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为何非要在白帝城托孤?背后竟是他的大智慧,若回成都蜀汉必亡

 CjsHXMz 2023-08-15 发布于湖北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刘备水陆两路进攻东吴,为关羽、张飞报仇。
时值六七月份,天气炎热,刘备让大军移动到阴凉处扎寨,连营七百里。
当时东吴眼见刘备大军席卷而来,吴主孙权一直没了主意。后小将陆逊毛遂自荐说,自己有妙计让刘备大军片甲不留。
孙权无计可施,只好启用陆逊。
时秋七月,陆逊用火攻,一举烧毁刘备七百里营寨,刘备大败,将军冯习、张南、程畿等战死,刘备退兵至永安白帝城。
这便是三国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退兵至白帝城后,终于摆脱了陆逊追赶。但他并没有像当年官渡之战失败后的袁绍一样返回都城,而是留在了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吴蜀交界处,易守难攻,是重要的军事重镇,防御价值极高。刘备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
由此看来,刘备根本没想着回都城成都,而是铁了心要在白帝城。以至于后来病重,只能邀请诸葛亮前来白帝城托孤。

图片

据《三国志》载,刘备公元222年八月,已败退到白帝城,公元223年四月才驾崩。中间足足有八个月时间,要是他想回成都,有足够的时间。
为何非要托孤白帝城呢?其实,这正是刘备的智慧所在。
一、准备卷土重来
刘备的夷陵之战败得实在窝囊,不仅败于毛头小子陆逊之手,当时陆逊年仅16岁;而且说好的给关羽张飞报仇,结果还没打就溃败如潮。
刘备很不服气,也从没想过认输。
何况想当年刘备被各路诸侯打得几无立锥之地,被吕布赶得惶惶如丧家之犬时都不曾服输,如今这点失败,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况且那时他虽退至白帝城,可身体还算硬朗。在《诸葛亮文集》中有相关记录,刘备托孤诸葛亮时曾说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可见,刘备刚到白帝城只是染了小病,刚开始他也没有在意。他还想着借助白帝城,与陆逊再争雌雄,最起码驻兵白帝城也会挡住吴军进攻成都。
夷陵之战之前,面对蜀军,其实东吴都是心生忌惮的;夷陵之战之后,又有魏军来袭,东吴担心腹背受敌,刚一结束战斗东吴就派人送信向刘备求和。
当时刘备虽败,但心智清醒,他知道要是大军退守成都,东吴势必追赶,要是决战成都,极有可能让蜀汉灭亡;而驻军白帝城,虚虚实实,反而吴军不敢轻举妄动。

图片

二、避免成都内乱
当时刘备征伐东吴时,朝堂上分为两派,荆州派的支持刘备出兵,益州派的反对刘备出兵。
如果得胜归来,吞并了江东土地,料想反对派也不会有怨言;如今夷陵之战大败,死伤惨重,牺牲的将士多为益州青壮年,回家后几乎家家戴孝,刘备无颜面对。
还有刘备如果退兵成都,百姓眼见刘备溃败如斯,不排除有人会揭竿而起发生哗变。毕竟蜀汉刚刚统领益州没几年,百姓与蜀汉还没有太深的信任基础。
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公元222年十二月,蜀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据守”
眼看着刘备不行了,就有人举兵谋反。由此,在那种严峻的环境下,刘备留守白帝城于国、于私、于百姓都是最好的选择。
驻守白帝城,那种表现出的“天子守国门”的气概,料想百姓们对于刘备的失败也不会大加指责,反而能够凝结和团结蜀汉内部的力量。

图片

三、给蜀汉争取时间
还有一点刘备驻守白帝城,也是在为蜀汉争取时间。
1、给诸葛亮争取时间和操作空间,刘备兵败,蜀汉上下势必心慌意乱。这时诸葛亮只有安抚上下,才可能避免内乱的发生。
2、刘备驻守白帝城,让孙权开始恐惧,不敢让陆逊继续追赶了,甚至还特意给刘备下了请和书。
但无论怎么说,在上天面前,一个人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阻止天意的发生和走向。
最终刘备还是心怀遗憾,壮志未酬,在白帝城完成了自己的托孤大业。
纵观三国及刘备一生际遇,刘备是一个绝顶的智者。他的智慧,比诸葛亮都要高出很多,正如一学者曾说:诸葛亮的计谋只能说是聪明,而刘备才是智慧。
他不甘堕落,四十余岁才开始创业;他不畏艰难,多次被打败居无定所,依然能雄心再起;他处变不惊,寄居曹操、袁绍部下,游刃有余;他礼贤下士,曾经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诚心感动孔明;他勤政爱民,与民为勤,与民为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君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