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接上回:《伤寒论》最早是“前证后方”吗?“方证同条”的本义是什么?

 经方人生 2023-08-16 发布于四川

昨天的推文(还没看过的读者可以戳这里:关于唐本《伤寒论》的“方证同条”,很多人理解错了……)发出后,很多老师、朋友、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希望绵崽能再仔细讲讲“方证同条”的含义与来历。那么绵崽就应各位读者的要求,再来一篇续集,希望能一次性把这个事给大家讲明白。

一、《伤寒论》最早是“前证后方”的体例吗?

其实我们现在说“《伤寒论》最早是前证后方的体例”多是根据《校正金匮要略方叙》中:“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这一句话推演来的。

但严格来讲,通过这句话,我们只能认定《金匮玉函要略方》是前证后方的体例,并不能认定《伤寒论》最初的稿本也是前证后方的体例,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必须要澄清。在发现《伤寒论》稿本之前,谁都不能肯定的说《伤寒论》一定就是前证后方的体例。

那么我们可以假定《伤寒论》最早是前证后方的体例吗?

这是可以的。我们可以据《校正金匮要略方叙》中所言,以《金匮玉函要略方》类推《伤寒论》,认为《伤寒论》最初的稿本可能是前证后方的体例。而且据南北朝·陈延之的《经方小品》残卷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并方”二字与“辨伤寒”独立开来了,说明当时确实可能存在一种“处方独在一卷”的本子。

所以准确来说,我们不能肯定,只能假定《伤寒论》最初的稿本是前证后方的体例。

二、《伤寒论》为什么要写成“前证后方”的体例?

这里我们就按照假定成立的思路继续来讲这个问题。

很多人认为《伤寒论》最初的稿本是“前证后方”的体例,但很少人去思考它为什么要这样编写?

绵崽在这里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供大家参考:因为《伤寒论》最初是写在简牍上的,而写在简牍上的话,把方子统一列在卷末是当时所能做出的最优解

为什么说是最优解呢?

首先从出土文献来看,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天回《六十病方》、武威《治百病方》中的方药都紧跟方证之后,并没有前证后方。那么为什么《伤寒论》偏偏要搞成前证后方呢?

因为《伤寒论》的一条方子可以对应几十条方证条文,而且这些条文又分布在不同的篇章。试想如果不把方子统一列在卷末,那么张仲景还有另外2种选择:

1.每出现一次XX汤主之就抄一遍方子。但这种做法抄写的时候可能会烦死,而且费笔、费墨、更费简。

2.把方子抄写在其第一次出现的位置,后面出现时直接写见XX卷。但这种做法阅读的时候会烦死。要经常去翻其他卷的内容,比如看到第N卷少阴病篇时,若出现桂枝汤,则需要再把第一卷翻出来查找方子。

可见这两种做法都不太经济适用。那么最简单的方法是怎样呢?就是把方子统一列在一卷。这样书写时也并不费力,而且无论你在读太阳病篇、阳明病篇还是少阴病篇,无论你是在读第一卷、第二卷还是第八卷,遇到有方子的地方,只要去有方子的这一卷里面找就可以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但是!从东晋开始,纸张逐渐替代了简牍成为了最主要的书写媒介,《伤寒论》也从竹书变成了纸书。而前证后方的体例对简牍来说是最优解,但对纸质书而言却并非最优解。因为纸质书的翻阅是非常简便的,再也不需要手里单独把方子抄在一卷,跟其他篇章对读了!

三、在孙思邈之前有人改动前证后方的体例吗?

东晋开始纸质书就逐渐普及了,那么南北朝期间就没人想到去更改体例吗?我想是有的,因为人都是图方便的。

而且从文献来看,《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伤寒论》条文已经不是前证后方了;《外台秘要》中引张仲景《伤寒论》的条文也不是前证后方;再早一点,《经方小品》残卷中同见于《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条文也不是前证后方。

《金匮玉函要略方》是前证后方的体例,《经方小品》残卷已是方药都紧跟方证之后,说明对“前证后方”体例上的改动,应该从六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不是孙思邈先提出的。

其实这个体例上的改动是不是孙思邈提出的,都不影响孙思邈对《伤寒论》学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没必要在这一个小点过于纠结。

四、方证同条的本含义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了,没看过前文的可以戳这里:关于唐本《伤寒论》的“方证同条”,很多人理解错了……

这里再仔细说明一下好了。

《千金翼方》“方证同条”之前还有一个“旧法方证”,原句是:

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至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正对之法。

“方证同条”的“方证”与“旧法方证”的“方证”明显是一个词,而“方证”又是一个固有名词指方子的适应证候并不是“方与证”的意思

又《经方小品》云:“夫用故方之家,唯信方说,不究药性,亦不知男女长少殊耐、所居土地温凉有早晚不同……”

《千金翼方》的“方证”和《经方小品》的“方说”是一回事,都是固有名词,都不能拆成“方与证”或“方与说”去理解。

既然“方证”不能拆分成“方与证”去理解,那么“方证同条”就不能理解为“方与证列在同一条文中”了,而应是“把同一方子的适应证候统一条列”的意思。“条”在这里也并非“条文”的意思,而是“条目”或“条列”的意思,与“比类相附”的“附”字相对应,词性均为动词。也就是说,“方证同条”和“比类相附”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八个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到这里,我们把“方证同条”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孙思邈不是第一个改变《伤寒论》体例的人,但是第一提出“方证同条”(把同一方子的适应证候统一条列)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凡疗伤寒,不出桂枝、麻黄、青龙”的人,后世提出的“三纲鼎立”学说即发源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