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重建军威

 兰州家长 2023-08-15 发布于甘肃

上一章: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黑云压城

'革命完了吗?'

红军主力走了,苏区被敌人占了,今后部队怎么生存、怎么斗争?每个干部都在想,有的战士还把疑问挂在脸上,甚至说:'革命完了。'

'红二十五军完了吗?'

红二十五军的3个师,除七十三师随同方面军总部行动外,七十四师在方面军9月间到达皖西之时,分别补充加强了其他几个主力师;剩下七十五师的两个团,这时却又分散在皖西北、鄂东北两地,无形中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红二十五军真的'完了'。

是的,红军主力一走,大家似乎少了主心骨。盼啊盼,等啊等,眼巴巴地瞄着西方,盼望红军主力早日归来,好统一指挥集中行动,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盼望方面军主力早日归来,好恢复失地重整旗鼓,尽快拔去插在群众家门口的'白旗子',把红色政权早日建立起来,许多就地休养的伤病员们,也在期待着自己所在的部队,好及时归队重返前线,那些妇女群众,仍躲在深山老林里打草鞋、纳袜底、缝烟包,而且还做好了糯米糍粑,等待自己的亲人归来好去安慰他们。

现实是残酷、无情的。一个多月过去了,有关方面军的行动消息,连个影子也捕捉不着,……转战到哪里去了?即使是全军覆没,也该有所传闻啊!留下来的干部、战士、群众,都在关注着红军主力的行动消息。

当时,留在根据地的领导机关—中共鄂豫皖省委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局面,也认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不久就会返回。他们哪里晓得方面军主力转出外线之后已无法转回根据地。随之而来的'不满'也就产生了。1933年1月5日,省委领导人沈泽民、徐宝珊、吴焕先、王平章、郑位三、成仿吾、戴季英、高敬亭联名作了'鄂豫皖省委关于反四次'围剿'及坚持斗争情况给中央的报告'。在报告中严厉地批评了张国焘等领导人:

临行时国焘同志犹说,今后红军总不放弃巩固苏区根据地的任务,总在苏区及苏区四周与敌军兜圈子,那时使我们还不曾料到红四方面军终于脱离苏区,但从此一别,红军主力在河口打了一仗,即往京汉路一去不回,直到现在竟远在陕西,且更进一步的向甘肃去了。反动报纸上甚至说,红四方面军甚至提出打通国际路线的口号,要由内外蒙古开到苏联去。这个,我们认为是反动报纸造谣,不去相信的。但无论如何,红四方面军的这个行动,我们认为是不正确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主要的负责者应当是国焘、昌浩二同志。……而国焘同志尤其是主要负责者,因为他从南昌暴动一直到现在,以及由于他在苏区所发表的种种观点,实是一贯的倾向。我们承认往日在他的领导之下,对于他的机会主义倾向与复活,不曾加以充分的斗争,然现在则不能停止复活,现在红四方面军离我们太远了。我们虽然想尽方法,至今还没有找到能走这条路的人才去信给他,去阻止他的行动,请中央立即采取办法,找红四方面军回此地来,……

等待,请求。但不是消极地等待,也没有把恢复鄂豫皖的希望一味寄托在红军主力的归来上。因为,他们是大山的儿女,他们有大山般的性格。'革命没完!''红二十五军也没有完!'烧杀、掠夺、围困、封锁,吓不倒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在血泊和火海里,他们英勇不屈地战斗着。许多伤病员,宁愿饿死在深山,也决不下山投降敌人。在一座山崖的石壁上,红军战士用刺刀刻下这样几行字:

树枝吹不完,

根也挖不尽。

留得青山在,

到处有红军!

黄安县县城监狱里,关押着一名当地的革命干部。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最后终于越狱而出。逃离之时,他在关押自己监狱的墙上留下了一首诗以作纪念:

大别山里出好汉

生就骨头似铁坚;

今日逃出虎狼口,

明日回来报仇冤。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曲折和失败,但没有一次是失望和绝望的结局。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分析了红色区域存在的五项条件,其中两条便是: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能不能继续率领广大军民坚持革命斗争,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留在根据地的鄂豫皖省委的主要成员,在关键的时刻旗帜鲜明地坚持根据地反'围剿'的态度,对于稳定人心、消除疑虑起了重要作用。11月12日,在沈泽民主持下,省委于黄安长冲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徐宝珊、成仿吾、吴焕先、王平章、郑位三、戴季英、高敬亭等。会议作出了《关于反国民党四次'围剿'下的总任务》的决议。会议指出:国民党反动派虽然对根据地进行严重的破坏和摧残,然而,它不仅不能消灭苏区,反而更激起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团结,今后'必须经过残酷斗争,反'包剿'才能完全胜利'。为此,会议提出了坚持斗争的中心任务:

'训练广大工农群众来做长期战斗的准备……'

'继续扩大红军,扩大游击战争,从游击战争中锻炼新的红军主力,……'

'迅速地把鄂东北、豫东南与皖西北的游击区打成一片,加强对豫东南、皖西北根据地游击战争的领导,打破根据地游击战争不平衡的状态,逐步恢复整个鄂豫皖根据地,……'

省委扩大会议之后,鄂豫皖省委领导红军、地方武装、游击队以及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同'围剿'之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尤其是在被敌人分割为鄂东北和皖西北的两个地区,又重新形成了新的'燎原之火'。

鄂东北地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它可控制武汉、信阳、潢川,威胁平汉铁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也是敌人'围剿'的重点地区。它还是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的发源地。在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四乡3万多民众,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地主豪绅!'的口号,像潮水般地涌向黄安城,活捉了县长贺守忠。

中国现代史书上便留下了'黄麻起义'。

黄安这座古城从此又开始了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历史。黄麻起义失败后,红军被迫从城内撤出。红四方面军成立的第三天,即1931年11月10日发起的黄安战役,将守敌六十九师的5000余人全部歼灭。历史悠久的黄安县城再次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黄安县苏维埃政府随即迁入城内。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遂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一字之改,可圈可点,这是无数红军战士和群众用鲜血染成的'红'字。然面,谁又能想到,这座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红安县城,经历过8个月的曙光初照,转眼之间又被血雨腥风所笼罩;又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它能够尽早回到党和人民的手中,获得永久性的新生。

黄安县城失陷,但在鄂东北仍保存着红色政权和根据地,鄂豫皖省委机关在这里领导、指挥着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红军主力走了,但这里仍然有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军部特务营和红九军二十七师八十、八十一两个团,这支军队成为这里反'围剿'的主力军。

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平汉路西进后,红二十五军的七十五师二二三团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之后,于10月上旬即和军特务营活动于黄安县以南地区。这一带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他们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10月下旬,在邓家桥歼第十三师一个连。

10月24日,在高桥河给敌第十三师七十三团以很大杀伤。

10月26日,仅隔两天,他们在宫懋塘痛击敌保安第四团和湖北省第四区保安队,毙伤敌百余名,敌保安第四团团长李树荣被打伤,差一点命丧宫懋塘……

10月底,在八里湾狠狠打击了反动民团,毙伤俘敌300余名。

在黄安县以南的敌人连吃败仗、惊魂未定之时,这支红军部队转移到县城以北的七里坪、檀树岗和麻城县以北的地区,并在七里坪附近歼敌第八十一师一部。

人们喜欢用'金秋十月'来形容丰收的喜悦。历史又总是会出现许多巧合。

七十五师的二二三团在收获,二十七师的八十、八十一团也在'开花结果'。它们在完成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的任务后,就开展了打击敌人、镇压反动土豪劣绅的斗争:

10月14日,在黄陂站歼敌第十三师百余人。

10月下旬,在九龙岭附近与敌第十三师一个团激战中,毙伤敌数百名。

10月26日,在乘马岗、张店地区与敌第八十九师二六七旅激战一天。冤家路窄,第二天在杨泗寨地区两军又相遇,激战数小时。连续两战共歼敌数百名。

进入11月后,他们又进一步扩大战果。11月22日,又在羊角山歼敌第八十师一部。

活跃在鄂东北地区的另一支武装便是地方武装和游击队。这支队伍在编制上开始接近'正规军'。

早在1932年8月底。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指示,为统一领导地方武装斗争,成立了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

'道'是一个行政区划名。北洋军阀时期,曾分一省为数道(道下设县),隶属于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所设的委,为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鄂豫皖省委的派出机构,系这一地区党的地区委员会。

地方武装曾多次使前来'围剿'的敌人吃到了苦头。红四方面军在鄂豫转战期间,鄂东北地方武装在道委和总司令部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敌进我退。'敌人开进根据地后,鄂东北地方武装积极动员群众、帮助群众转移,避入深山,实行空室清野。

'敌驻我扰。'敌军在根据地内,白天显得安全、放心,入夜则总是提心吊胆,冷不防脑袋就会搬家。远处偶尔传来一声枪声,也常常使龟缩在据点里的敌人打个冷战;有时枪声四起,他们认为又遭到地方武装的夜袭,更是惊恐万状。电话线、交通线时常被破坏。地方武装充分发挥了目标小、行动方便等优点,往来穿梭于敌人据点之间,四处袭扰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反'围剿'斗争,逐步形成了敌占城镇、我占乡村的格局。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9月20日,两支地方武装—罗山独立团和仙居赤卫队埋伏包山,借助有利的地形,等待着由宣化店开赴七里坪的敌十三师。敌人进入伏击区后,就被突然面来的枪击吓慌作一团。激战一日,敌死伤甚多,不得不绕道而行。这次阻击战最终以地方革命武装的胜利而告终。另外一支活跃在禹王城一带的赤卫军战斗连,先后在翻叉岭、坞子铺等地伏击敌军,缴获机枪6挺、步枪数十支。敌人一时间又弄不清地方武装的方位、人数,挖空心思也想不出对付的好办法。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在1928年5月正式提出的游击战'十六字诀'对开展游击战的鄂东北地方武装实在太实用了。

地方武装在斗争中有时还要担负重要的使命。刘震在回忆录中讲:他是1932年春从陂孝北县独立营调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一分队一班,当时他还是一名普通的战士。跟他分在同一个班的还有黄安县独立师来的韩先楚。班长是陈先瑞。他们所在的四大队人员精干(共120人左右),都是从各区、县游击队作战勇敢的干部中选调出来的,由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直接指挥。其使命是:'主要在平汉铁路南段沿线赤白交界的地区活动,负责收集情况,侦察敌人动向,筹备经费物资,并担任接送来往于中央和鄂豫皖根据地之间的领导干部、交通联络人员。根据任务的不同,分别以大队、分队有时也以班为单位外出活动。在活动中,强调严格执行政策纪律,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为了筹集经费,当时采取的一个办法是武装潜入敌占区,强令大地主、大资本家出钱,叫做'抓案子'。我们执行任务时,昼间在敌占区地下党员家隐蔽,夜间按计划行动,天明以前赶回边沿地区。一次,不巧白天让孝感民团发觉,被他们包围起来。我们利用房屋和围墙组织抵抗,坚持到天黑,大队长、政委组织多路突围,到指定地点集合,集合后继续完成任务。后来又有几次遇到类似情况,也同样完成了任务。

'我们还上过鸡公山抓'洋人'的案子。鸡公山在河南信阳南45公里,豫鄂两省交界处的大别山中。主峰报晓峰西侧有灵华山和长岭,宛如雄鸡的两翼;峰的左右,峭壁幽谷,很似鸡爪。整个山形如雄鸡引颈报晓,矗立于群山之中。山上云雾缭绕,泉水清澈,又有茂密的林冠覆盖,盛夏气温一般在23摄氏度左右。古人有这样的赞美诗句:'三伏炎热人欲死,到此清凉顿疑仙。'每当雨后初晴,红霞掩映,苍松翠柏,奇峰幽谷,点缀得光彩斑斓的楼台别墅,显得分外妖娆。可是我们这些肩负特殊使命的红军战士当时并没有那么多的雅兴去欣赏,而是直奔'洋人'的别墅,去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红军主力转移后,为反对敌人的'清乡',中共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还先后合编和扩编了7个独立师和游击师。这样,地方武装也有点像'正规军'的样子了。这7个师是:

以黄安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独立第七师,师长夏如银,下辖两个团,约1500人。

以罗山独立团和光山西部地区的游击队合编为独立第六师,师长叶启文,下辖两个团,约1200人。

以麻城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一路游击师,师长邱江浦,政治委员了少卿,下辖三个大队,约1000人。

以陂孝北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二路游击师,师长郭顺全,约700人。

以光山县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九路游击师,约1000人。

以陂安南(包括黄冈部分地区)游击武装组建为第四路游击师,师长金传鉴,约800人。

以河口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第八路游击师,师长郭顺全,约800人。

以光山县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第九路游击师,约1000人。

这已经是一支7000余人的队伍,一支足以使'清剿'、'清乡'之敌感到棘手的队伍。

还是在这一年的10月下旬,又传出了游击师的捷报:

河口第八路游击师在小冲、杨家冲一带,毙伤敌军第十三师300余人。

光山第九路游击师在夜间神出鬼没,奇迹般地攻占了白雀园、沙窝、砖桥,端掉了这几个敌据点后,胃口大开,进逼新集、泼皮河等地,酝酿着如何拔掉这几个较大的据点。守城之敌已如惊弓之鸟,赶紧加修工事,加强戒备,以防飞来的'横祸'。

陂安南第四路游击师经过多次侦察,发现了敌人的'耳朵'—电话排。他们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终于'咬'下了这只'耳朵',缴获一批电话机和其他军用物资。

遭到打击和袭扰的敌人,终于承认了'清剿'计划难以如期实现。敌第十三师万耀煌部在1932年9月19日的战斗详报中也不得不承认:'近来自大军节节进展后,匪之红军主力均已东窜,其散伏于各处者有伪独立师、独立团、游击队、赤卫队等,枪械甚多。

'所谓地方武装,各县各区均有,每县有县区军事指挥部指挥之,此种匪军在裹胁民众,维持其原有组织,并扰害我后方交通。连日派队清剿,此剿彼窜,兵去匪来,兵来匪去,剿抚兼施,未获成效。'

无论是'此剿彼窜',还是'兵去匪来,兵来匪去',如果站在另外一种角度去解释,很容易使人想起毛泽东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在这'十六字方针'面前,国民党军队除了表白'未获成效'的无可奈何之外,还能干些什么呢?

是的,除了烧杀抢掠之外再没有什么作为了。他们的'功绩'是使许多根据地没有了,庄稼院没有了,居民跑反了,就是一头猪崽也看不见了,和平的村庄变成了无人烟、无表情焦土。但这群愚蠢的强盗忽视了,在他们脚底下的是沉默中满怀愤怒的土地!这片土地早已被'赤化',他们无法想象,与红军融为一体的民众是多么雄伟的血肉长城。

鄂东北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很快从慌乱、恐惧中清醒过来。他们在中共鄂东北道委和游击总司令部的领导下,汇聚成一支坚强的力量。或者踊跃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或者纷纷组织游击队和赤卫队。有的积极为红军侦察敌情、带路送信、筹集运送粮食、收容掩护伤病员,有的直接奔赴第一线,配合红军打击敌人。黄安七里区的群众组织掩护队,用四面摇红旗、满山放鞭炮、声东击西的办法,在老君山打退敌人一个营的进攻。现在是'围剿'之敌慌乱、恐惧的时候了。还是敌十三师比较'实事求是',在几个月的'围剿'和'清乡'后不得不承认:'盖黄麻为鄂东赤匪之策源地,匪化最深,无论男女老幼,莫不具有匪性。大军进剿过后,地方匪军蜂涌而起,动辄啸众千万人,匪之组织毫未打破,匪军行动到处自由,实非仅以军事力量所能完全消灭也。'

不要把'动辄啸众千万人'看作是万耀煌部有意夸大'敌情',借以推卸'清剿'不利的责任。其实,早在黄麻起义后不久就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至今还使鄂东老区人民激动不已的歌谣,与当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鄂东剿匪战斗详报》倒是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红军主力转移后的皖西北地区形势更加严峻。留在这里坚持斗争的部队,有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和10月初组建的红二十七军。他们也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十月'。

红二十七军又称红军东路军。早在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英山向黄安地区转移中,张国焘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名义致信中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让他与东路游击司令员刘士奇、第二十七师师长徐海东等组成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皖西地区的工作和武装斗争。这一决定,在前线担任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任务的徐海东并不知晓,他回忆说:'1932年10月,我带一个团去英山地区打掩护,此时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突然西去,从此我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在英山前后畈附近打两天掩护。不见主力去向,我即带七十九团(另两个团被副师长、政委先带走)翻过一座大山,摆脱了敌的前堵后追,来到土门潭。路上遇到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我们一块打到游击司令部,这才知道总部有指示,让我们组织东路游击司令部,牵制敌人。'

郭述申是1929年从上海派到鄂豫皖来的。他这几年一直是做地方政府党的工作。1921年的一次战斗中,徐海东负了重伤。两颗'不吃素'的机枪子弹,一颗穿透他的大腿,一颗卡在小腿中间。徐海东养伤时所在的县是陂安南县,该县县委书记就是郭述申。那时他俩就见过面。如今再次相遇,两人都分外高兴,似乎都有了依靠。只是在赶往司令部的路上,两人的心情很沉重。路上有许多伤病员、妇女、娃娃向他们呼喊,有的拦着马头,要求带上走。郭述申、徐海东跳下马来,一路劝解,一路向前走。他们走到一个村庄,看见许多人挤在一口井边打水喝。有些认识郭述申和徐海东,就跑上来围住他俩,询问敌人的动向,请求解决吃的问题。两人既不了解敌情,又拿不出什么东西填他们的肚子,只好劝慰几句,匆匆向东路游击司令部所在地走去……

当时,在皖西北地区有敌人8个师又2个独立旅。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红军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形势极为险恶。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皖西北道委于10月1日在英山土门潭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会议根据指示,成立中皖工作委员会,书记郭述申,委员有刘士奇、徐海东、吴保才、王建南等。会议还决定改编部队,把聚集在金家铺一带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编成红二十七军。会上,还确定了部队的行动方针:突出敌人的包围,从内线转向外线行动。

部队要马上突围,这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在金家铺地区,还聚集着跟随红四方面军转移而被敌堵截留下的2万多名各地地方干部、群众和4000多名红军伤病员。最棘手的是伤病员,这无疑给突围增添了难度,究竟怎么办好呢?有的主张把伤病员带上一起走;有人认为那样走不脱,打不了,最后要一块被敌人消灭,主攻部队先走。伤员分散,医院的女同志统统回家去。

领导间意见不一,讨论不休。这时,侦察员跑来报告说,敌人的五十四师和四十七师步步紧逼追过来了。大家这才停止了争论,统一了意见:凡是能走动的伤员,一律动员归队,走不动的,派人抬着。三个团当中留一个团负责伤病员,另两个团由徐海东带领去迎击敌人。

重担落到了徐海东的肩上。对他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在大家争论时,他就坚定地说,'我们决不能丢一个伤员,不能丢一个妇女','我带七十九团掩护,你们快走!'

军队领导人威信的建立往往要取决于危急关头他所持的态度和行为。在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更是如此。

10月2日,部队到金家铺的河滩上召开大会,正式宣告红二十七军成立。成立后的红二十七军,一面积极钳制和抗击敌人,以配合留在根据地的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一面掩护两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病员随军转移。

向何处转移?在英山土门潭召开的会议上,只是确定了'向东'行动的方针,没有规定具体的行动路线。当时,围追堵截红二十七军的敌人有梁冠英的第二十五路军、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郝梦龄第五十四师、曾万钟第十二师、陈调元第四十六师、宋天才第七十五师及反动地方武装顾敬之部。为避敌锋芒,中共鄂皖工委决定,红二十七军向太湖、宿松方向前进,在突围的同时,寻机打击薄弱之敌。

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从战术上,红二十七军的行动方针是正确的,整编后的广大战士也充满了信心。但是,红二十七军不过下辖3个师(第七十九师、第八十师、八十一师)共4500余人,要率领两万多名随军队伍突破敌6个多师的围追堵截谈何容易。我动敌亦动。红二十七军经太湖弥陀寺、蕲春张家旁、宿松陈汉沟,于10月9日到达宿松趾风河,这一路还算顺利。但在趾风河以东栗树嘴、昔家垄,遭到敌第四十六师两个团的堵击。经过几天的转移,红军指战员求战心切,早想痛痛快快和敌人干一仗。旺盛的斗志,是战斗胜利的重要砝码。军领导充分抓住了这一点,同时考虑到对手战斗力较弱、地形对我有利等因素,决定用'四面包抄'的办法,集中红军兵力,把对手全'包下来'。

战斗打响后,能征善战的徐海东率第七十九师一团迂回至敌人侧后,其他各团从正面攻击。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徐海东率部迅速攻占小石门制高点,切断了敌人退路。敌人两面受击,认为遇到了红军的大部队,顿时乱作一团。经过激烈战斗,毙伤俘敌约1个团,俘敌副团长1名,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8挺、步枪500多支、子弹4万余发。当敌军逐渐从惊恐中清醒过来后,红军已撤至趾风河南北一线,控制叫雨尖、白崖寨等制高点,防敌反扑。

战局突变。第二天,敌第三十二师及宿松反动地方武装陈金旺'猎虎队'从陈汉沟方向追来,占领了趾风河西南的云天岭等制高点,凭借猛烈火力向我军阵地攻击。敌第四十六师的两个团残部,也像受伤的狼一样从趾风河以东向红军攻击。红军腹背受敌,处境危险,顽强战斗到黄昏,主动撤出战斗。借着黑夜的掩护,向东进时路过的地方—太湖弥陀寺方向转移。

危机四伏。10月中旬,红二十七军转移至潜山衙前镇(现岳西县城)。为避免暴露目标,部队悄悄地在城东的一条山沟艰难地前进,突然,枪声大作,敌五十四师早已等候在这里。随行的群众和伤病员在慌乱中也拥到沟里。人多沟窄,行走困难,敌人居高临下向我军猛攻,情况万分紧急。红二十七军迅速抢占了衙前东侧几个山头,抗击数倍于己之敌。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进行了10多次的反复冲杀,终于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毙敌俘敌数百名。但是,我军付出了很大牺牲;伤亡300多人,第一团一营政委、二营营长和政委、3名连长和6名指导员均壮烈牺牲。

险象环生。部队刚刚摆脱了敌第五十四师的堵截,又和敌第三十二师遭遇了。

衙前战斗后,红二十七军认识到向东行进困难重重,不得不向北转移,拟渡过渭河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当行至头陀即遭敌第三十二师堵击。部队又折转向东,到达官庄地区又与敌人发生激战。为甩掉敌人,红二十七军星夜兼程,向桐城土岭方向转移,但在土岭再次遭到敌第三十二师堵击。经过激烈战斗后,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破敌人的围堵,直插大沙河。

'马上渡河,抢占有利地形!'军领导一声令下,部队迅速渡河,而紧追不舍的敌第三十二师跟踪了20多公里后也来到了河边。双方又隔河展开激战。敌人依仗数量的优势,狂叫着抢渡大沙河。担任阻击敌人任务的第一团冒着枪林弹雨,顽强地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许多归队不久的伤员,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有些人伤口还化着脓,又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掩护部队的转移。在这场战斗中,红二十七军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一团伤亡200多人,但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渡河企图。

这已经是10月底了。大别山已是寒气袭人。

一个多月的东线转战,红二十七军远离根据地,缺衣少食,部队天天行军作战,兵员补充和伤病员安置却有困难。11月初,中共鄂皖工委和军领导干部召开会议,决定当务之急是返回皖西北革命根据地。

横穿安徽境内的渭河是红军返回皖西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磨子潭坐落在河东岸。这里水浅流缓河道窄,是个理想的过河处。如果想从渭河的中央渡过,恐怕只能望'河'兴叹了。

静静的渭河等待着红军。一场恶战也在等待着红军。

11月6日晨,红二十七军到达磨子潭附近。河西岸的大小山头上人头攒动,各处的制高点已有人把持,敌第三十二师九十旅已经抢先一步,堵住红二十七军的去路。另一支敌军敌第四十七师也跟踪而至,占领了红二十七军来路上的两侧山头,切断了红二十七军的退路。显然,敌人的意图就是让红军欲进不能、欲退不行。

红二十七军被压在河川峡谷中,情况异常危急,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

唯一的希望就是杀过河去,冲破对岸的封锁,别无选择。形势不容许他们长时间商定作战计划。军长刘士奇决定立即突围。谁承担突围的先锋呢?大家把目光又落到徐海东身上。……

在徐海东的率领下,第七十九师一团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强渡渭河,向敌的制高点黑虎尖阵地发起攻击,用刺刀和手榴弹杀出一条血路。由于敌人火力凶猛,刚打开的突破口很快又被封锁,徐海东带领突击队再次攻击。这时,第三团团长程启波率领突击队,从敌侧设防薄弱的几丈高的陡壁攀登上去,如神兵从天而降,向敌人突然袭击。敌人猝不及防,做梦也想不到会有红军从背后杀来,顿时乱了阵势。军首长乘势率领后续部队及随行的群众和伤病员突出包围……

突围后的红二十七军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经过大化坪、漫水河、西界岭、前后畈、罗田县的僧塔寺,于11月14日到达根据地的边缘吴家店地区。根据地人民群情振奋,红军指战员也如同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返回根据地的目的总算达到了,大家真想庆贺一番。但是,阴魂不散的敌第三十二师和第四十七师又尾追而来,企图把战场引到根据地,再次蹂躏根据地人民。于是,红二十七军选择了吴家店以东的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敌人。敌人出动了飞机38架次,狂轰滥炸,掩护其地面部队进攻。经过3昼夜激战,红军打退了数倍于己之敌的多次冲击,毙伤俘敌近千人。吃了苦头的敌人暂时停止了对红军的追击。红军胜利地进入赤南根据地。11月16日,红二十七军到达金家寨附近的大埠口,与坚持在这一地区斗争的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会合,并在此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一个多月的奔波,夜夜行军,天天苦战,广大指战员已经拖得精疲力竭,很少能放心地松弛一下,美美地睡上一觉。有时,枪声一停,许多战士便一侧身睡着了。作为红二十七军的指挥官,这支队伍的安危存亡都系在他们身上。就是没有枪响,他们也不敢睡觉。要搜集、研究敌情,了解地形、民情,安排下一步行动,预防意外的遭遇……几十天下来,眼睛熬得又红又肿,这些铁一样的硬汉子,在这一段东路游击战中,确实累垮了。徐海东连续20多天没有上床睡过一个安稳觉,困了便在马背上打个盹。返回根据地后,徐海东才长松了一口气,倒头睡下,一觉就是三天两夜,真把他身边的人吓蒙了。他后来回忆说:'由于连续紧张的行军作战,我一连二十三天没上床睡过觉,这时一头倒下,睡了三十多个小时,起来以后就吐血。……'

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艰难的'长征'。自红二十七军组建以来,采取从内线转向外线的行动方针,转战英山、罗田、蕲春、宿松、太湖、潜山、桐城、舒城、霍山、六安、商城、光山等10余县,一个月里行程约1500公里,钳制了敌人5个师以上的兵力,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打垮了敌人的追堵,歼敌近3000人,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配合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仍保存数千人的武装力量。红二十七军还多次从危局中掩护着一大批地方干部、群众和红军伤病员,并使之安全转移,随着返回根据地……

这是一支与群众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队伍,一支经得起战斗考验的打不散、拖不垮的部队。它保护了人民,人民捍卫着它。

当红二十七军转战的时候,皖西北根据地的广大人民,不顾敌人的严重摧残,纷纷组织游击战、赤卫队,同敌人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由六安县六区游击队和部队红军伤病员组成的洪家山战斗营,给予当地民团沉重打击,活捉了外号叫'杨结巴子'的民团头子,袭击了伪莲花区公所。六安县于家冲区妇女委员、共产党员沈忠华,不顾敌人的残酷镇压,组织妇女筹粮、做鞋、搜集情况,设法通过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当她不幸被捕后,英勇不屈,用剪刀刺死敌军的一个副官,高呼'共产党万岁!'慷慨就义。中共六霍县委委员汪孝芝,到井上庄发动起义时,由于坏人告密被敌人包围。为了保护群众,她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一位伟人说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鄂豫皖根据地的军民也可以无愧地如是说。

部队在大埠口休整,中共鄂皖工委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静下心来,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确定了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决定兵分两路:留下红二十七军第二团,由副军长吴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率领,坚持并逐步恢复皖西北根据地的斗争;红二十七军第一、三团及二二四团由军长刘士奇、政委郭述申和中共鄂皖工委率领,开往鄂东北地区找中共鄂豫皖省委汇报工作,争取与其他主力团会合。

在赶赴鄂东北途中,红二十七军于商城新店子夜袭盘踞在这里的顾敬之部,狠狠打击了这支反动民团,毙伤其300多人。部队到达光山沙窝集,在这里进行筹粮工作中,敌第七十五师1个旅从商城县西余集闻风追来。经过休整后的红二十七军斗志倍增,决心集中全部兵力,消灭该敌,决不让敌人踏进鄂东北根据地。经过激烈战斗,将敌人一举击溃,歼敌人1个营,并乘胜追击敌人10余里,敌人落荒而逃。

11月24日,部队顺利地到达鄂东北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附近,与省委及红军三个主力团胜利会合。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2)重建军威

5天后,一个重要的决策诞生了。

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黄安檀树岗召开了军事会议。

与会代表分析了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后根据地的形势,总结了一个多月来分散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有深切体会: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出生入死,虽然多次打破敌人的围堵,但始终未能有效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原因之一便是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力量过于分散。红军会合后郭家河一战的阴影深深印在将领的脑海里:激战终日,未能全歼该敌,双方伤亡人数相差无几。战斗中,看到的是一种鼓响锣不齐的混乱局面,大家急得火燎油煎一般,但又无可奈何。因此,统一领导和集中指挥的问题,更加迫切地提了出来。

会议确定,重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将根据地各主力团统一组织起来。

会议决定了军领导的领导成员为:

军长吴焕先

政治委员王平章

下辖的两个师的领导为:

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

政治委员戴季英

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

政治委员高敬亭

另外,原红二十七师政治部改为红二十五军政治部;黄安原独立第一师二团一部编为该师特务营;原红二十五军特务营仍为新建红二十五军部特务营。

11月30日,在檀树岗村南的河滩召开大会,宣布新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组成,全军约7000人。

史学家把'檀树岗军事会议'看成是'红二十五军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任军长旷继勋。1932年的霍邱保卫战中,他手持大刀,与指战员一起奋勇拼杀,身边4名警卫员均壮烈牺牲,他身负重伤

霍邱保卫战后,蔡申熙接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他任职还不到3个月,就率部在黄安以西河口地区与敌胡宗南部展开激战。战斗中,蔡申熙身负重伤,负伤之后,还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连续打退敌人几次冲击,直到牺牲在担架上。负伤以后他在疼痛难忍之时,口口声声要人'补'他一枪,革命到底好了!就在他浴血疆场之时,蔡申熙的妻子忽然抱着女儿,千里迢迢地寻夫来了。远道而来的母女俩,正好赶在蔡军长的灵前,……血和火的战地上,多么催人泪下的'夫妻相会'啊!

这就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前的几个战斗画面。

这也是一种里程碑。

檀树岗会议后,终于再度高举红二十五军的大旗,让它飘扬在鄂豫皖,飘扬在大别山,开始了新的征途。以区区7000人之众,恢复、捍卫红四方面军开创的事业,这同样是一种艰难的创业。

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历年来许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史、革命史、中共党史的讲义和著作中,关于1932年11月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的组成及其领导人,有如下几种说法:

(1)1959年1月,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写道:'在原鄂豫皖区留下的地方武装组成红军第二十五军,由徐海东任军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继续坚持斗争。'

(2)1980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的《中国现代史》第二册中写道:'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后,徐海东、吴焕先等集合地方武装,成立了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当地游击战争。'

此外,1980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1980年7月,上海人民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以及1980年10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稿》(上)等都沿用此说,其要点有二;一是重建的红二十五军是由地方武装组成的;二是主要领导人的排列次序为徐海东、吴焕先。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最早对这种说法提出更正的是徐海东。关于这一点,徐海东之子徐文伯回忆说:'1960年,为了编写《辞海》中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把送审稿送给我父亲徐海东修改定稿。送审稿是由我念给父亲听的。他说:'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应把吴焕先同志放在前面,他当时是鄂豫皖苏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我主要是负责军事工作,这才是符合历史情况的。我父亲回忆说:'红四方面军西去,鄂豫皖留下的部队有红二十五军军部、七十五师五个营,红九军二十七师全部。为了统一指挥,便于作战,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1932年10月中旬(阴历)于红安檀树岗组成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原九军二十七师改为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季英,七十九团改为二二 O 团,八十团改为二二一团,八十一团改为二二二团,补充后全师5200余人。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委高敬亭,辖二二三团、二二四团、二二五团,一个特务营,补充后全师5800余人。军直机关800余人,全军共11000余人。'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3256页,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介,正是经徐海东生前审定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支工农红军。始建于1931年10月,原属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制。第四方面军主力西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即以留下的第二十五军军部一部和第七十五师、第九军二十七师及部分地方武装,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了第二十五军。主要领导人为吴焕先、徐海东等。组建后,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开始长征,经湖北北部、河南西部,击破了国民党军前堵后追,于12月胜利到达陕西南部。随后,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围剿',创建了鄂豫皖游击根据地。1935年7月配合红军主力北上,挺进甘肃。9月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同陕北红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10月,第十五军团取得劳山战役胜利后,同到达陕北的第一方面军会合,11月3日编入第一方面军建制。'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