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行10 洛阳-龙门石窟

 yanping420 2023-08-16 发布于天津

点击蓝字yanping420欢迎关注

《 满庭芳·龙门石窟》

--作者 老戴

一水中流,两山对峙,三川鱼跃龙门。伊阙圣地,踏破洛阳尘。但见千龛佛像,峭壁上、劫后犹存。斜阳下,魏碑唐楷,岁月有余痕。

问沧桑巨变,人间兴废,谁主升沉。道无形,何须诘难天尊。历数王朝更替,青史笔、千载同音。回首处,黄河之水,觉悟渡迷津。

(洛阳 龙门石窟景区)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一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曾经是我国夏朝、商朝、东周、东汉、魏晋以及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共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我国只有洛阳和西安是曾有13个王朝的古都。)

如今的洛阳,是一座山水交融、古今辉映的旅游名城。洛阳现有5个国家5A级景区,30个4A级景区。

(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左侧为龙门山,也称西山;右侧为香山,也称东山,前方为龙门大桥)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6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绿、万象生辉,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西山一侧的卢舍那大像龛群雕)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 (公元493年),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卢舍那大像龛群雕最为著名。

(河南的旅游大巴)

今年4月中旬我和我先生老戴来到洛阳,游览龙门石窟是首选。按常理分析,去龙门石窟若想自由行,有些难度,于是我俩跟了一个旅游团。

(位于东山一侧的东北服务区)

我俩和团友们坐上旅游大巴,一路听着导游的介绍,先来到龙门石窟东北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在这里换乘景区游览车,前往龙门石窟的西山石窟。

(迎宾大道和龙门大桥)

洛阳龙门大桥,建成于1962年11月20日,位于洛阳龙门山口处。龙门大桥跨越伊河,龙门石窟景区入口正设于桥下。龙门大桥不仅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更是贯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

(位于西山一侧的西北服务区)

我们乘坐的游览车,沿着迎宾大道,往西驶过龙门大桥,来到龙门石窟西北服务区,即龙门石窟景区的入口处。景区入口处的对面有一个龙门博物馆,没有时间进去参观,拍张照片留个念想。

(西北服务区往西山石窟的通道)

看前来龙门石窟的游客,可知三年多的Covid-19祸害把人们憋闷坏了。此处可谓“人海如潮”,在同一时间里,不同高度拍出了不同的景象。

每个跟团游客,戴着配给的耳机,跟着举旗的导游,开始龙门石窟的游览之行。

(龙门大桥的龙门)

这里是龙门大桥引桥下的拱形桥洞,称为“龙门”。上面有陈毅题写的“龙门”二字。两门之间有嵌上的“龙门石窟游览示意图”,龙门两侧有中英文“龙门石窟介绍”。导游在此给我们讲解了一番。

龙门石窟景区除了伊河两岸的石窟,还有香山寺和白园。香山寺位于东山,也称香山,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河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白园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长眠的地方。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跟着导游,只游览了西山石窟。

(龙门石窟大门)

穿过桥孔龙门,不足30米处,有座石头大门突兀在前。再看,门额之上有一横扁“龙门石窟”,原来这里就是龙门石窟的大门。

(伊河对岸的香山和香山寺)

(龙门石窟 西山崖壁)

走入龙门石窟大门,眼前豁然开阔,右侧是布满窟龛的龙门山崖,左侧是碧波荡漾的伊河水面,河对岸是香山和香山寺。

龙门石窟历经1530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窟龛和大小佛像遭到损毁而残缺不全。我们跟随导游去参观那些保存尚好且有记载的窟龛和佛像,留下所到之处看到、拍到的记录。

(龙门石窟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主室高、宽各9米多,进深近7米多,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凿造。窟内顶部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线条流畅,身体各部比例适当,神情睿智,整个姿态静穆自若。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属佛教净土宗造像。

(龙门石窟 宾阳三洞外景)

北魏景明初年,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各营建石窟一所,后永平中,又为宣武帝营造石窟一所,合称“宾阳三洞”。

“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它开凿于公元500年,前后历时24年,用工达802366个,至公元523年,因政局变动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到隋、唐才完成。

(宾阳三洞 中洞)

宾阳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伎乐天和供养天。

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着宽袍大袖袈裟,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宾阳中洞南北两壁各造一佛二菩萨像,与西壁主尊佛共同构成了北魏时期常见的“三世佛”造像。

(宾阳三洞 北洞)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

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

(宾阳三洞 南洞)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

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唇厚,衣纹自然,流畅。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下开唐代生动活泼,属于过度时期的风格。

(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

(伊阙佛龛碑文拓片图,源自网络)

伊阙佛龛碑,楷书,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此碑位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和北洞的洞门之间。原石依崖镌刻为碑形,实为摩崖刻石。碑上共33行,行51字。通高约500厘米、宽190厘米。

此碑是唐诸遂良最早的书法作品,亦是我国著名的碑刻之一。然而,此碑高大,又位于崖壁之上,传拓不易。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碑文已剥泐很多,墨拓有宋拓传世。现在石碑上已不见一字。

(龙门石窟 西山下)

看过宾阳三洞,众游客顺着指引牌,沿着山崖一路往南,在这里只能往南不能返北。崖壁上的石窟,搭了台阶扶梯的,游客可以上去观看,但大部分是无法近距离观看的,还有的窟龛正在维护修整。

(龙门石窟 双窟)

(龙门石窟 双窟之北窟)

(龙门石窟 双窟之南窟)

双窟前有小牌介绍:第511、512号双窟(唐),南北并列,故名。二窟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本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壁各雕凿一佛二菩萨一天王。南洞正壁五尊造像,本尊弥勒佛,胁侍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各雕千佛。

(龙门石窟 万佛洞)

万佛洞,唐永隆元年为唐高宗、武则天及其诸子所营造之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洞窟造像为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主佛阿弥陀佛窟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静穆安详,施“无畏印”。

窟顶装饰精美的莲花藻井,环绕莲花周围为一则造像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

主佛后壁上方雕刻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姿态不同,神情各异。在洞内南北两壁的壁基雕刻有2名舞伎和10位乐伎,形象传神生动,整个洞窟一派歌舞升平之景象。

(龙门石窟 清明寺)

窟前小牌文字:第557号窟清明寺,前后室结构。正壁造阿弥陀及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精巧。特别是菩萨姿态优美,服饰多变。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

(龙门石窟 惠简洞)

惠简洞于大唐咸亨四年完工,为西京法海寺惠简法师、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祈福所造的功德窟。洞窟内造像为一佛一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弟子、菩萨和左右二天王、力士已无存。

惠简洞南壁有一造像题记,详细记录了该窟开凿时间等内容。窟内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面庞丰满圆润,慈祥温和。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晚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

(龙门石窟 老龙洞)

老龙洞是就着自然溶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某一人专门出钱开凿的,所以窟内正壁无该窟的主尊,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造佛。

全窟密密麻麻雕凿的大小佛龛两百多处,其中有唐贞观年间造像龛和高宗永徽元年造像龛多个。

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社会历史和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此图可见唐字洞和魏字洞,左下二洞)

从老龙洞上下来,没有看到指示牌所列的莲花洞和弥勒洞等,因为那一片山崖有绿色防护网架,正在维修。跟随导游继续往南,经过这里看到的有,北魏的普泰洞、唐代的赵客师洞、魏字洞和唐字洞等,洞口有小牌介绍,但不能越过栏杆近看。

魏字洞因窟内有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年间多块造像题记而得名。唐字洞因窟内有多处唐代造像记而得名,是北魏末年开窟,历经东魏、西魏以至唐代。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像龛所在之处)

走过唐字洞,山崖边开始有搭建的阶梯,通往半山壁的卢舍那大像龛,即奉先寺。

抬头望去,只见游人,不见佛。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所以,这里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景点。

(龙门石窟 奉先寺 卢舍那大佛像)

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像龛,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

大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与天王之间还各雕凿了一尊高约6米的侍女供养像,施双髻。

(卢舍那大像龛 正面)

(卢舍那佛南边的弟子和菩萨)

(卢舍那佛北边的弟子和菩萨)

(像龛南侧的雕像,天王和力士像毁损比较严重)

(像龛北侧的雕像,天王和力士栩栩如生)

像龛的主佛为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胁侍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天王雄伟、力士勇猛。

这组造像是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达到了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巅峰,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形成东方佛教艺术和石刻艺术的典范,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奉先寺码头)

从卢舍那大像龛前的阶梯走下来,伊河岸边有一个码头,前方可见伊阙桥。游客可以搭乘游船,观赏伊河两岸的美丽风光。

(龙门石窟 药方洞)

西山下继续往南走,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一个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甬道侧壁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北魏时期开凿,经东魏、北齐、隋、唐。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外两侧造二力士。主佛面部略方,神情肃穆。五尊造像均身躯僵直,脖子短粗,身体硕壮。此乃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健壮”转化的过渡型的造像艺术风格。

洞门两侧共刻有药方140多个,治疗病症50多种,所用药材多是常见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其中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是中国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有些药方至今仍还能使用。

(龙门石窟 西山崖壁上的窟龛)

从药方洞往南,龙门山即西山的崖壁上还有很多窟龛,景区也架设了阶梯护栏,但是没有游客,导游也不建议上去,估计是窟龛内容保存不佳吧。

(龙门石窟 西山石窟的出口)

(横跨伊河两岸的伊阙桥)

游客们走出了龙门石窟西山景区的出口,仅走十几步路就上了通向伊河东岸的伊阙桥。

(伊阙桥上看龙门山 西山石窟)

(伊阙桥上看香山 前方是龙门大桥)

走过伊阙桥,沿伊河东岸至龙门大桥,是一条景观文化长廊,在卢舍那大像龛对面有一个礼佛台。

游客们在此驻足,眺望对岸,整个西山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卢舍那大像龛,雕刻精湛,造型优美,更是让人感到震撼。

(文中有关洞窟介绍,部分源自于龙门石窟学术网)

欢迎点击下方~可阅读往期图文

童趣诗词说画--晾布头

河南行1  安阳殷墟—甲骨文发现地

河南行2  安阳殷墟-地下博物馆

河南行3  安阳殷墟-车马坑及妇好墓

河南行4  安阳殷墟-中国最早的王陵遗址

河南行5  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河南行6  开封-千年画卷 清明上河园

河南行7 开封-千年衙门 天下首府

河南行8 开封-千年古祠 包公祠

河南行9 开封-千年古刹 大相国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