神龙本草经》对药物的阐述,开明就言药物的性和味,而从不言药之归经,因为你只要知道这个药是酸的,就能知道其有泻肝,补肺,收心(经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三个治疗作用,其他的诸如咸,辛,甘,苦以此类推。归经纯属多此一举,后世中医专门就喜欢做这些无用功,把中医复杂化,更使得后学无所适从,只知道纠缠什么论阴阳啊,元阳啊之类的,把中医文学化,脱离临床。用唐以后的中医理论解释上古中医经典不和亦是必然之事。更有些天才,把古中医四大经典归结为扶阳二字。

        辩五苦六辛中五苦的正确解释是苦温,苦热,苦寒,苦凉,苦平,是对苦味的五种药性归纳。六辛的意思是辛温,辛热,辛寒,辛凉,辛平,还有一个特殊的生附子,生川乌的大辛大热,是对辛味的六种药性归纳。

        为什么神龙氏要尝百草呢?因为只有才能知道药物的性和味。民间一些草医,只要一尝,就能大概知道草药的功效。这才是中医朴实的本来面目、

        《吕氏春秋·本味》载经方开山祖师爷伊尹比喻中医治疗的方法曾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也是强调了味对治疗的作用,具体是:辛苦除痞(例:栀子干姜汤),咸辛除滞(例:大黄附子汤),甘咸除燥(例:调胃承气汤),酸甘除痉(例:芍药甘草汤),苦酸除烦(例:栀子豆豉汤)。

        今笔到于此,学者深思之。


坛友互动:

橘井流芳发表于 2013/1/26 11:58:54 

        前辈,我想问一句,金匮里“夫肝之病,补用酸。”怎么解释?

水中火发表于 2013/1/26 20:01:31

        观现传世的《内经》,《金匮》,五味功用混乱不堪。当以《汤液经法》的辑录本辅行诀为准。

ydoing1发表于 2017/10/9 02:07:05 

        请问先生,三物备急丸症是属于比大黄附子汤症更严重一点的寒积吗?另外,患者的症状明显属于肠道类大便不通的寒积造成的,为何会胁痛,胁下不是属于肝了吗?

水中火 发表于 2017/10/9 09:23:31 

        肝和大肠相别通。


七月老虎按:

        1.医宗金鉴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