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茂武:读《回望农民》感言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读《回望农民》感言

李茂武


白忠德的立场完全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屁股完全坐在农民的板凳上,这是当今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表现。故其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回望农民》说出了时下许多人想说的话,也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的话,为中国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在伸张正义。

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始终被视为小民、草民,没有多少人把这个群体真正瞧在眼里,放在心上。他们的力量既是渺小的又是伟大的,他们的声音既是微弱的又是洪亮的,他们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衍进,追根溯源是这个群体奠定的基础。试想,中国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能离开农民而独立存在?

中国社会历来如此,无论哪个群体,越是上层越是优越而高高在上,越是基层越是低贱而地位卑下,农民则是处在整个社会的最基层,故其处境自然是最卑贱的。

好在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核心领导层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所提出的许多指导全国的响亮口号,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都将三农问题囊括了进去。特别是现任中央核心领导层,更是把农民放在了心上。

农民的出路关键在制度,这点我完全赞同忠德书中的观点。纵观古今历来如此。而制度都是上层定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惠及三农等等,都是统治者治国意图——涉及三农政策的体现。从近些年来耳闻目睹的感受,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在日益完善,执行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当然执行中令人担忧之处确实不少),农民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三农的窘境会逐渐改观。

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最长,涉农政策(如户籍、赋税制度等)相对缜密完善,任何一个统治集团执政,都会驾轻就熟地加以运用。加之封建社会的早期,无论是农业还是科技等方面,我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那时起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处于上部的统治者必然想方设法加强对基础部分的控制,否则社会秩序就难以为继。

英国的圈地运动,前苏联的高积累,不同的制度,农民都受到残酷的剥夺。新中国的农民也曾被剥夺过,但总体来看,较之上述国家要好得多。

中国人奉行的中庸之道,大到治国外交,小到为人处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中华历史几千年绵延不断,中国社会兴衰治乱,总体比较稳定。

两汉、隋唐、宋明清等各朝,大多都出现过史家所称道的太平盛世。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历史就象螺旋式地这样兴衰治乱地衍进着。鸦片战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敌新生的资本主义,面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清政府屡吃败仗,中华帝国的国威丧尽,但列强欲亡我中华的侵略意图始终未得如愿。正如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所言:“中国群众......尚未丧失德性者......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似有前贤曾说过,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三农问题就在这漫漫的中华历史中延续着。绵亘不断的五千年中华历史,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三农问题,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图景。

如前所述,三农的根本改善在制度。要有好的制度,要有宽松适宜的生存发展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制度也只能是一步步完善。三农问题不可能奢望在短期内完全解决。

可以说,农民境遇差,是几千年来社会不公的延续。但中国的农民始终处在小生产者的地位,而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和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民的整体素质问题也是需正视和提高的。

我认为,三农的首要问题,是在制度框架下,要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辅之以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关心三农”等口号一定要落实,国家要加大投入,要有相应的监督措施,保证政策不要走样,保证实惠真正到农民手中。只要有政策制度的保障,农村的整个生存环境不断向良性发展,农民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何愁三农问题不能解决。

20037

李茂武,佛坪中学退休教师,喜欢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