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的3个误区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8-15 发布于浙江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把家庭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当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跟大家聊聊何为家庭教育误区,又如何避免这些误区。

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很个难讨论的问题,当一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常常要承担“重大罪责”。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我们要责怪父母么?一个孩子心理不够健康,我们要责怪父母么?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像中国的家长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倾情投入。

尽管做了这么多工作,实际上我们在家庭教育这方面还是有些误区。根据我跟学生、家长打交道,包括我个人的研究,整体来看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 对孩子的期望缺乏理性

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当然这和“内卷”有些关系。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非常高,甚至到了高中阶段,期望才开始往下降。对孩子期望一般的家长比较少,说没有期望的几乎没有。

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父母的学历越高对孩子的期望也越高我们是博士毕业,我们的孩子读不到博士好像我们教育就失败了。

我在北京一个普通学校做过调查,有20%以上的孩子说家长提的要求自己做不到,有超过6%的孩子说经常感觉家长提的要求做不到,只有大约3%的孩子说家长对自己的要求自己能受得了。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父母的要求都是过高了。

合理的期望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合理的期望绝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度,要给它一个心理上的弹性。我们现在不合理的、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压力,给家庭带来亲子冲突。

总结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怪圈”:

孩子未出生时,希望他/她是个健康的宝宝

健康的宝宝出生后,又期望他/她是个天才

当发现不是天才时,又相信天才是努力出来的

当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时,又希望他/她健康就好


2. 过于强调努力的作用

我们对孩子为什么期望这么高?其实是因为我们骨子里有个不正确的认识——相信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所以要求高一点没关系。

很多学校里还在流传一句话:“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们过于强调努力的作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你使劲读就会写了。然而我们心里清楚学业负担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心理学研究得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智力,第二是动机,第三才是努力。如果努力是以损害学生的动机为代价,不用算就知道不划算。


我们学知识学方法,可能课前不会课后马上会了,这取决于我们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问题是我们有时候不太注重生理上遗传的因素你说你没有音乐细胞,两口子都没有,你怎么能指望你的孩子是个音乐天才?不是没有那个可能性,可能性极小。

从动机这个角度来讲,不管你成绩好坏,我们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一个自我掌控感,我们叫做自主性的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满足不了,我们内在的需求动机不会起来,这是国际上大家公认的研究结果。

3. 错误对待孩子的错误

我们一直认为错误是不能犯的,因为错误要付出代价。但是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错误是学习的有机构成部分。有谁每次考试都是100分?你总是要犯错的。

所以今天大家把错误分成三类:

预防犯的

允许犯的

促进他犯的

为什么是这样?“要预防犯的错误”会带来高利害的结果,比如说吸毒、违法,这个要预防犯,不能让孩子尝试。还有些学习上的概念,孩子没有理解清楚就开始后面的学习,这也是要预防的。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学科学习上的错误都是“允许犯的”。投篮是以你投不进去为代价最后慢慢地投准,每次都投进去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技能成长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倒退现象。孩子一开始上课学得很好,当堂练习很好,课后作业也很好,到了周末小测成绩就下去了。这是正常的,这是我们技能成长过程中短暂倒退现象,但是我们家长和老师一碰到这种情况就发疯,“不是练得很好吗,怎么又错了!”只要我们鼓励孩子坚持,成绩就一直会往上走,但也一定会有后退、错误。


最后是我们应该“促进孩子犯的错误”。有的技能不经过探究是永远无法掌握的,比如说学普通话、练发音,甚至包括学外语,要想学好肯定要纠正你的发音、口型,你不让他经历这个过程永远都说不好。

科学研究都是以犯错误为代价找到正确的东西,我们在学科学习中用这种方式恰恰可以把孩子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培养起来。

来源 | “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有改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