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凑到一块插秧,都想露一手

 新用户339933 2023-08-15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我国五代时期,有一个诨号叫“布袋和尚”的诗人,写了一首有名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可每当说起来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是因为在生产队插秧的时候,我们也曾写过一首《插秧歌》,其中还模仿了“布袋和尚”的诗句呢。

在生产队那些年,每到“三夏”期间,我们村北那百十亩水浇地,都是收割完小麦紧接着就插稻秧。

插稻秧比起拔麦子一点也不轻松,整天赤着脚丫子泡在水里,脸朝着地腚朝着天,叉开腿退着走,双手一齐忙活,我们都戏称这叫“点头哈腰”的营生。这活儿虽然算不上重体力劳动,但过了40岁的人腰腿根本受不了,自然就被我们年轻人包干了。

因为是“双抢”季节,“春争日夏争时”,前后十几天的时间里,不但白天干,晚上还要挑灯夜战,甚至下雨天披着蓑衣也不歇工。

插稻秧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有不少技巧在里头。首先手脚要配合好,左手分秧,右手插秧,眼睛瞄准行距株距,腿脚岔开掌握沟垄曲直。插稻秧是往后退着插,怎么个退法也有套路,通常有一六退步或二五退步两种。所谓的一六退步,指的是插第一墩秧苗时退右脚,插到第六墩秧苗时退左脚。二五退步,以此类推。一六退步省劲但插得慢;二五退步累一点,插得却能快一些。

看那些高手插秧,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只见他们左手握着秧把,拇指和食指一挑,一蔸(五六棵)秧苗便从秧把中分离出来,右手三指捏着秧苗,像小鸡啄米似的,“唰”一下直直插下去,一蔸蔸秧苗便直立于田中,横成排、竖成行,直得像木匠弹出的墨线,整齐得像流畅的诗行。这样插出来的秧苗既透风,又可均匀吸收土壤营养,是增加收成最基本的保证。

我们插秧通常是每个人6垄,大约15×20厘米的株距和行距。插秧前,挑秧苗的把一把把秧苗均匀地扔在作业地段。紧接着,各就各位一字排开,一场“点头哈腰”、你追我赶的好戏就开场了。

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凑到一块,都想露两下子,谁也不想落在后面当“饺子馅(被两边的人围在里面)”,一个个都露出“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宾服”的架势。因此,每天都是一场场拼命“厮杀”,势必要分出谁是“好汉”谁是“熊蛋包”才肯罢休。

每天晚上加夜班,都是由一个人提着汽灯沿着堤埂走动,给大伙照明。

一开始,大家还把这营生当成个轻快活,可很快,这个活谁也不想干了。原来,夏天的晚上,在空旷的田野上点亮一盏灯,大约5里地以内长着翅膀的昆虫就都朝着灯光飞过来了。那真是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围着汽灯上下翻滚,那种阵势确实有点让人发瘆。光咬人的就有山蚊子、大水蚊子、小咬,还有大个的瞎眼蠓(牛虻),咬上一口就是一个大疙瘩,一个小女孩生生被咬得呜呜哭起来了。后来,又换了几个小男孩,穿着宽大的衣裳,还用围裙把头包着,只露出两只眼睛,活脱脱成了个小怪物。即便这样还是不行,有些昆虫是无孔不入,从袖口、领口一个劲往里钻。实在不行了,队长安排木匠制作了一个挂汽灯的活动架子,这个问题才算解决了。

稻田里的水漫过脚踝深浅,那些褐色的、六七厘米长的蚂蟥,游游荡荡,不知什么时候就爬到了腿上。等你觉得痛了,它已经钻透皮肤,出血了。它的嘴上有个吸盘,如果用手扯,能抻成十几厘米长也扯不下来。但只要看准了,狠狠一巴掌拍下去,就把它拍掉了。

我们见多不怪,习以为常,连那些最胆小的女孩也不怕它,可如果从来没经过这种场面的,那就不同了。那一年,有姐弟三人从大连回来看望舅舅,都是十几岁的年龄,好奇、好动、图新鲜,非要跟着表哥去插稻秧不可。这三个“力巴头”手忙脚乱忙活了半天,也只是插了东倒西歪一点点。就在她们叫苦喊累的当口,只听那个姐姐一声尖叫,就“噗通”一声跌坐在泥水中。原来,一只大个的蚂蟥爬到了她的腿上,已经钻透皮肤了。表哥见状赶忙帮她拍掉蚂蟥,把她扯出稻田,她“呜呜”哭着回家了。

忘不掉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我的一个堂叔叫君子,有一回他正插着稻秧,因长时间低着头在火辣辣的太阳下炙烤,导致“羊角风(癫痫)”发作,一头栽倒在稻田里。大伙都吓坏了,七手八脚把他抬出来,多亏有人懂得一点急救常识,赶忙掐他的人中穴,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过了两天,他居然喝农药自尽了,留下遗言说整天低着头的营生实在受不了,引发了“羊角风”丢人现眼,怕是这辈子连个媳妇也找不到了。那一年他才23岁。

1974年,上级布置每个村都要学习天津小靳庄举办赛诗会,城关公社又把我们村定为试点村。接受任务后,团支部组织了几个年轻人忙活了好几天,拼凑出好些豪言壮语式的打油诗,然后再安排一部分人背下来。到了开现场会那天,公社组织来了好多人,我们就赤着脚站在田埂上,用不伦不类的牟平普通话轮流着朗诵,还穿插着演唱了几段革命歌曲。

我也参加了那次赛诗会,和发小红琪两个人,同声朗诵了我们自己编写的《插秧歌》。忘不掉其中有这样几句:“手拿秧苗插田间,低头便见水中天;行行垄垄插得直,你追我赶勇争先。不怕脸晒黑,不怕腰累弯,为了7亿30亿(当时,我国和世界的人口分别是7亿和30亿),再苦再累心也甜……”在最后的总结会上,赛诗会主持人夸我们的《插秧歌》写得形象生动。那应该指的是模仿“布袋和尚”那两句吧?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机械化播种和收获,那片水稻田全部改造成了抬田,一年两季轮种小麦和玉米。时至今日,只是在村东留下一段干涸的水渠。当年,清清的沁河水就是从这里流向了村北的稻田,或许只有它还能记得,我们曾站在秧田的堤埂上,豪情万丈地朗诵那首《插秧歌》:“为了7亿30亿,再苦再累心也甜……”

你可能还想看:

当驻村干部,我这样赢得了群众的刮目相看

莱阳的二乡师走出了多少位开国将军?

看王秀梅怎样把平凡生活淬炼成诗意哲学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