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相思》里相柳淡淡地说:“鲛人又到发情期了!”那它到底是鱼还是人?

 大遗产 2023-08-16 发布于北京

织水为绡,泣泪成珠的“美人鱼”,中国人叫它“鲛人”。“鲛人”在中国妖怪里最特殊,它是一根曲折的线索,牵起人类与神秘的海洋世界。

最近几年玄幻题材电视剧,都喜欢加进“鲛人”的元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和夜华作对的“鲛人族”,《琉璃》中有东海鲛人“亭奴”,杨幂主演的《斛珠夫人》“含鲛量”更是很高,而最近的暑假热剧《长相思》亦出现多次“鲛人”的情节。

那么,神秘的“鲛人”到底寄托了中国人的什么思想?

1

西方人用“美”形容它,

我们用“奇”、用“幻”

如果说人鱼不美,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琉璃一样的海水里,窈窕女子长发如瀑,身上的锦鳞泛着银光……
中国古代也有人鱼,不同于来自西方的精灵,也无法用美来形容它,只能用奇,用幻
翻开《山海经》,到处可见“人面鱼身”、“鱼身鸟面”的鱼怪形象,它们或潜游,或匍匐,或翱翔。有山就有水,有陆就有海,那时的人对水中生物的认知很有限,主要就是鱼,所以在全书400多种怪里,和鱼沾边的就有50多种
根据清彩绘本《山海经图》中"氐人"的形象描绘。
《山海经·北山经》将一种鱼直呼为“人鱼”:“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决决之水,意为冲破堤坝的水,这里可理解为涌泉之水或溪水。什么鱼生活在溪水中?根据其音如婴儿的特征,似乎文中的“人鱼”就是今人熟知的大鲵(娃娃鱼)

清代《山海经图》中的几种人鱼。绘画/扬眉

更奇怪一些的,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的“鱼妇”,据说由颛顼帝死后复生所变,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这种“死即复苏”的鱼怪,恐怕反映的是会冬眠的两栖动物。

人鱼大量出没的地方,除了古书以外,还有古代的墓室。以人首鱼身形象做成俑,被称为“仪鱼俑”,南京博物院和福建省博物馆都收藏有多件。俯卧姿态的仪鱼俑,人首部分被着重刻画,五官清晰端庄,有些还戴着冠冕,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鱼身的腹部多数都非常饱满,也许是为了象征多子

人鱼在墓室中要担当什么责任?应该是跳脱生死的界限,游弋于阴阳之间,甚至上下于天地九泉。在一座南唐墓葬中出土的一尊仪鱼俑,甚至被刻意地多塑上了一对翅膀,以强化人鱼上天的能力,看起来颇具喜感。

▲ 徐州出土汉画像石上的怪鱼,可能是《山海经》中的“龙鱼”。摄影/王雎

人们想象出如此众多而又有神力的人鱼,哪一种更接近美人鱼呢?关键是两点,一是美人鱼半人半鱼,而不是人首鱼身;二是美人鱼生活在海中。


2

鲛泪成珠,开海为市:

符合我们对海洋财富的向往

鼻祖级的妖怪书里,擅遐想的是《山海经》,会讲故事的是《搜神记》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描写了一位在静静的深海里,边织纱,边忧郁落泪的小女子,也许是因为她太美好了,落下的眼泪都成了珍珠后来有人觊觎鲛人的珠泪,驾着犀象拉的车,乘着象入海底取宝,住在鲛人的家里,得到了这些珍珠。
这件事被记载在东汉时郭宪所著的《汉武洞冥记》一篇中,由鲛人的眼泪化成的珍珠,在文中成了最宝贵的异域贡物
宝鸡青铜博物院展出的西周玉鱼,鱼儿畅游在“水草”丛中,栩栩如生。摄影/王雎

晋人张华编撰《博物志》,鲛人与鲛泪再次被提及,这一次,鲛人居然上岸做起了兜卖鲛绡的生意,并且为感谢房主留住之情,临别时将自己的泪水化为满盘珍珠,送给房主,以作酬谢。一下子就送了一盘珍珠,实在很土豪

杜甫《客从》诗中提到鲛泪的价值:有朋友带给杜甫一颗鲛人眼泪所化作的泉客珠,因为异常珍贵,将之封藏在竹箱之中,然而日后打开箱子时,才发现这珍珠竟化成了血水。
无论是志怪小说,还是唐宋诗人,描述鲛人、歌咏鲛人的重点都是鲛人之泪。再看“鲛”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可以装饰刀鞘的海鱼。也有说是海中动物比武的优胜者,特指鲨鱼,鲨鱼的皮做装饰的确不错。人们最早认知鲛人,都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的。

横屏观看

《海错图》中的珊瑚插图,是清人心目中的海底世界。

《汉武洞冥记》讲到鲛人故事的发生地点——“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也就是在离长安很远的南方,干宝认为是在遥远的“南海”。鲛泪,也即珍珠最初作为贡物出现,产珍珠的是什么呢?大海里的蚌壳动物,博物知识不怎么丰富的中原人,把产珠的光荣转移到海中强者——鲛的身上,也无可厚非。

鲛人可以带来财富,这符合人们对神秘大海的想象与向往。但对于鲛人物产的另一个想象,就有些天马行空了。另一样价值不菲的宝物是鲛绡。按南朝人任肪《述异志》的记载,鲛人织成的“鲛绡”又名“龙纱”,价值百金,入水不湿,堪称至宝。

在《红楼梦》第九十二回中,冯紫英受朋友之托,带了四件西洋贡品去见贾政,其中就有“鲛绡帐”,把这束叠着的蓝纱从匣子里拿出来时,长不满五寸,厚不上半寸,但一层一层打开,打到十来层时,桌上都铺不下了,里头却还有两折,可见鲛丝织物多么轻盈。暑天挂做蚊帐,又轻又亮。当然,价格也很惊人,冯紫英的说法是“值银五千两”

《红楼梦》中的“鲛绡帐”。

既然鲛泪、鲛绡这么名贵,哪里有售呢?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处“海中市”,四海的鲛人带着各自的珍宝,前来进行贸易,而价值连城的鲛绡和珍珠,仅仅只是众多珍奇宝物中的一部分。听起来让人心驰神往。

鲛泪成珠,开海为市,时人已意识到海洋所具有的财富价值,并且在幻想世界中表达出来。不过,这些财富的持有者偏偏是神秘的鲛人

▲ 海上仙山仿佛出自人间园林,翻滚的海浪里升起人间最壮丽的宫殿。供图/全像山海经图地较

明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载有一种人鱼,“大风雨时,有海怪披发红面,乘鱼而往来。乘鱼者亦鱼也,谓之人鱼。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能为舶祟。火长有祝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这种乘着鱼的海怪,能使船翻,谁都不希望在海面碰到它。

鲛人虽拥有无上的宝藏,它们十分危险


3

鲛人到底长得好不好看?

不存在的人鲛之恋

人要和鲛人交往,最和谐方式当然是相恋。美人鱼的故事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鲛人是否也一样多情?“人鲛之恋”是否顺利?

三国曹植在《七启》中写道:“然后采菱华,擢水苹,弄珠蚌,戏鲛人。”说自己在海中如何如何与鲛人嬉戏。这个行为与恋爱无关
先讨论一个问题,鲛人的外貌可以打几分?
清代的聂璜,在康熙年间将自己游历东南海滨所见海鲜和传说中的水族绘成图,装订成册,这便是著名的《海错图》。其中包括一条人鱼,配图曰:“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形象不算太美,但“可以著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
《海错图》中的“人鱼”。

另一种看法认为,鲛人长得还不错。

唐人郑常《洽闻记》:“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海人鱼被单身渔民们捕获豢养在池塘里,为增强鲛人的性诱惑力,写它的外貌不但类人还很美丽。不过,这些鲛人“与人交合”,可能是被强迫的,谈不上恋

宋代的鲛人故事,在美丽之上又增加了风情和诱惑。可能因为宋代大兴海外贸易,出现了许多水手、船工,他们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而这些海上见闻的注入,让文人骚客兴奋不已。

 这件陶质人首鱼身俑是唐宋时期的镇墓兽。摄影/秋影随风

宋代聂田《徂异记》记载:宋太宗时,有个叫查道的官员奉诏出使高丽,夜晚泊舟时,望见一妇人困于沙中,穿着红裳,袒露两臂,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查道让船工以篙扶她脱困,并严令不得加害。妇人脱困入水之后,“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事后,有船工好奇,说是自己在海上多年,都没有见过,并问此乃何物,查道不愧是朝廷命官,博学多闻的他解释“此人鱼也,能与人奸处,水族人性也”。相较于之前,其形象多了几分妩媚。但还是没有相恋的事情发生。
在清代王椷《秋灯丛话》里,又有不一样的人鱼现身:福建厦门夫妇二人,操舟为业。有一次遇到一条丈许长的大鱼,妻子用篙去打,大鱼朝她的方向腾跃数次然后逃去了。后来妻子梦到与其交合,竟然有孕产子,身体像鱼皮,想要抛弃,被丈夫拦下。儿子长大,沐浴的时候,家人偷窥,宛然一条鱼在澡盆中

▲ 在光绪年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中,人鱼的形象被塑造成作恶多端的鱼怪。供图/木木

这一次是因梦而孕,并且诞下“鱼子”,此子真正的父亲,是一条有伤人嫌疑的“大鱼”。不但不存在“恋”的成分,且让人觉得国人从未平等地将“鲛人”作为人来对待。
是不是人对于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都没有好感?倒也未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那篇《白秋练》,即是一个鱼化为人、与人相爱的故事:商人之子慕蟾宫很有文才,某个夜晚,闲得无聊,在船头吟诗,吟者无心听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鱼白秋练竟暗恋上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几经波折,二人终成眷属。白秋练还保留着鱼的生活习性,隔三差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于是慕蟾宫举家迁到湖畔居住。最后,就像许多童话故事里讲的那样,他们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
《聊斋志异·白秋练》剧照。

幸福的慕蟾宫,幸运的白秋练,这一对很让人感到欣慰。如果从“人鱼恋”的角度来看二人恋爱成功,修成正果的原因,大约只有一个——白秋练来自于湖,而非大海

人可以掌控小湖,而海洋却让国人感到恐惧。所以鲛人终究只能是坐拥海洋财富的异类吧。


4

从中国到丹麦、日本:

全世界的共识

要说中国古代“人鱼”叙事中,情节最曲折、形象最丰满的,当属清代沈起凤《谐铎》中的《鲛奴》

有叫景生的人,在航海途中见沙岸上有一人僵卧,“碧眼蜷须,黑身似鬼”。景生好奇,便上前问之,那人称自己是鲛人,为水晶宫琼华三姑子织紫绡嫁衣,误断其九龙双脊梭,因此被流放在这里。景生听罢,便将他带回家中。这鲛人平日里和人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每次饭后一定要去池塘沐浴,浴后就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言不笑。后来,景生对一美女倾心不已,然而女方家中坚持要以珍珠万颗为聘,景生家贫,因此绝望而病,渐渐伏床不起,眼看就快要死了,那鲛人见到景生如此,便抚床大哭,滴滴泪珠尽皆化作如意珠,于是景生大病痊愈,鲛人为景生凑满珍珠后,“赴海而没”,而景生则以鲛人的万颗泪珠为聘礼,娶得美女而归,婚后夫妻二人极为恩爱,并诞有一子,名为“梦鲛”

沈起凤《谐铎》。

从某种意义上讲,《鲛奴》让人看到丹麦版小美人鱼的影子,虽然它“碧眼蜷须,黑身似鬼”,没有小人鱼的美貌,但人和鲛人之间出现了深厚的感情。王子被救换成了海滩救鲛,鲛人蹲伏在黑暗的角落里时,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她)来到异世界时的那种忧郁。鲛人“赴海而没”,如果大海真的是他(她)好的归宿,为什么早不归去?景生将死,鲛人泣泪,除了仅是为报恩赠珠,为何早却不哭?是否他(她)也深爱景生?景生娶得美妇归,王子与公主永远幸福,鲛人则从此消失无踪。

丹麦美人鱼的故事诞生于19世纪,而沈起凤生活在18世纪。两篇文章之间或许没有什么勾连,而从人鱼文化的角度看,东西方却未必是孤立的

古希腊神话中的海之信使特里同,人身鱼尾,善于控制海浪。

塑造鲛人——海中人鱼这一关于大海的奇幻想象,是全世界的共识。很难说哪一个最早,哪一个是源头。对后世的人鱼观念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海妖塞壬,这个人首鱼身的妖怪常以美丽的女人形象出现,用歌声引诱、蛊惑并杀死路过的水手。由于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它的形象可能发生过细节上的改变。

博物学家普利尼,据说是最早对美人鱼作出详细记录的人,他在公元1世纪所著的不朽名著《自然史》中写道:“人们称作'海中仙女’的那种美人鱼,决非寓言故事,她们同画家笔下的美人鱼完全相符,只是皮肤格外粗糙,全身上下长满了鳞片,连那极像妇人的上半身也不例外。”普利尼生活的时代大约相当于东汉。他笔下的美人鱼皮肤粗糙、有鳞,和东方鲛人形象更为相似。

在这幅现代人所绘的美人鱼中,人和鱼都没有失去本体的任何部分,是否也意味着她的人鱼之格更完善,她的生活更幸福呢。绘画/孙晓琴

在我们的东瀛邻居眼里,人鱼什么样?在日本存留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约于公元720年完成)中,关于人鱼的记载仍是语焉不详,只有“像人一样的异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鱼”,这样的只言片语。但人鱼之说,肯定是存在的。后来,人鱼的形象一步步被日本人所丑化。《古今着闻集》中就将人鱼的形象描述成:头部像猿猴,有着像鱼一样细细的牙齿,其红鳍之间有爪一样的手,且指间有蹼,下半身则是标准的浅黑鲤鱼形态,主要食物是鱼,但有时也会主动攻击人类。奇形怪状,丑陋无比。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极端也最抹黑人鱼的传说了。

不过,日本人虽觉得人鱼丑,但也认为它很有用。按照日本的传说,人鱼肉具有使人得到长生的功效。传说很久以前,在若狭地方名为小滨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高桥的渔夫捕到一条人鱼,回家煮熟了请全村人吃,大家觉得恶心都不敢吃,只有他女儿因好奇而吃了。结果800年之后,食用了人鱼肉的女孩依然青春永驻,最后她因看破红尘而出家为尼,并在后濑山的洞穴里绝食而死。这就是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

 西汉晚期画像石上的鱼车图,出土于山东邹城,表现的是墓主人驾车飞升仙境、求取长生的生动瞬间。画面中最引人注意的,却不是墓主人,而是鱼。拉车的是鱼,车顶的华盖是鱼,车前方还有一个人头鱼身者,正在为墓主人引路导航。绘画/扬眉

直至今天,在小滨市青井的神社中,还供奉着自德川幕府时代一直留存下来的“八百比丘尼”神像。显然,日本人对长生不老还是很向往的,遇到人鱼肉估计不少人会冒险一试。

这让人想起《山海经》里有医疗作用的鱼,除了滑鱼,还有生活在山溪中的赤鱬等等,应该说中日人鱼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比日本与西方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讲了一圈下来,中国的“鲛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不是摇身善变的妖精,没有多少魅惑人的手段,编织它们的故事,可能只是中国人为表达对大海的渴望吧

图文来源与参考:

《中华遗产》2016年04期,撰文/小白

《鲛人:未知世界的娇子》

其他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22年05期

《人鱼之变 时代和人心的写照》

编辑:z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