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病”,叫“看病恐惧症”? 身体抱恙的时候,一想到要去医院,立马又多了头疼的“症状”。 坐在医生面前,医生一提问,你就紧张,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医生一打断你,你就犯怵,以为自己说错了话;问完话,医生眉头一蹙,你就害怕他说出什么不好的消息;但他要是一句话都不说,你是不是更害怕了…… 和医生沟通的时候,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你,是不是也有“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的尴尬? 其实,就算医生不负责提供情绪价值,你也根本不需要畏惧看病这件事——恐惧往往是因为误解,而误解来自不了解。 01 你以为医生…… 我正在讲我的病情呢,还没讲完,医生为什么要打断我?是他不耐烦了,还是我说错什么话了? 其实医生想的是…… 病人刚刚说了一些和目前的病情无关的信息,作为医生,我应该用我的医学思维能力帮助病人梳理清楚,比如什么时候出现症状、之前用了哪些治疗方案、和以前相比病情是加重还是减轻了……这些才是诊断的关键要素。 Tips 作为医生,打断病人陈述的原因不是也不应当是不礼貌或者傲慢,而是要通过他的知识帮助病人进行梳理。医生比病人强的不是思维能力,而是由医学知识构建的医学思维能力。 例如胸外科最常见的肺结节,通常不会有任何症状,和大多数诱因关系也不大,说白了这个由于CT的普及才被广泛发现的疾病,“病根儿”在CT。假如一个来看肺结节的病人详细叙述之前是怎么被媳妇气到、怎么胸痛、血压又是怎么不好的时候,我知道这些和肺结节无关,就会通过适当的打断,让病人尽量把一条主线叙述清楚。例如肺结节什么时候发现的,这些年用过什么治疗,从片子上对比和之前有没有增大的趋势,这才是肺结节是否要手术处理所需要的关键要素。当问完这些之后,我会再问,好,您之前提到过的血压的问题再和我说说吧。 02 你以为医生…… 门诊医生怎么只问了我几句话,5分钟就把我“打发”走了?是不是有点不负责?是不是在敷衍我? 其实医生想的是…… 作为门诊医生,我不应该也不能和病人漫无目的地闲聊,相反,我应该调动脑海里的医疗知识“网络”,每个问题都准确地踩在“点”上,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足够多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Tips 门诊问诊的时间不长,医生没有办法细致地了解全部的病史,但是优秀的医生拥有猎狗一样的嗅觉,能够从病人的蛛丝马迹当中寻找到真相,也就是说,看似问得不多,问得轻描淡写,但是问的每一句都准确踩在医学思维所编织的、巨大的知识网上一个关键的点上。 我们来模拟一下。假设一个年轻人来和你说刚刚测了血压,偏高,你开始问诊。 问“以前有没有过血压高”,判断的是病程,病程长的要考虑检查眼底问题; 问“以前最高到了多少”,判断的是严重程度,严重的要住院检查治疗避免并发症; 问“以前有没有吃过药”,判断的是治疗过程,决定现在开什么药; 问“以前有没有心慌、头痛”,判断的是有没有继发性高血压,也就是肾上腺长了腺瘤等疾病导致的血压增高,可能要转到泌尿外科去治疗…… 你看,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决定检查和治疗的方向,这体现的就是水平。如果你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和病人聊生育史、过敏史,虽然也可以,但是不够高效。 03 你以为医生…… 听说输液好得更快,为什么医生让我口服药物,而不是输液呢?难道是想让我好得慢一点、多吃点药吗? 其实医生想的是…… 只要血药浓度达标,输液和口服是一样的,而且输液还有想象不到的副作用,作为医生,我的想法是能不输液就不输液。 Tips 事实上,无论是输液还是口服,最终都是获得有效血药浓度,只要血药浓度达标,两种方法就是殊途同归的。 输液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副作用。人体的肠道是一个保护性屏障,它会对口服的药物进行选择性地吸收,例如你一口气喝了很多水,肠道就会自动减缓吸收,使血容量不会一下子增加很快。但是如果你的输液速度很快,输液量很大,就有可能让人体的血容量瞬间井喷,加重心脏的负担,有时候甚至造成心肌缺血或者心功能衰竭。 04 你以为医生…… 这医生写的病历我怎么看不懂呢?是医生不想让病人看懂,还是医生也有自己的“行业黑话”? 其实医生想的是…… 病历不是写给病人看的科普读物,所以书写病历应该高效、精确,确保我的同行们看得懂。至于病人和病人家属,让我慢慢来和他们沟通吧! Tips 病历记录的是病人的病程,自然使用的都是专业词汇,为了追求书写的高效和精确,有些用词只需要同行能看懂,所以当病人拿到病历后,就容易有种看天书的感觉。 医生在病历中经常会用拉丁文的处方标识,比如皮下注射我们会写IH,肌肉注射写IM;一些药名也常常使用缩写,比如利多卡因我们就写利多,或者直接写英文Lidocaine,生理盐水会写NS;即使是查体,也有专有的名词。例如我们要排除外胆囊炎的时候,会采用一个查体动作,很难具体描述,你可以理解为:我用左手的拇指,从你肋骨的下缘往里抠你的肝,也就是抠胆囊的位置,如果有疼痛,就叫做Murphy征阳性,表示有急性胆囊炎,病历里会写成Murphy(+),(+)就代表阳性,而阴性就写个减号(-)。结果可想而知,在一段话里有这么多专业名词术语的情况下,病人怎么可能轻松地读懂?这点需要帮医生辩解一下,因为医学的大多数词汇都过长,所以选择使用字母缩写既高效又能表达清楚。 05 你以为医生…… 我希望费用尽量走医保,我希望病床能靠窗,我希望手术安排在第一台,我希望等我下班后再办出院手续……我的这些要求,能和医生提吗?医生会不会嫌我烦? 其实医生想的是…… 有医疗诉求都可以提,但医疗资源毕竟有限,我也只能在时间有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如果我拒绝了你,别担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实,作为医生,我喜欢那些坦诚且克制的病人和病人家属,他们把自己最在意、最关心的事情优先说出来,对于我来说,协调资源时也会好办很多。 Tips 医生最大的作用是给出自己的专业建议,而不是基于情感或人情世故。比如该不该出院是根据病人恢复的情况来定,但是不少家属会考虑“今天车限行不方便”“如果今天出院还要多住一晚旅馆”这些现实的考量,当然,这都可以和医生商量,但你要知道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不是一定能如愿的。 在现有的、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医生和你沟通的时间不是无限的,耐心也不是无限的,因为他要分配给很多人,通常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病人的真实需要分配。假设一位发生并发症的病人一天要占用掉医生一半的时间,那其他八九位病人就只能分配剩余的一半。我们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你可能会有很多诉求,例如不想去重症监护室,不想住八人间,又希望住在靠窗的位置,手术要安排在第一台,出院最好等你下班之后再办,病人手术后最好能多住几天。你看,在临床实践当中充满了医患之间的“谈判”。但我个人建议,你要把最希望医生帮你解决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去说。哪个是你最在意的点,可以优先向医生提出。 例如我很喜欢有些病人的坦诚,他会告诉我:“医生,我们家条件一般,如果能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尽量用医保报销的,谢谢您。”这样的话,我敢保证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会有一定的作用。医生会在未来选择药物、器械、耗材的时候,尽可能帮你省钱。 总之,不要担心自己的诉求是无理的,但如果你连着跟医生提了十几个非医疗的诉求,换位思考,医生也可能会觉得有点难办。 06 你以为医生…… 我常常在半夜醒来,而且很多年不感冒了,网上都说这是肺癌的先兆。今天来看病,医生怎么就不当回事儿呢?如果真是肺癌,那可怎么办啊?! 其实医生想的是…… 我理解人们关注疾病预警信号的心情,毕竟我们能为健康所做的事情实在太少了。但是,那些混杂着半科学伪科学的谣言,实在是让人真假难辨。 Tips 所谓预警信号,我们用理性思维来看应该是这样的——假设一个人得了某种疾病,这种疾病如果能提早发现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那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一些信号感受、判断出这个疾病的发生并进行干预。 但我搜索了一下我的全部医学常识,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样的信号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你所能感受到的绝大多数信号,都是疾病在终末期才反映出来的。例如一些人会将体重下降作为一个疾病的预警信号。有个朋友体重三个月内下降了二十多斤,他觉得可能是因为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结果,但是等浑身剧烈的疼痛时才发现是癌症晚期。体重下降出现的时间也一般是在疾病的终末期,指望它是不靠谱的。即使当时他注意到这个信号,提前去医院检查,结果可能也差不太多。 07 你以为医生…… 这个医生我也不认识,他真的会认真地给我看病吗?要不要托人找关系,给他打个招呼,让他对我上点心? 其实医生想的是…… 点心?什么点心?我不要点心,给我来点葡萄糖水好了,我忙得一天没吃饭了。 其实,我的医疗水平就这么高,不管熟人、熟人介绍来的,还是完全陌生的人,我都只能用同样的医疗知识去诊断,我能给什么优待呢?最多是流程上的方便罢了。 Tips 熟人的帮助,通常都只限于流程上,而并非医疗行为上。 医生的确可以从流程上优化你作为病人的体验。收入院速度快一些,安排床位可以安排相对小的房间,相对靠窗的位置,出院的时间和你商量着来,可以帮你远程看一眼报告而不需要你千里迢迢来就诊。但对于医疗结果来说,个人觉得没有差别,毕竟医生的能力、医学技术都摆在那,这些因素不会因为面对的人熟不熟悉而改变分毫。反而涉及复杂手术时,还会有熟人或近亲回避原则,担心因为情感因素而影响手术操作。 你如果担心医生因为不把你当熟人,就会拿你练手,甚至坑你,那可就真的把医生想复杂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和你的医生是真心希望你能好起来的,因为如果不顺利,他也同样要为糟糕的医疗后果买单。无论对于医院、科室还是医生个人,疗效好说明核心技术过硬,会获得更多病人的信任。因此,在这一点上你大可放心。你和医生熟不熟,影响的顶多是就诊流程的体验,不会影响医疗结果。即便是在舆论上出现的“恶医”“庸医”,从引起的各方声讨的文章来看,如果你理解医学思维,你就能分辨其中有些实际上是临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从“果”倒推“因”,我们每个医生都会犯错。 08 你以为医生…… 我有个邻居和我的病情差不多,想把他介绍过来看病。但这个医生看上去很忙的样子,再介绍新的病人过来,会不会给他添麻烦? 其实医生想的是…… 作为医生,我不希望这个世界上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在病人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我还是乐于看到来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旧的病人介绍新的病人过来,是对我医术甚至人品的认可,就算因此付出更多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Tips 这也是现在很多医生团队关注个人品牌的原因,个人品牌并不只是通过科普和讲课做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病人服务出来的。你服务好一个村里的病人,可能以后这个村都会被你承包,你服务好一个学校的校长,可能他会给你带来一个学校的潜在的病人。“病人多,人手少”是低年资医生的感受,到了一定的年资,医生更希望找自己的病人多起来。这个逻辑并不代表医生主观上希望更多人患病,而是希望在病人总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找自己的病人越来越多。这种心态很像高考,尽管你和同班同学都要竞争,但你们并不会觉得如果A考上了,B就要落榜,除非这个大学全国只招一名学生。 所以,医生也是需要经营病人群体的。当你知晓了这个逻辑之后,你就更理解医生在意什么,需要什么,然后通过改变自己的待人接物法,让医生了解你的价值,也许会主动为你提供方便。一个小小的建议(范例)是,你问医生哪里可以给他打好评。别小看这个举动,换位思考:假设你是医生,你首先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然后看到病人撰写的一大段真实病患故事,这段故事未来可能会为他获得更多潜在病人,那是不是会对治疗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这和夫妻之间真诚地赞美,师生之间真诚地感恩,读者对于作者的高分评价没有任何区别(绝对没有别的意思)。 你看,了解了医生们的真实想法,是不是看病也没有那么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