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底部的黑天鹅

 立志德美 2023-08-15 发布于四川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在这件事情刚开始演绎的时候,市场上大多数人都是基于短期看到的一些个例进行线性外推,对于未来事件的演绎和可能带来的结果,实际上是很难做预判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jjjl在第一时间选择砍仓医药的持仓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那么站在当前时点,我们依然不能说已经可以看清这件事情的全貌,但至少有些话已经可以出来和大家聊聊。

01

给医生尊重与理解

我把这条放在所有内容最前面,因为在投资以外,医疗行为本身就是一直在我们身边,引发医患之间的对立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百害而无一利,ff有其道理,但不代表老百姓就要敌视、丑化医生。

①大多普通医生的收入并不高:一位医生朋友(上海头部大三甲的外科副主任)给我发了他的工资单,不考虑奖金的话,月收入1万,到手2000出头,据说他们科室主任到手3000块。奖金怎么来?只能起早贪黑的做手术。上海,头部大三甲,科室主任/副主任,到手2000-3000,各位能理解吗?

医生收入那么低、怎么我看病还那么贵?这是正常人都会有的疑惑。

首先,对于大医院里某些做植介入类手术的科室,主任年收入千万也并不难,手底下的医生(没错就是给你亲自接门诊、做手术的医生)哼哧哼哧的干活,赚着白菜的钱,操着**的心,换谁谁不崩溃?但不行,患者还得要求他们讲求服务意识,态度要好、技术要好、费用要低。抱歉,咱们矛头都指错了。

②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好经典,学医的不学医的都知道,本硕博10多年的寒窗苦读+N年的实习规培,博士头衔光鲜亮丽,挂号费5元谢谢惠顾,不过好在一线城市普通号现在25块,毕竟小区门口理发店中专的剪发师剪个寸头都要20-30块了。

如果你觉得医生都是吸金利器,那逻辑就很简单,你愿不愿意让你的孩子学医?愿不愿意在支持他在18岁考上大学后、再支持本硕博8-10年的学业、再支持毕业后N年的收入微薄,以及日常的生活不规律、夜不归宿(夜班、紧急手术),日常的吃射线、肿瘤高发(血管介入、放射科),日常的被院长主任、被监管、被患者及家属骂成狗。

③不要再等到供需严重失衡时再转向:人口老龄化现在人人都知道,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需求增加也人人都知道,但需求增加的不仅是药械,还有医护。但现在的ZC环境、舆论环境对医护是何种态度,大家也都清楚,如果出现供给减少、需求持续扩张,最终吃亏的是广大老百姓。当身处下图所示的环境里,才能体会当前中国医疗的高效与普惠。

Image

02

医药投资判断

回到咱们的正题,这种ZC环境下的医药投资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行业底部的黑天鹅”。

2021年6月25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高点)到2023年7月28日(j委j委发文关于医疗ff),恒生医疗累计跌幅60%,最大跌幅67%,均创历史新高,在一轮新冠疫情的泡沫退潮后的跌幅,让人胆战心惊,但也意味着新的机会的孕育。

(1)长期不悲观,但需关注结构分化

在这个环境下,再出ff的消息导致行业扰动,谈不上很乐观,但也绝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把行业一棍子打死的悲观。

复盘来看,医疗ff不是第一次,2006年和2013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影响力较大的医疗ff,但两轮ff的市场背景都是全市场大牛市的起点,我们在当前时间点无法对全市场行情做判断,因此不能去说是否会复制当年那种表现。

但复盘06年,反商业贿赂对行业增长短期的确有所扰动,但也的确不影响长期合理需求的爆发,且确实带来了行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复盘06年各子行业在ff、降价、监管趋严、审批放缓等因素下业绩的影响趋势,从二级市场表现看,医药板块2006年涨幅位列28个申万一级行业的23名,2006年全部A股涨幅118%,医药板块涨幅67%,确实是明显跑输大盘。但从各个子行业来看,中成药、原料药的收入端增速明显大幅下台阶,从30%左右降到5%-10%,化学制剂、生物制品从15%上到25%-35%增速,中药饮片从-20%上到+40%左右,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基本稳定。当时基数低、但更符合产业趋势的专科化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许多都是长牛的起点,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家熟知的恒瑞医药,01-06年经历5年多的震荡后,06年正式启动百倍牛股的征程。

站在当前时点,同样是要寻找在这轮产业变革中可以受益的子领域与公司。

创新药是整个医药产业里难得的有增量的子领域,且具有最强的出海逻辑,也已经有多个产品验证全球竞争力(泽布替尼、CARVYKTI、呋喹替尼),诸多新兴技术领域的国际授权来自国内biotech。与此同时,GLP-1系列药物掀起降糖、减重、心血管获益、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阿尔兹海默症、降尿酸等众多超大疾病领域的突破。

全球创新药行业处于融资底部、技术集中突破的黎明,很多人过去几年投CXO行业的思维定式认为融资是创新药行业产业周期的最大驱动因素,实际上技术创新永远是创新药的最大驱动因素,国内自2018年的港股18A以来呈现的资本驱动,也将逐渐回归到技术驱动的正途。

投资创新药无非还是两条路,要么投资波动大、潜在回报率更高的个股,要么投资ETF,但不论个股还是ETF,标的和方向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方向上,对创新药的投资我始终认为港股优先于A股港股受流动性、汇率影响很大,过去半年多一直是很大的宏观负面因素,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与汇率高度负相关,但可以看到,即便是在ff的影响下,在汇率创新低的时候,恒生医疗指数还未创新低,或许本身就意味着持续影响一年半的宏观因素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影响可能在钝化,而每次短期的边际转向也都会带来股价的剧烈表现。

Image

标的上,在当前ff+宏观的不确定性之下,ETF的投资体验可能会阶段性的好于个股,对于已经跌了60%以上的恒生医疗指数,这个时间段很难熬,但能长期赚钱的投资,难道不都是在很逆人性的时候下的注?

比较典型的标的像159892恒生医药ETF,场外的有016970华夏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联接A其跟踪指数恒生香港上巿生物科技指数)的主要持仓基本全面覆盖了国内最优秀的一批biotech/biopharma。

Image

个股层面的投资也一直坚持原有的观点,国内创新药投资选股无非就是两个思路,一个是典型的大单品逻辑,例如GLP-1系列是可预期的未来5-10年最大的大单品,是一定不容错过的重点领域,再例如自免领域是可预期的未来会出现诸多大单品的领域,还有抗肿瘤、眼科等领域。另一个是创新药国际化逻辑,经常有投资人比喻摸着日本药企的石头过河,日本药企国际化的成功让人印象深刻,国内创新药出海也已经初具规模和亮点。

对于我们的“老朋友们”这里也做个简单更新(市值排序):

①恒瑞医药:TSLP单抗海外授权,交易对价是2150万美元首付款+350万美元短期里程碑付款+10.25亿美元研发及销售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恒瑞自年初2月份授权SHR2554(EZH2抑制剂)后今年第二笔海外授权,后续还有多款产品的BD授权在谈。恒瑞的国际化转变思路,license授权的方式更高效、快速回笼部分资金、降低ZZ风险。国内大单品,ADC平台优势较强,SHR-A1811有望与DS-8201成为国内HER2-ADC双雄,GLP-1单靶、小分子、双靶布局最为全面。

②信达生物:2023Q2产品收入约14亿+35%,PD-1恢复高增长。国内大单品,国产第一的GLP-1双靶(降糖减重效果好,开了NASH、降尿酸等适应症),国产第一的LAG-3、IL-23p19、VEGF/CR1眼科双抗、IGF-1R、PCSK9。

③金斯瑞生物科技:创新药国际化,传奇生物BCMA-CART在2023Q2销售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87.5%、环比增长62.5%超预期,全年预计实现1000人份、约4.6亿美元销售,创新药海外授权之光。

④科伦药业:科伦博泰Trop2-ADC二线三阴乳腺癌的国内III期临床达到终点。创新药国际化,下半年默沙东将启动多个Trop2-ADC+帕博利珠单抗(IO+ADC)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是下一个创新药海外授权之光的候选人。

⑤康方生物:国内大单品+创新药国际化,AK104国内首款PD-1/CTLA-4双抗高速放量,AK112国内首款PD-1/VEGF双抗在前几天刚刚申报NDA,AK112以50亿美元的总交易对价位列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之巅。下半年还将有AK101(IL-23/12)申报上市,以及IL-4R启动III期临床,AK104读出一线胃癌、一线宫颈癌数据。

⑥再鼎医药:国内大单品,FcRn赶在630之前获批上市可以参加今年的医保谈判,是自免领域下一个顶级大单品,Argenx靠这一款产品价值300亿美元。再鼎也是为数不多搭建起高效率商业化体系的biotech之一,预计未来5-8年有十几款创新药商业化。

⑦和黄医药:创新药国际化,呋喹替尼三线结直肠癌美国FDA的PDUFA日期为2023年11月30日,有望成为下一个经过全球多中心III期验证而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国际化标杆产品。

⑧康诺亚:国内大单品,IL-4R虽然因需要更多安全性数据把申报上市时间延后半年,但不影响其竞争格局和IL-4R作为自免大单品的逻辑,CDE审批收紧可能导致IL-4R最终竞争格局好于大家的预期,但还需观察其商业化团队的稳定性。

⑨亚盛医药:创新药国际化,Bcl-2+BTKi用于一线SLL/CLL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已经获得FDA批准,亚盛自身的资金实力恐怕难以承担这样一个投入大、时间久的大临床,license授权或许已经不远。

(2)短期战术上客观重视ff的阶段性影响

市场普遍认为ff对行业短空长多,长期的“多”到什么程度没人说得清,但短期的“空”到什么程度确实在逐渐显现,最直接的影响会体现在多个方面:

①设备招标大幅放缓或延后,我们已经在部分设备的招标数据上看到边际变化,8月以来的招标同比大幅下降。

②创新药新品进院、推广延后,学术会议和科室会全面暂停,很多企业的销售放假或集中做合规培训。

③利益品种压力较大,尤其是辅助用药和部分竞品集采降价后的替代品种,例如某些伪创新的me too新药,竞品集采后反而可以高速放量,核心原因不是其产品力优势,而是其“投费用能力”的优势。

④可延期手术、可选手术的延期或干脆不做,高耗短期用量下滑。

⑤各地内部举报和内部文件频繁传出,行业从消息舆论到部分企业被“点名”都在持续有影响。

以上影响,有些是短期影响,且会直接体现在今年三四季度的业绩上,很多公司短期1-2个季度的业绩会有明显的波动和miss。有些会形成长期趋势,再次倒逼部分企业做出转变。当然,最终对行业的影响可能不仅限于此,还需继续跟踪观察。

风险提示:本文仅讨论行业/公司经营情况,投资需综合考虑公司经营、估值、管理层等多方面因素,建议读者审慎参考,本文不作为投资依据,不建议大家根据本文做出投资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