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长青:冬至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冬至

张长青

冬至,意思是冬天到了。冬至是我国24节气之一,公历每年的12月22、23日前后,冬至日来到,预示一年最冷的时候来了,遵循太阳巡回直射的规律,冬至这一天,以赤道为参照物,太阳直射到了最南端----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从这一天往后,太阳直射开始逐渐由南转北,向赤道靠拢。
冬至来临,按照中国人的叫法,称之为进九,俗称交九,每九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九九一过,春天就到了。数九寒天,我国北方天寒地冻,冰天雪地,气温大多跌至冰点以下,北方的大江大河封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进入粉妆玉砌的世界,冬至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受西北利亚强冷寒流南下影响,气温大幅下降,黄河上中下游全部进入封冻期,一年一度的黄河被冰凌填满,寒风凛冽,彻骨的寒冷令人瑟瑟发抖,能冷到人的骨髓里,北方人们为防止被冻坏,很少出门,大多窝在有供暖的室内活动,人们即便外出,也是全副武装,羽绒服、棉大衣、保暖衣,围巾手套,各种保暖衣物齐上身,以抵御北方的严寒。
冬至时刻,处于南北交界的秦岭腹地,落叶林木叶已落尽,只剩树桩树枝光秃秃、孤零零的矗立在寒冬中,即是常绿乔木,树叶在酷寒霜打之下,也焉头耷脑的,毫无生机,大多草木萧条,枯萎尽显,禽兽入洞,飞鸟藏窝,寒冬早晚的山村,万籁俱寂,周围一片寂静,此情此景,正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一诗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独蓑里翁,独钓寒江雪”的境界,秦岭山里鸟儿不再叽叽喳喳,椒溪河里不再鱼翔浅底,一直蹲守在河里石头上觅食的白鹤、青桩此时也无影无踪了,前一向在拦水坝里游来游去的水鸭也不知了去向,水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层薄冰,在椒溪河里,冬天难得看到结冰,唯有冬至前后,气温连续几天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方才具备结冰条件,我沿着河堤散步,看到冰面,禁不住捡起路边的碎石块,奋力一掷,碎石在冰面上“嘭”的一声一滑而过,打几个旋转停了下来,听着响声,看这情形,冰结的可能有半厘米厚,自认为经冻的我,也架不住冬至的寒冷,翻出衣柜里一年很少穿的连帽厚厚羽绒服穿上,早晚寒冷,冻的人脸耳冰冷,不由自主的把帽子立起来,拢在头上,裹的严严实实。
冬至来到,除了天气寒冷,人们在饮食方面需加强脂肪蛋白质能量的摄入,多食肉蛋奶,补充御寒消耗的大量能量,像牛羊肉、狗肉这些暖性的肉类备受人们青睐,除此之外,在我国习俗中,有冬至吃饺子的传统,据说冬至这一天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祈盼和寓意而已,有谚语说“冬至不端水饺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网上查询得知,我国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大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女娲造人说。相传在上古时期,在寒冷冬天女娲捏造的泥人耳朵常常被冻掉,女娲只好重新用针线缝上,一天,女娲缝好泥人耳朵后,把余下的线两端暂时栓到泥人耳朵和嘴里,泥人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冬至这一天,人们怕被冻掉耳朵,也咬住一根线拴住耳朵,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慢慢的演变成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第二种,纪念医圣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时,冬至时节,天寒地冻,很多人耳朵被冻烂了,他就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再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用原汤将耳朵煮熟,张仲景给取名“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后,耳朵生热,再没人将耳朵冻伤。第三种,纪念神医扁鹊。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冬季特别寒冷,很多人得冻疮,耳朵冻烂,名医扁鹊用羊肉、辣椒和中草药剁烂为馅,用面皮包起像耳朵样的食物,煮熟后分给大家吃,结果冻疮很快被治好了,后来北方人们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被沿袭至今。至于冬至吃饺子不论那种说法,其实现在一想,都是有科学道理的,用肉食包的饺子,本身能给人补充能量,有暖身生热的功效。由此可见,为了应对冬至的寒冷,我们的先人多么聪明能干,想的很多法子在今天看来真的了不起,很伟大,古人们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总结出的规律令今人叹为观止。
冬至的寒冷,是自然界四季的轮回,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接”,寒冷的冬天,可以冻死田野里大多数病虫害,为来年开春万物复苏、生命萌发做好铺垫,电视上看到,在东北地区,早已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但是在秦岭腹地,冬天下雪尚不多见,人们期待着来一场酣畅淋漓、飘飘洒洒的大雪来弥补冬至的遗憾,不知道期待的这场雪什么时候能落下来,了却一番人们久违的心愿。
(2022、12、22)

张长青,中学政治老师。

热爱生活,爱好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