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不是《演义》编的,在《三国志》里有明确记载。可是你知道刘备不是第一个,小霸王孙策临终前,也曾托孤给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这俩主公,是犯啥毛病了,要把到手的基业拱手让人?还是和“三辞三让”类似的三国潜规则?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是真情还是假意,后世众说纷纭,金性尧先生说:从来没听说过哪位雄主会把自己打下的基业拱手让人的,刘备和孙策都是一代枭雄,就更不可能了。 证据一:刘备明知他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如鱼得水”,以他的认知,诸葛亮不管是从为臣的伦理、气节,还是文人的性格、品质上都不可能取刘禅而代之。但还是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就是用这句话堵死诸葛亮取代或放弃刘禅的最后一丁丁点儿念想——基业都能给你,投李报桃,你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么信任你,你要是还有别的想法,你还是人不?枭雄心机,可见一斑! 如果你觉得我这是主观恶意揣测刘大耳,那么咱们看证据二: 刘备托给诸葛孔明的刘禅可能看上去有些庸暗无能,可孙策托给张昭的孙权从小就跟着哥哥孙策南征北战,可是连曹操都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比刘禅不知强上多少倍,所以根据“主强臣弱,主弱臣强”的定律,张昭的日子可比诸葛亮难上很多了。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大权在握,连后主刘禅都说“政由(诸)葛氏,祭则寡人”。刘禅时期的诸葛亮在蜀汉就是“无冕之王”。 反观张昭,孙权刚一嗣位,大家推举张昭为丞相,孙权就是不同意,用的顾雍。后来张昭一辈子都没当上丞相,除了张昭刚正直谏(爱说不好听的),孙权又是个主意大的,所以为孙权所不喜。孙策托孤的话,估计也是张昭一直被孙权猜忌的原因之一。 所以,托孤什么的君臣关系楷模,当个话本听听解闷算了。枭雄心机,人心世故,所为“利益”二字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