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族的衣食住行

 听雪楼75iz4v14 2023-08-15 发布于中国香港

伊通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伊通满族人习俗因原隶各部不同,姓氏之别,亦有差异,并随之历史变迁,某些习俗尚在演变之中。

图片

1.头饰。满族头饰方面,男人辫发,女人结髻。满族的辫发由来已久,从金朝女真时代兴起,1129年(金天会七年)太宗完颜晟曾下令,凡女真人皆留辫发,不如式者处死。所谓辫发即是男人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只留头心到颅后头发,属半留半剃形,然后将头顶留下的长发编一长辫,垂于脑后(留这样独特的发式主要取意是:扫去边缘,保留中央,表示要征服四周所有的地盘,不断扩大自己翻域的决心)。伊通满族男人这种发式直到民国成立后才终止。早年男人着红缨圆裂顶无沿帽,其帽又分暖帽(秋冬季戴用)、凉帽(亦称夏帽,夏季戴用)、便帽(家内戴用)。

图片

满族女人结辔,但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结髻。姑娘没结婚前梳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开始结髻。妇女带“头发撑子”。“头发撑子”是用银丝或铜丝制成,把头发分两绺缩绕头上(亦有人称两把头),再插上金制或银制的扁方,簪子和绒花等美丽的装饰品。同时还佩戴耳饰(即耳环,当地称耳钳子,耳钳子有的是用金子制作,有的是银子制作,有的镶有翠玉,各种各样不尽相同)。老年妇女头饰较简单,仅在头顶上结个髻,插上簪子,只有在大喜大庆的日子,才在髻上戴朵花。老年妇女头顶结髻习惯,至今在伊通有些地方还能见到。

图片

满族妇女头饰的花也有讲究。未出嫁的姑娘不能戴红花,多数都戴白色的花,另外也可以戴蓝色和黄色的花,满族历来就有色尚白之说,意思是崇爱白色,认为白色 是 最 圣 洁的颜色,戴白花是希望姑娘们能象白花一样的纯洁。就是姑娘出嫁,从娘家出发了,也要戴白花,只有在婆家拜天地之后,才能由大伯嫂等人将白花去掉,换成红色的花。姑娘头饰白花,从右边垂下一条白绳的穗子,媳妇头饰红花,从右左垂下两条穗子,这是区分姑娘和媳妇的标志。媳妇如果男人死了没有再嫁,头饰上的花和两条穗子就换成白色的了。


满族除佩戴耳饰,还佩戴手饰,手指戴上嵌有珠翠金制的戒指,俗称手镏,手腕带有用玉翠或金、银制的镯子。

图片

2.服饰。伊通的满族,至民国初期,男女仍穿袍服(即旗袍),但不著马蹄袖。因地位不同,衣 料 亦别。富贵人多绸缎,平民人家多为棉麻布。男人喜欢蓝灰等颜色,女人喜欢绿、粉、月白等颜色,这个时期的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之分。直领,袖短窄,开右大襟,钉扣绊,紧腰 身,衣 长 到 膝下,两侧开叉,旗袍的袖口、领边,衣襟上镶着鹅黄、粉红色绦子边,也有的还镶边。妇女们穿上旗袍,即庄重,又大方。在冬季外出时,要在长袍的外面套上一件四面开禊的短褂。也叫“马褂儿”。至今在伊通满族比较集中的农村仍有穿“马褂儿”和“坎肩儿”的习惯,并流传着“天河分叉,该 穿马褂儿”的说法。冬天一些老年人为抵御严寒,习惯在裤子的外面加穿套裤。套裤是一种无腰无档的两条较为肥大的裤子腿儿,套裤上有带子,穿时只要套裤带子系在裤腰带上就可以了,套裤多半是皮毛制成。

图片


满族过去还有在长袍外面扎腰带的习惯。其腰带为整幅绸缎制成,为单色,两端饰以花穗,一般长2.4米,现存实物长者近3米,折成宽6厘米左右,围腰周系活结于左侧,带色多为蓝、绿两色,男人平时还拴挂荷包、手帕、解食刀、烟袋等物。

图片

满族男人,平素多穿靰鞡鞋。冬季穿用猪牛皮制成的靰鞡,里絮靰鞡草,脚上不用穿袜子,只用包脚布就可以了,异常轻便暖和。满族妇女,自古天足(俗称大脚),喜欢穿绣花鞋。其式有两种:一-种为平木底,厚寸许,外包白布,上面上鞋帮,鞋面绣着花,此鞋平素在家穿用,并多为中老年妇女穿用;另一种为高木底,亦称寸子。木底高约9厘米,中 间 细,两头宽,近方形(或马蹄形),为鞋底长的三分之一,上于鞋底正中间,外包布或涂上白漆,鞋面和鞋帮上绣花,鞋底在跟上又钉了一层皮革。此鞋多在喜庆时穿用,劳动妇女平素很少穿用,因为它接触地面积小,行走不稳,不利劳动和操持家务,只有在接待客人或给旗中老年人拜年时才穿用几回,日常多穿平底绣花鞋。

图片

3.居室。满族由于在东北寒冷中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习惯。为了适应游猎生活,满族先人夏季住在一种叫“撮落”的房子里(“撮落”是满语,汉语称“马架子”又称“窝棚”),冬季住的是半穴式住房,也称为地窨子。满族定居生活以后,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再修“摄落”和地窨子,开始修建美观、牢固、适用的固定住房了。

图片

伊道满族住宅多属三合院,四合院很少见。三合院是由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户人家的正房多为5间,小户人家的正房多为3间,厢房一般多为2间,3间很少见。有钱人家多为青砖瓦房,一般民户多为草房。以3间正房来说,多数房门向南开在中间,也有的房门向南在东间一头开门。在中间开门的室内分东西屋和堂屋,中间为堂屋,兼灶房,存放杂物及做饭之用具。右侧为西屋,左侧为东屋。一般西屋要比东屋大些,因西屋是供祖和长辈居住的地方。另外年节族人来拜望深怕无处坐失礼,东西屋皆三面是炕,分别称为南炕、北炕和靠小墙的“腕子炕”。过去“腕子炕”与南北炕同宽,后在变为宠炕。南炕炕梢摆放着木制炕柜,柜上叠放着被褥和两头绣花的枕头。北炕炕梢摆放着木箱,其上摆放着梳妆用具等。西“腕子炕”墙上摆放祭祖板。每间屋的北面各有一个窗户,南面有两个窗户,窗户木制,花格图案不一,上下开 合,窗 棂 外 面糊纸,再涂上油,既防雨又透光。3间房在一头开门的,室内东间为堂屋,兼灶房,存放杂物及做饭之用具,西两间为居室,其南北皆通炕(俗称连二炕),三面同样成圈炕(即“腕子炕”)两屋中间一般无门,仅挂帘布。两屋 中 间 炕 上设隔扇板,平素不打开,在年节或祭祀时打开。南北炕皆放幔帐。一头开门炕梢摆放东西和中间开门炕上东西摆放略同。每间屋有北面同样各有一个窗户,阳面各有两个窗户,窗户同样是木制,花格图案不一,上下开合,外面糊纸。3间房一头开门的,室内两屋之间也有设门的,但屋门均由四扇木门组成,上下各有能活动的门哈码,以便随时能将四扇门摘下来,使2间屋子形成一体,供祭祀时人多使用。正房外门多为两层门,内为两扇板门,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面糊纸。烟囱有的设置在东西山墙外,也有的设置在房子南墙外,烟囱距房了约有60多厘米远,用青砖或土坯砌成,有圆形或方形两种。

图片

满族的习俗,以西为大,以南为长,长辈要住西屋南炕,老儿子住北炕,东屋南炕住的是长子,北炕住的是孙子。如果是四代同堂,西屋南炕为祖,北炕为重孙;东屋南炕为父,北炕为子。如果人口再多,可在东厢房再按辈居住,在厢房居住则按左长右少的次序。西厢房一般不住人,都用来做碾房和“哈什”,汉译为“仓库”。正房的西“腕子炕”不住人,也不允许任何人坐,因为西炕是供祖宗的地方。西墙上方供着一块大约长80厘米、宽35厘米的祖宗板,板上有一个小木箱和香炉,木箱内珍藏着本民族沿袭千百年的家谱和十分崇信的木布制的神偶。木板的左侧挂着一个装子孙绳口袋。年节家人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院周围以木栅栏,或以砖、土砌成围墙。火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竖有“索伦杆子”。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和车棚及贮存谷物粮仓。满族人十分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得井然有序,柴禾垛得立立整整。

图片

4.饮食。现居住伊通的满族的饮食,虽然已经接近汉族,但仍然保留着本民族自身的食俗特点。在主食方面,满族人喜用粘高粱、粘苞米、糜子、粘谷碾面做成各种粘食,而且是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在春、夏、秋三季农忙时,普 遍 做 些 粘豆包、粘面饼子、粘糕、柞树叶饼、苏子叶饼、豆面卷子、酸汤子、水捞饭等食物。秋季新粮打下米,还要做些“水团子”吃,冬季农闲,在接近年节时,开始大量做粘豆包和粘糕(年糕),准备过年吃。在正月间,除吃些米食和白面饽饽外,更多的是吃这些粘食。认为过年,吃“粘”饽饽,表示“年”意(因“年”和“粘”同音)。大肉饭、小肉粥也是满族喜爱的传统食品。


在副食方面,满族最喜欢食用猪肉,“多畜猪,食其肉”至今居住在伊通的农村中的满族,还有杀年猪的习惯。特别是搞一些修谱活动,更要杀猪。能用猪肉及其下水做很多种风味独特的菜肴。如白肉血肠、酸菜粉、汆白肉和酱、熏、烤猪肉等风味佳肴。副食除喜食用猪肉外,还喜食用羊肉及鹿、野猪、野鸡、河鱼、蛤什蚂等。但满族人从来不杀牛马等大牲畜,他们认为这些牲畜辛辛苦苦为人劳累了一辈子,到老了于不动活了,反倒叫人杀来吃肉,子心不忍。在所有可食用的肉类中满族大多数都吃,只有狗、乌鸦和喜鹊不能打,更不能食用。日常除食用家种白菜、萝卜、土豆、芸豆、茄子、辣椒、葱、蒜等蔬菜外,尚喜欢按不同季节,采集一些蕨菜、刺嫩芽、大叶芹、抢头菜、柳蒿、四叶菜、寒葱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种山磨菇等食用,或炸或炒或熬或炖,吃 法不一。除此之外,每年到秋季,家家还要腌制些酸菜,以备冬季熬、炒、包馅或下火锅而食用)满族相传的野味火锅在伊通很少见了,但涮羊肉火锅至今还仍然相传,火锅分为天上锅、地上锅、水上锅等。满族相传的“鱼皮闷子”少见了(“闷子”是满语,汉译为“冻子”),猪肉闷子和“样肠”还在相传。满族人家--.般多用6个或8个炒菜来招待亲友,菜必成双。就是平素家里来客人只炒一样菜,也必分为两盘或碗装之,这样以示尊敬。

图片

满族人喜欢饮酒喝茶。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家做的米尔酒(用黄米酿制的黄酒,满族祭祀时用此酒),一种是烧酒(是玉米和高粱酿制的烧酒)。一般男人们喝烧酒,女人们喝黄酒(此酒解放初期在满族和汉族一些人家还有酿制的,现在很少见了)。居住伊通的满族多喜欢喝酽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花茶。到了冬季,少数人还有以喝糊米水代茶的习惯,这种水是用炒糊的高粱米泡成,色似茶,味儿香不苦。据上了岁数的满族老人讲,这种糊米水有消食化气,开胃健脾之功能,人常喝能强身健体,不得胃病。


满族除喜食家植果品外,尚喜食野果,如山葡萄、山梨、山里红、软枣子、山核桃、松籽、榛子等。果 品 除 直 接鲜食外,有的还制成果干,储存起来,冬季食用。有的还用容器盛放一些日子,发酵酿成酸果酒饮用。


在日常生活中,满族过去多用木碗、木 盆、木 勺、木 水桶,皆用整木镂制所成。这些木制用具“文革”前在伊通农村有的人家还使用,如今很少见了。还有使自柳条编成的箩管,柳条筐等盛装食物。满族过去随身配带的解食刀(以备食肉用)今不多见,冬季个人家白制的泥火盆亦不多见,现在多使用铁火盆取暖。

图片

满族人家生孩子满月后,放在木板制的长形摇车里(似船形,也称吊篮)用绳吊在室内棚杆上,来回悠 荡。悠 车涂红色,并有金色绘花和“长命百岁”等字样。


满族人有吸早烟的习惯,而且又多半用烟袋吸,烟袋杆多半是用黑色乌木制的,烟嘴多半是翡翠的,也有的是玉、玛瑙和铜的。烟袋锅多半是铜的,烟口袋(也叫烟荷包)多半是青布和皮子制的,女人巧不巧,先看烟荷包。满族女人婚嫁要先给未婚的丈夫做一个烟荷包,上面刺绣精美,做工细腻,有的还在烟荷包上缀上银佩,使得这定情物显得更加华贵。满族年长的更不用说,就是年轻的姑娘也用烟袋吸烟。“关东城有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旱烟袋”。此顺口溜至今仍在伊通民间流传着。

图片

5.交通工具方面。过去满族交通工具主要靠骑马、坐车、乘船和坐爬犁等。马和车用途最广,而爬犁和船只能是季节性的使用。马用来乘骑、打猎或使役,车主要用于运物资、串亲戚、婚丧嫁娶。爬犁主要为冬季雪上运输和打猎。船主要用于春夏秋三季捕鱼用,有时也用于运输一些物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