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长行原创丨缺了一颗门牙的杜甫与他的……

 真言贞语 2023-08-16 发布于山东

缺了一颗门牙的杜甫与他的……

文/周长行

笔者在成都周游七日,与杜甫草堂做邻居,曾四进四出浣花草堂。要写点也想写点东西。
但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伤脑筋。想不出太想写的东西。写杜甫为什么来锦城盖了个草堂吧,而冯至的《杜甫传》里早就交代得很清楚了。写他如何在草堂里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个黄鹂鸣翠柳”等240首著名诗篇吧,可端木的《杜甫诗传》也有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写他的音容笑貌吧,鄙人我实在不忍下笔,草堂里仅存的几尊塑像,全是“减肥”标杆,杜甫瘦得可怜见,这或许与他几乎从来没吃饱过肚子有关。我真佩服那些个雕塑家先生们,竟能耐着性子把如此瘦削的杜甫给刻画出来!这倒叫我想起杜甫的小儿子活活被饿死,一家人在同谷县深山里挖黄钟(药材)充饥活命的悲惨情景。
写啥呢,我一直在想。想了两个多月,又杂七杂八地阅读了杜甫的一些资料,直到这篇小文动笔前,我才突然想到了一个可以试试笔的题目:缺了一颗门牙的杜甫与他的……
我喜欢写点别人没写过的见解或感受或角度。四进四出杜甫草堂,我最深的感慨,是杜甫草堂的游客并不比武侯祠、大熊猫基地、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景点上的少,竟也有些“如织”“熙攘”之势呢。很多游客在杜甫草堂里,都是朝圣者,我也是。

让我为之一振的同时,也有点儿疑问,难道就没有一些游客在如此典雅美丽规模宏大的“杜甫草堂”面前,生发出“这是造假啊”的呼喊吗?就不在乎一下它是假的“杜甫草堂”么?
然而,我谁也没去问,问谁呢?因为,这是历史常识,大众普遍认可,也是历史老人的安排。甚至都可以说这个“杜甫草堂”真实得无以复加。它应该如此。
1200多年前,杜甫所住的“浣花草堂”,只是几间破烂的茅屋而已。他在此居住了不到四年。在他最后告别浣花草堂乘船东去不久,草堂被土匪烧毁。人世间再也没有了那个茅草屋。此后的历朝历代,“杜甫草堂”只不过是一个烧了毁毁了烧的故事。
五代前蜀时,杜甫逝世200年后,诗人韦庄寻得杜甫草堂遗址,按照他的想象和推测,重结茅屋,所谓的“杜甫草堂”才得以浴火重生。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元、明、清多次修复,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渐至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历史真是一个古怪的老头,它不想要的,谁也留不住;它要留下的,谁也赶不走。杜甫草堂的重生,无不是历史老人“作法”的产物。

杜甫诗流传后世,也与草堂重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生前既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热心编订自己的诗集,死后他的诗也没有像王维的诗那样由皇帝诏令编进,他的诗集是到了北宋时才由杜诗的爱好者广事收罗,精心审定,逐渐编辑起来的。杜甫遗留给我们的共一千四百多首诗。也有很多的诗是散失了的。杜甫诗集,我们如果按照编年的次序来读,就会发现,每个阶段的诗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可是总的看来,则从头到尾构成一个整体,犹如一座璀璨壮丽、丰富多彩的大厦。
“草堂”与“大厦”是杜甫留给人间的两大宏伟“建筑”。它们是两个,也是一个;它们是有形,也是无形;它们是今古,也是未来。人类灵魂的息栖之地。杜甫不再寂寞,杜甫不朽。至于这两大“建筑”如何继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历史老人自有主张哩。
然而,创造了当下票房奇迹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却让顽皮可爱,缺了一颗门牙的小杜甫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则大大超出了我的意外!
注:写于8月16日。图一:周长行与成都战友们留念于草堂前,王纪宪拍摄;图二:周长行与毛文强(左一)黄金全(左三)合照,王纪宪拍摄;图三:笑问杜甫煮茶时,浣花破蕾有几枝?王纪宪拍摄。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