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回不去了?我的故乡!

 问道武当山人 2023-08-15 发布于广东

是否回不去了?

我的故乡!

故乡,返乡,是一种情怀


因为各种原因,山人多年未回老家,好不容易熬过疫情,在2023年的仲夏,山人回到老家呆了近十天。这一周多的时间里,除了陪家人上了武当山用了两天,其他时间大部分都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

走亲访友最多的就是聊天和饭局。毕竟离开实验小学和红旗中学已经30年了,离开武当山中学和郧阳中学业二十多年了。

岁月无情催人老,日益增大的肚腩和逐年后退的发际线彰显着岁月的痕迹。学校或者合并了,校内的花园可能铲掉了,物是人非,很多东西已经不是曾经记忆的样子,但是同学们的感情却像陈年酒,更加的醇厚与深沉。无论是下午围着茶台促膝长谈,还是晚上围着酒席高谈阔论,山人是激动的,也是感动的。

离开老家二十多年,特别是在粤打工的二十年时间,仿佛让我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之前或有回来几次,但是孩子年幼,工作羁绊,团聚和交流基本没有,所以并不认为老家的情况与之前什么不同,只见得高楼大厦多了,道路交通阔了。这次回来,七八天的交流虽然并不匆忙,但是信息量很大,让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山川阻隔,岁月如歌。

36年前的草店小学

【32年前的紫霄宫,当时还没挂那三块牌匾】


【如今的剑河,静静的流淌在武当山镇里】

曾记起,武当山的中学


山人所在的地方叫武当山镇,三十年多前,是武当山镇教育最繁荣也是最混乱的阶段,小小的一个镇竟然有五个初中(市二中初中部、镇一中、镇二中、镇三中、青灰铺中学)和两个高中(市二中高中部、镇一中)。因为生源分散,每个学校规模都很小,所以学生入学非常简单。山人从县城转学过来,听说小时候的玩伴在镇三中(后更名为武当山中学),就赶紧过去报名,随后搬起一张桌子就插班进了二(1)班,所有过程一气呵成,如此丝滑,以至于入学手续都是进了班级之后才开始办理的。

时过境迁,现在武当山镇早已更名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副厅级),行政级别升了好几级,镇里的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周围乡镇和农村的人口大量涌入,镇中心所在的老营逐渐演变为一个拥有着四万多人口的小城。

与人口的集中类似,教育资源也在逐渐集中。由于镇三中是镇上最晚建立的(1992年),启动资金还是来自于联合国的教育扶贫款项,所以得到的优惠政策不少,得到了一块相当大的规划校区(当初是在一片稻田和藕塘边上)。由于存在足够的发展空间,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师生努力,镇三中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合并了其他所有的初中,成为武当山特区唯一的初中,因而改名为十堰市武当山中学。

在拥有了足够的生源和独一份的初中教育资源之后,学校有更多的财力和更大空间去落实各种分类教学和分级教学,出类拔萃的毕业生日益增加。从1995年开始有第一届毕业生之后,到了2012年的17年时间,其初中毕业生中只有1人荣获十堰市高考的状元(3%),而2013年到2023年10年间,其初中毕业生有3人荣获十堰市高考的状元(15%)。

同样的,武当山中学的其他优秀毕业生也在十堰市各个重点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当然与武当山中学教职工的努力有关,但是,集中教育资源进行掐尖优势在随后的高中教育中凸显出来。

【丹江口实验小学就是原来的二小】

【十堰地区常见的襄阳牛肉面】

【湖北常见早餐:煎包】

【湖北常见早餐:蛋酒】

超级中学在崛起,背后是无数的凋零


以武当山中学这个小镇的初中为例,放眼十堰市,郧阳中学、十堰市一中、东风高级中学这三所重点中学也在做同样的操作。同样的放眼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襄樊四中、襄樊五中、黄冈中学等省级老牌重点中学也在做着同样的操作。一个个超级中学像明星一样光芒四射,而曾经辉煌的一个个县中、区中、县级市中学却在逐年萎缩,乃至衰败。

有谁记得当年沔州中学、麻城中学、潜江中学、丹江口一中等这些普通的县级中学都曾经辉煌一时,省状元都不在话下。而现在,某些县级中学高考成绩甚至连一个600分的都没有,成了全县家长长吁短叹的素材。

三十年来,省城、地级市的中学逐步开始大型化或者巨型化——例如华师一附中,1999年之前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高考成绩与黄冈中学、武钢三中、荆州中学等中学并没有多少优势,但是她背靠大树好乘凉,在省厅和华中师范大学这个师范类翘楚的荫蔽之下,她先后合并华师二附中,开辟汤逊湖校区、朝阳学校,成功面向全国招生之后,成功登顶湖北省中学之巅,成为全国闻名的巨无霸高中。

这些巨无霸中学首先面向全省或者全国用极高分搞定顶尖生源,然后在所在地按照较高分数获取绝大部分城区子弟,最后用高分再次收割一次周边郊县的生源。这样既能获得全省顶级生源,然后获得所在城区的绝对支持(招生分数低于周围郊县或者郊区几十分),最后也能对所有郊区县进行二次掐尖。

在这些巨无霸中学的碾压之下,那些所谓的县和区的重点中学被打的抬不起头,他们只能对各乡镇中学进行生源的收割,获取较好的生源。各乡镇的中学只能面临生源差、生源少的困局,然后得到没有升学率的苦果,老百姓是现实的——上了学不能升学,那不是白上了?这些乡镇的高中多半只能是批量死亡。

【30年前红旗中学某班女生秋游】

【红旗中学已经搬走了,剩下校园已经送给二小】

【丹江口水库千岛湖一角】

【现今的郧阳中学,1999年由郧县搬迁至十堰】

与教育深度捆绑的是老百姓的生存与未来


教育资源的集中化,教育分配的人为化,无论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如此。这样操盘的最终结果是,某几个省城和地区的大型中学垄断了全省的高分学子,县区中学只能夹缝求存,而乡镇中学成了破罐子破摔的集中营。

能在全省掐尖中脱颖而出的是天才,这是普通家庭可遇不可求的,祖坟没有冒青烟还是别想了。面对日益集中的教育资源,想要考取好一些的高中只能有限的投机——补课+降分。补课是玄学,补课结果的好坏是长周期的,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把户口和房产落户在重点中学的所在地,自然就有所在地的分数线优势,别看十几分或者几十分的差距,那可能就是几百人或者几千人上下了。

这样一来,自然是逼迫乡镇有头脸的家庭在地级市或者省城投资买房或者就业,次一级的家庭在县区买房或者就业,去不了的就会被小、中、高三级教育水平差异和分数线差距的多重打击,最后的结果是家庭和孩子努力的天花板可能还够不到别人家的地板。

以此类推,你乡镇的房子怎么能跟县区相比,县区怎么能跟地市相比?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学习环境、就业环境、生存视野的多重差异……

诸多因素,让乡村成为荒村,城镇成为空镇,七八线的凋零在大趋势下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那些大城市的繁华、特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背后,之后我们渐行渐远的故乡。

是否回不去了?我的故乡…………

【南粤某小城的母亲河】

【2023年8月15日的天空】

【2023年8月15日的天空】

废话那么多,山人觉得不尽兴,思来想去偶有所得,且命名为“烂柯山”,与众生共享——


《烂柯山·四十三年所得》

三年抗疫纷纷事,

廿载非典如隔世。

多少悲欢离合?

一缕青烟飘过,

相逢面已生,

不谈凌云志。

象牙塔内读书声,

窗明几净依旧。

奈何你我驴与豆,

石磨隆隆响不绝,

或化为尘,

或化为肉。

以上诗文有诸多所指,诸君请对号入坐,在此谢过。

人这辈子重在吃喝,再发点精神食粮以慰诸君。

【地道湖北菜,好吃好喝伺候着】

【地道湖北菜,竹笋炒腊肉】

【怕吃辣的我这里还有小笼包】

扫描二维码 

关注武当山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